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籃球鞋品牌,比如李寧、安踏、361等,其實都是相當不錯的籃球鞋廠家,但是一直都在國際上乃至國內都不是很火爆。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其實國產球鞋的缺陷都比較明顯,那麼接下來就讓小編來為你一一盤點吧!
安踏的技術還是不行
安踏——科技硬傷
被譽為「鐵踏」的安踏,最大的劣勢在於……科技配置。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安踏KT1用的是全掌的材料緩震,而且……很硬。到了KT2,雖然採用了所謂的「芯」科技(說到底不就是緩震片嘛),但前掌還是……有點硬……
終於到了KT3,還是……前後掌緩震片,而且為了不讓大家覺得「我們還在用2代的科技」,這次連個名字也沒給……
縱觀現在所有的安踏科技,除了A-Shock還在成熟過程中,其他的球鞋緩震都已經「輕微過時」。不論是Nike專利到期時搶注的氣墊(……我能說啥,理由超正當的),前後掌緩震片(T-Mac幾代就開始用了來著?)還是所謂的「果凍膠」(基本上因為容易磨損+無法受熱基本上已經很少有見到了……)都已經讓安踏的「緩震科技家族」略顯蒼白和老氣。
不求你鞋面多麼多麼炫酷,既然有了湯神做頭牌還有了Robbie Fulle擔當設計,只要再來點好的緩震科技,保證下球鞋穩定性,我覺得安踏基本上就可以超過李寧成為國內運動品牌籃球鞋類的頭牌了。
李寧有「抄襲」嫌疑
李寧——「向Nike看齊」所需要之傷痛
雖然筆者本人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李寧黑」,但是李寧的的確確已經在籃球鞋這塊走在了本文的另外兩個品牌之前。優秀的設計團隊(還是全華班,WOW),成熟的科技體系(雲的更新和弓,B+C的運用以及在韋德6上使用的前掌Drive Foam都已經十分成熟),簽約球星的獨到眼光以及成功的團隊運作都讓人覺得欣喜。而李寧也定將在五年內與阿迪耐克並肩成為籃球實戰領域的又一大牌。
現在需要的是什麼呢?時間,但問題就在於,李寧並不想等。
先不說韋德之道的定價問題(說實話多少人願意去買只能花原價1299才能買到的韋德之道6?),李寧的實戰鞋款一直保持在「不斷創新款,套用舊設計」的階段(白溯用的魅影中大底設計,無常用了音速2設計)。與此同時,「堆砌無用配置」(馭帥11毫無用處的飛織鞋領)和「較為初級的質量監控」(我們依舊能在一些實戰鞋上看到開膠和線頭)都讓我們有時會覺得自己花的錢似乎有些不值。
這個模式是不是和Nike有點像?
學習Nike的產品模式,將「創意」與「運營」放在首位,的確能帶來很多「快錢」。但正是因為李寧還未站穩腳跟,所以一些沒有很大投入的產品監測和監控問題反而成為了它學習Nike帶來的「軟肋」。雖然這的確是「成長所需之痛」,但我們依舊看好李寧,畢竟李寧和許多大牌的差距,現在只剩下時間。
匹克系列需要更好的營銷團隊
匹克——一個好的代言人?還是好的營銷團隊?
匹克和另外兩個品牌的差距……有點多,但是不得不說,匹克在球鞋的設計和科技配置上應該是三個品牌中最好的。無論是獲過獎的TP9系列,意圖重新帶回「內線王朝」,用料紮實的霍華德系列,剛出現的主打「低價外場」的一體織實戰鞋,還是老一代的巴蒂爾系列等等,無一不是以「紮實」、「穩重」和並不差的外觀設計一直受到一些關注者的好評。同時,無論是經典的「三級緩震」、「梯度加速科技」,還是真正充當緩震大頭的矽膠鞋墊(真的是緩震黑科技)以及現在剛上線的P-Motive、P-Boom等,都在一步步見證匹克的「進化」。
那匹克的缺陷呢?首先是品牌代言人問題。最早的「匹克之隊」基本都是火箭的老一代「姚明的朋友們」(當然還有些其他二三線球員),這批人除了巴蒂爾還算給匹克爭了口氣其他基本都使得合同「無疾而終」。而現在,雖然霍華德、帕克、陸威等人風頭正盛(別說,的確都打得還不錯),但依舊感覺匹克缺少一個絕對的「代言核心」(說罷開始查閱還有什麼頂級明星可以簽約)。
其次就是宣傳力度。最簡單的例子就是今年的霍華德中國行,我們幾乎看到霍華德的中國行之旅都去了一些二三線城市的「不知名店鋪」,但是卻沒有帶來很好的品牌及鞋款宣傳效果。明明和湯神一樣擁有著比較好的國內粉絲數量(好吧現在是差了點)和同樣開朗的性格,卻因為去的城市、店鋪名氣不夠大以及宣傳力度的缺失而讓整個夏天只剩下我們對韋德和湯普森「要瘋」的記憶(這裡給安踏加個雞腿,謝謝)。更別說陸威的中國行了,感覺就像是開了個「全國籃球賽季籃球教學巡演」,一點「中國行」的感覺都沒有。
球鞋實力已經優秀,營銷團隊尚需努力。如果能簽一個全明星級(比如……西蒙斯或者恩比德這種級別的?)的代言球星,那自然是再好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