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牛媽彭小蹦
一大早,看到這個視頻,真的淚奔了,想到我女兒和她一般大,心都感覺要碎了。
除了這些孩子,還有因為疫情而不得不上戰場的醫護人員,他們的孩子,也正在經歷莫大的恐懼。
作為父母,真的好心疼啊
直到今天,新型冠狀病毒確診人數已經到達28060,疑似案例有24702人,如果再加上密切接觸者,這個數字背後可能是幾十萬個家庭正在經歷這場瘟疫的恐慌,而這其中,又有多少孩子在這些家庭里?會給他們帶來怎樣的經歷和影響?
宅在家的我們,儘管是因為疫情,但孩子們感受到的恐慌其實並不多,大家看到了,孩子們該吃吃,該喝喝,除了不能出門,其實並沒有我們想的那樣會焦慮不安,一方面是因為海量關於疫情的消息,他們沒有接受到,除此之外,最最重要的是,爸爸媽媽在身邊!
是的,對於孩子來說,只要爸爸媽媽陪在身邊,並且爸爸媽媽沒有恐慌,就意味著全世界是安全的。可是,那些疫區中的孩子,出征的醫護人員的家庭,隔離觀察的家庭……他們需要怎樣的守護?
在這場災難中,我們要從哪些方面保護我們孩子的心理,更大程度減少他們的傷害?
1、讓孩子知道
孩子是我們每個家庭的一員,理應讓他們知道發生了什麼,有參與感的孩子,會更多一些歸屬感和責任感。
但孩子還小,他們還不能獨自面對這個世界,需要我們的保護。
很多成年人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急於向孩子展露完整的現實,好像只有這樣,孩子將來才能在現實中生存得好,這就好比很多人對孩子開展的挫折教育,給孩子的除了挫敗感,沒有其它了。而現實中,又急於屏蔽孩子的困難,或者,並沒有關注如何讓孩子從現實的困難中獲得更多面對挫折的勇氣和行動力。
最近,我拿到了一個出版社即將出版的繪本,繪本將這場瘟疫比喻成了一個怪獸,這個怪獸簡直太可怕了,而且媽媽還離開了孩子,如果是其他時候看到這樣的繪本,倒沒太大關係,但如果正好是這個時候看到,很擔心會徒增孩子的恐慌。
遭遇到大的傷害,我們一定要給孩子播種希望的種子,保護這個世界的應該是成年人,孩子,還需要時間去長出勇氣,慢慢來,急不得!
經歷過戰爭和巨大災難的孩子,他們往往不是更勇敢,而是更脆弱,而抵擋住人生風雨的,是愛和在愛中滋長出來的勇氣。我們要告訴他,這個世界每天發生很多事情,的確有危險,但儘量不要讓孩子稚嫩的肩膀,挑起承受不了的擔子,壓垮他們。
所以,要讓孩子理解發生了什麼,除了告訴他們,有病毒侵襲,或許還可以比喻成天黑了,或者下暴雨了,這兩件事,是孩子熟悉的,能完全理解。天黑後,總會天亮的,暴雨總會過去的,可能還有彩虹,這些都是孩子能理解的。
天黑了,所以我們暫時不能出去,因為外面可能會有一些危險,我們不知道。下大雨了,會淋濕我們的衣服,可能會生病感冒。這樣的比喻,讓孩子感覺到有希望、有掌控感。
對大一些的孩子,比如青春期的初高中生,他們已經是網民了,表面上,他們看上去沒有什麼變化,但不代表真的沒變化。父母更應該主動和他們保持溝通,為他們篩選信息,傳遞正能量,關心他們的情緒變化。掌握正確的信息,比胡亂猜測要好得多。
1、讓孩子知道
孩子是我們每個家庭的一員,理應讓他們知道發生了什麼,有參與感的孩子,會更多一些歸屬感和責任感。
但孩子還小,他們還不能獨自面對這個世界,需要我們的保護。
很多成年人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急於向孩子展露完整的現實,好像只有這樣,孩子將來才能在現實中生存得好,這就好比很多人對孩子開展的挫折教育,給孩子的除了挫敗感,沒有其它了。而現實中,又急於屏蔽孩子的困難,或者,並沒有關注如何讓孩子從現實的困難中獲得更多面對挫折的勇氣和行動力。
最近,我拿到了一個出版社即將出版的繪本,繪本將這場瘟疫比喻成了一個怪獸,這個怪獸簡直太可怕了,而且媽媽還離開了孩子,如果是其他時候看到這樣的繪本,倒沒太大關係,但如果正好是這個時候看到,很擔心會徒增孩子的恐慌。
遭遇到大的傷害,我們一定要給孩子播種希望的種子,保護這個世界的應該是成年人,孩子,還需要時間去長出勇氣,慢慢來,急不得!
經歷過戰爭和巨大災難的孩子,他們往往不是更勇敢,而是更脆弱,而抵擋住人生風雨的,是愛和在愛中滋長出來的勇氣。我們要告訴他,這個世界每天發生很多事情,的確有危險,但儘量不要讓孩子稚嫩的肩膀,挑起承受不了的擔子,壓垮他們。
所以,要讓孩子理解發生了什麼,除了告訴他們,有病毒侵襲,或許還可以比喻成天黑了,或者下暴雨了,這兩件事,是孩子熟悉的,能完全理解。天黑後,總會天亮的,暴雨總會過去的,可能還有彩虹,這些都是孩子能理解的。
天黑了,所以我們暫時不能出去,因為外面可能會有一些危險,我們不知道。下大雨了,會淋濕我們的衣服,可能會生病感冒。這樣的比喻,讓孩子感覺到有希望、有掌控感。
對大一些的孩子,比如青春期的初高中生,他們已經是網民了,表面上,他們看上去沒有什麼變化,但不代表真的沒變化。父母更應該主動和他們保持溝通,為他們篩選信息,傳遞正能量,關心他們的情緒變化。掌握正確的信息,比胡亂猜測要好得多。
3、鼓勵孩子面對現實長出勇氣
如果孩子已經經歷了家人的離開,或者面對家人被隔離,那麼情況就變得完全不同了。
這個時候,要努力給孩子帶來的,是立足現實的勇氣。
怎麼樣才有勇氣呢?重點是讓孩子對未來有掌控感。
首先,要讓孩子從現實中,尋找到安全的力量,如果有家人被隔離了,其他家人的陪伴就尤為重要。離開時,要告訴孩子,自己是去一個更安全的地方接受幫助,回來的時間大概在什麼時候,比如告訴孩子,這15張紙撕完了,如果媽媽病好了,就可以回來。如果還沒好,那就再撕15張紙。
然後,要無條件接納孩子的情緒,在壓力之下,孩子的情緒可能會發生急劇的變化,比如出現恐慌、煩躁不安、發脾氣。青少年可能會一直沉浸在搜尋這些資料,關注這些新聞。有點孩子突然就變得不愛說話。食慾和睡眠發生變化等等。這些應激反應,是人體自我保護機制的正常反應,不要責怪孩子,責備孩子不懂事,也不要總是對孩子說,你要勇敢一點,這樣的說教毫無意義,只會讓孩子更加不安。
那麼到底怎麼做呢?做一個傾聽者,用你穩定的情緒去陪伴孩子,接納孩子,孩子才會感覺到力量。
但現實情況,可能更糟糕,就是孩子不會說,那麼孩子的情緒就更加沒法得到疏導。所以,作為傾聽者,並不是什麼都不做,只聽,而是可以引導孩子去說。
怎麼引導很重要,可以按照以下四步試試看:
第一步,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我們只聽,千萬不要貿然發表看法,說一些看似是鼓勵的話打斷他們,或者講一些空洞的道理,這個時候甚至都不需要安慰!聽,讓孩子敘說,是最好的療愈。
第二步,讓孩子說一下,他想像的,可能會有哪些不好的事情發生。(如果孩子不到六歲,可以不做這一步)
第三步,告訴孩子,假設他手裡有一個魔法棒,這個魔法棒,可以改變一切,讓他去改變想去改變的東西。
第四步,現在,描述一下用魔法棒改變後的畫面是怎樣的,讓孩子說出來,說完後,孩子內心就會得到一定程度的安撫,然後把魔法棒收起來(假裝),等下次需要的時候,我們又拿出來試試看。
除了對話,也可以用畫的方法,還是分為四步:
第一步:在一張畫上畫下現在的感受
第二步:畫一下可能發生的事情
第三步:畫一下一切都變好了的樣子(還可以畫一下是怎麼變好的,有魔法棒還是超級英雄,還是有爸爸媽媽幫忙之類的)
第四步:把那個變好的畫掛起來。把其他不喜歡的畫,扔掉,或者揉成一團丟了。
這麼做,是通過心理暗示,讓孩子對現實的困難更具有掌控感。
4、從熟悉的往事中,尋找力量
如果孩子有看繪本的經歷,那太好了,如果沒有,也沒關係,好的繪本總是能讓孩子內心獲得平靜,長出勇氣,也給一些不會談話的成年人一個好的工具。
具體是什麼繪本,這會兒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從書架上隨便拿一本看過的,和孩子讀讀。或者找到一些旅行時的照片和孩子聊聊。
大人可以通過和孩子繪本,聊繪本,聊故事,可以讓孩子找到熟悉的感覺,也可以通過這個機會給傳遞孩子正能量。比如:折耳兔琪琪遇到困難的時候,一開始也是很不開心,我想每個人都是這樣的。鼓勵孩子,接納現在的自己。接納往往是發生改變的第一步。
總之,熟悉的東西,可以給孩子更多安全感。
5、在危機中尋找轉機
生活到處有挫折,但是過大的挫折,很容易將人陷在泥潭中拔不出來。生活總不能處處如我們所願,遇到什麼,誰也決定不了。
我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成為孩子的轉換器。將我們接收到的信息,將一場危機,努力變為孩子的正向能量,讓孩子獲得一筆重要的人生財富,而不是埋下一個地雷。
作為守護這個世界的成年人,應該盡全力保護我們的孩子,如此傳承下去。成為孩子的榜樣,讓他們在長大的過程中,從我們的愛中,長出勇氣,長大後,才能成為我們!才能抵擋得住人間所有風雨。
牛媽心語
蹦搭學堂的媽媽們,已經開始正式讀書了,這個時候,我們尤其要成為孩子的後盾,我們穩定,孩子才穩定。
我是牛媽彭小蹦,兩個孩子的媽媽,美國註冊正面管教家長講師,國際鼓勵諮詢師,30歲自學漫畫,推送了600多篇原創育兒漫畫,關注我,一起讓育兒更從容,讓媽媽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