王熙鳳和寶釵是《紅樓夢》中兩個極具代表性的人物,她們二人一個潑辣一個內斂,兩個人一看都是情商和智商雙高的人。
王熙鳳是王夫人的內侄女,寶釵是王夫人的外侄女,平常的時日裡她們之間不會是朋友也不會是敵人,可如果寶釵嫁給了寶玉,那麼管家權的轉移必然會引起兩人的戰爭?那麼如果這場戰役爆發,王熙鳳和寶釵撕逼誰能技高一籌呢?
第一,寶釵平日不言不語,可是不管在哪都從未受過欺負
寶釵因為年長,她對寶玉和黛玉等弟弟妹妹都很客氣,從來不與她們打鬧和生氣,因此寶釵也有一個懂事又隨和的名聲。寶釵明明只是一個小孩,可是她那份超越年紀的成熟卻讓人不能不把她當做大人看待。
寶釵一語雙關懟的寶玉和黛玉無力反擊。黛玉也因此時常會取笑寶釵,寶釵知道卻從不在意。
寶釵笑道:「我看的是李逵罵了宋江,後來又賠不是。」寶玉便笑道:「姐姐通今博古,色色都知道,怎麼連這一齣戲的名字也不知道?就說了這麼一串子。這叫《負荊請罪》。」寶釵笑道:「原來這叫做《負荊請罪》!你們通今博古,才知道『負荊請罪』,我不知道什麼是『負荊請罪』!」……寶玉、黛玉二人心裡有病,聽了這話早把臉羞紅了。
可是端午節寶玉說一句寶釵像楊妃,寶釵頓時變了臉,三言兩語就懟的寶玉和黛玉無力回擊。黛玉這一次才知道寶釵的厲害,寶釵平日不說話,那時她藏拙,要是她出手她和寶玉都不是對手。
寶釵讓夏金桂吃癟。寶釵在薛家本來是事事順心,可是取了嫂嫂夏金桂之後,因為夏金桂作妖,所以所以闔家不得安寧。薛蟠被她攪的出門避風頭,薛姨媽時常流眼淚,可是只有寶釵從來沒有被夏金桂收拾過,相反因為寶釵一眼就能看穿她的陰謀,所以夏金桂只能對寶釵以禮相待,從不敢正面較量。
寶釵在賈府也生活的如魚得水。賈府是一個是非地、名利場,黛玉聰慧機敏都生活的如履薄冰,可是寶釵卻能得到上上下下的一片讚譽。王熙鳳都說寶釵對所有的事情都看得極其明白,只是「不關己事不開口,一問搖頭三不知」,可是這句話的反面就是如果事關寶釵的事情,她從來就不會吃虧。
第二,王熙鳳不露聲色,一招就逼寶釵搬離大觀園
王熙鳳的精明強幹和潑辣爽利從來都不是說說而已,賈府一竿子下人雖然背後說王熙鳳的壞話,可是沒有一個不怕她的,這種威懾力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
王熙鳳八面玲瓏如果不是因為登上權利的高峰,被利益和權利迷惑了雙眼,做事亂了分寸和原則,那麼她完全笑到最後的人。無奈可惜聰明反被聰明誤了。
王熙鳳是王夫人的代理管家,可是當王夫人懷疑和對她不信任的時候,王熙鳳的反擊對王夫人而言也是致命的。王夫人極其希望促成寶玉和寶釵的的金玉良緣,所以薛家從上京開始就住在賈府,寶釵也住到大觀園。
王夫人一個「繡春囊」風波一定要抄檢大觀園,王夫人此舉意欲何為眾人心知肚明,可是王熙鳳不露聲色,只是對王善保家的說「寶釵是親戚,沒有抄檢親戚的理」。
說著,一徑出來,因向王善保家的道:「我有一句話,不知是不是。要抄檢只抄檢咱們家的人,薛大姑娘屋裡,斷乎檢抄不得的。」王善保家的笑道:「這個自然。豈有抄起親戚家來。」鳳姐點頭道:「我也這樣說呢。」
這句話看似對寶釵是有利的,卻也讓寶釵白白有了罪名無法洗清,所以寶釵只能搬離大觀園。王夫人明明想要查出別的結果,結果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王熙鳳一直都幫著王夫人做事,可是王夫人卻從來未真心把王熙鳳當做自己人,所以這一次王熙鳳略施小計就逼著寶釵搬離了大觀園。王夫人雨里霧裡還沒有想明白髮生了什麼就被王熙鳳擺了一道。
王熙鳳十多歲就開始掌管賈府,她的心機和謀略是一般人都無法比擬的,當王夫人對她不信任的時候,王熙鳳內心除了傷心,她也會主動的反擊,這只是王熙鳳眾多手段中最簡單的一個,但是卻無形中展示了王熙鳳過人的本領和手段。
第三,王熙鳳和寶釵各有千秋,正面較量難分勝負,但是王夫人是意外
王熙鳳和寶釵各自在生活中都展示了不凡的實力,所以如果有一天她們真的正面較量的話,恐怕難分伯仲。寶釵雖然比王熙鳳識字,但是王熙鳳比寶釵多了實戰經驗,所欲如果真的鬥起來,王熙鳳未必會輸給寶釵。只是這其中有一個很大的變數,就是如果王夫人從中干預的話,王熙鳳必敗無疑。
王夫人是賈府的當家主母,賈母很早就把手中的權利相繼交給了她,雖然她一直讓王熙鳳管事,但是所有的大權和重要的決定都必須經過她的允許才能實施,所以王夫人手中的權利一直還是很大。王熙鳳替王夫人管家做了壞人,王夫人什麼都沒做就盡得人心,還穩固了賈府的安寧。王夫人此舉不知道有多高明,她既管好了賈府,而且也不必自己做些什麼惡事,所以王熙鳳根本沒有實權。
王熙鳳的靠山自來都是賈母,真到了寶釵能夠同王熙鳳抗衡的那一天,賈母恐怕已然式微,王夫人自然大權在握。王熙鳳是王夫人一直以來的棋子,也是她第一個可以放棄的人。如果沒有寶釵,那麼王熙鳳對王夫人而言很重要,但是一旦寶釵成了寶玉的妻子。王夫人不管從公從私都會更信任寶釵,所以她也也必然偏向寶釵,所以王熙鳳此時面對這樣的情景確實無力反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vu4iLnMBfGB4SiUw2IQ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