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老了,兒女和金錢哪個能真正「防老」?這位過來人說了大實話

2020-02-17     西紅柿媽媽

文|西紅柿媽媽

俗話說,一歲年齡一歲人,父母年輕身體健康時,永遠想像不到自己年老體弱時的樣子。那麼,人到晚年,兒子和錢哪個能真正「防老」呢?

破產的老太太,老無所依

楊阿姨生意一直紅紅火火,在家裡說一不二,幫兩個兒子買了房子娶了媳婦,還常常貼補兒子們的生活.兩個媳婦也都對楊阿姨非常尊敬,逢年過節都會給婆婆買禮物。這不,想在退休前幾年好好搏一把,誰知道投資失敗了,一下子欠下了幾百萬的巨債,她想找兩個兒子借錢還債,可兒子們能力有限。

「如果把房子賣了我們住哪呢?」兒子們無奈地對楊阿姨說,媳婦們也漸漸對楊阿姨敬而遠之。這天,楊阿姨不小心摔了一跤,落下了一瘸一拐的毛病,兩個兒子只能下班後輪流來看一下她,但是他們也要照顧自己的小家,她傷心地說:「這老人有錢的時候,在家說一不二,現在落魄了,也就老無所依了。」

我們不妨試想一下,如果楊阿姨沒有投資失敗,還是能在經濟上幫助兩個兒子,那麼如今需要照顧時,兒子媳婦還是會圍繞左右,享受天倫之樂。其實,在養老這事上,從來都是既要金錢又要人手的,這兩項缺一不可的,不是單靠有錢或者有子女就可以過上體面的老年生活的。

經濟基礎決定家庭地位:一個國家中,經濟基礎決定了上層建築;一個家庭中,經濟基礎決定了家庭地位。

當老人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時,能在經濟上給兒子媳婦減輕負擔,媳婦自然會親近婆婆。畢竟媳婦和婆婆之間是沒有血緣關係的,婆婆有經濟實力又願意幫助自己,人心都是肉長的,媳婦也會感恩婆婆,在婆婆年老體弱時,照顧婆婆。

反之,像楊阿姨這樣,欠下了巨債,媳婦們知道婆婆給不了自己任何幫助了,她們害怕婆婆的債務會延續到自己的小家中來,只好對婆婆敬而遠之了。

孝順的子女是養老的精神保障:再來說說兒子吧,楊阿姨雖然和媳婦之間沒有血緣關係和感情基礎,但是老母親為了兒子還是付出了很多的。兒子們下班後輪流看望一下楊阿姨,但是他們實在是能力有限,即使房子是楊阿姨給買的,但是為了自己小家的和諧穩定不可能賣了房子幫媽媽還債。所以能力有限的兒子們在母親的養老問題上只能給母親精神支持。

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年輕的父母還是應該在養老這事上早做準備:

1、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很多老人年輕時拚命賺錢,為了給子女更好的物質條件,可往往讓子女們生活得過於安逸,失去了努力拚搏的精神,錯過了自我成長的最佳年齡,而導致人到中年庸庸碌碌。他們還在為是生存所忙碌著,哪有餘力資助給父母養老呢?

所以父母年輕時也應該適當權衡一下,不要把精力全部放在工作上,要把孩子教育好了才是人生最大的成功。

2、積蓄一定要有。

筆者有個朋友35歲這年開始轉行做老師,為什麼這麼做呢?她告訴我:「老師這行是越老越吃香的,我不想退休後僅僅靠一點點社保的退休金拮据地生活著,我還想做做兼職,多賺錢。試想一下老了到處都要花錢,看病要錢,生活要錢,如果還能有錢幫幫子女,子女也會和我更親近。」

朋友說得一點沒錯,人到晚年賺錢能力不免下降,可花錢的地方卻越來越多,如果老人能自己承擔養老的經濟壓力,僅僅讓子女們出出力,這樣子女們也會欣然陪伴老人。

3、調整心態,換位思考。

其實沒有子女是天生不孝順的,現代社會工作壓力、生活壓力壓得年輕人踹不過氣來,父母們也要換位思考。不要認為子女不圍繞在自己身邊就是不孝順,老人自己躲在家裡生悶氣。

子女也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難處,如今很多老人早已改變觀念,他們常說:「我要多存點養老本,以後老了自己去養老院生活,不給子女添麻煩。」這樣獨立堅強的老人更受子女的尊敬。

今日話題:讀者朋友們,你們認為錢和子女哪個「養老」更靠譜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vc3KVXAB3uTiws8KgXu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