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C位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周末帶孩子去手工作坊去完成上次沒有做完的小瓷器,孩子手腳控制的力度導致小杯子做的形狀不是很標準,可是兒子仍然很喜歡,並且自己在構思著杯子上該畫什麼樣的圖案才好看。
這時進來一位媽媽,向老闆諮詢了一些關於做杯子的事項,看樣子是第一次來,躲在媽媽身後的小姑娘也在認真地聽著。看著表情,媽媽和小姑娘都信心十足的樣子。
可是在操作時卻出現的各種狀況,這個手工本來就是看起來簡單做起來卻很難的事情。這位媽媽看到了我們這邊做好的杯子的樣子,就誇了起來,「妮妮,快看人家小弟弟做的多好!」
看似很平常的一句話,小姑娘的臉色馬上就變了,將轉盤上的泥坯子使勁的摔了一下,開始悶悶不樂的坐在那裡。這時這位媽媽的表情也很尷尬,急忙解釋,「不好意思啊,妮妮這孩子被嬌慣壞了,聽不得我誇別人一句!」
那麼家長朋友們是不是自己家的孩子也有這樣的「玻璃心」呢?是不是孩子也會因為很小的事情難過或生氣呢?那麼如何讓孩子變得堅強樂觀,避免擁有一顆玻璃心呢?其實問題的根本出在家長朋友的身上。
擁有「玻璃心」的孩子的特徵
玻璃心孩子的心理通常都很敏感、脆弱:別人批評幾句、父母不讓玩手機遊戲、考試不理想……就會離家出走,甚至要死要活。擁有這樣「玻璃心」的孩子會有美好的未來嗎?
- 「我希望你好,但是你不能比我好!」
晨晨和小萍是非常好的朋友,從小一起長大,又是鄰居,上學還是同班,感情是非常的好。晨晨的學習成績要比小萍好一丟丟,晨晨還常常鼓勵小萍,但是小萍從來不在意這些,因為在小萍眼中,晨晨就是個厲害的孩子。
可是上了初中以後小萍的成績卻超過了晨晨,一開始晨晨只是內心不爽了一小下下,可是後來小萍的成績遠遠的甩開了她,這時晨晨的內心是開始無論如何也不能接受小萍的成績比她好的事實了,兩個「好朋友」最後的關係可想而知了。
- 「我很努力、很優秀,就不能有人比我強!」
小藝從小就乖巧,父母悉心培養,多才多藝,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無論是老師還是父母都把小藝當成自己最大的驕傲。當然小藝也在眾望所歸之下考進了省重點高中。
可是進入高中之後,小藝發現自己在這所學校中竟然變成了醜小鴨一樣的存在,這是她無論如何都接受不了的。但是卻發現自己無論怎樣努力都不能再次成為高高在上一般的存在,慢慢的開始悶悶不樂,不合群,甚至最後患上了抑鬱症,只能休學在家。
- 「媽媽,你騙人,扎針真的好疼啊!」
有一次去醫院采血,排在最前面的一家三口,爸爸媽媽圍著一個大約十歲的孩子一直在哄著,「沒關係的寶貝,采血一點都不疼的,真的,媽媽不騙你!」……
孩子哭聲震天,一直拒絕護士采血,後面的人群逐漸現出不耐煩的神色。後來父母是在不好意思了,只好在手腳並用下勉強讓護士給孩子采了血,在針管扎進血管的一瞬間,孩子的哭聲再次震天……
孩子玻璃心的表象是「脆弱」,但根源是孩子成長缺少「真相」
比起快樂,孩子可能更需要「真相」,家長要讓孩子更快學會接受事實的「真相」。玻璃心的背後,不是孩子脆弱,是家長告訴孩子的「真相」太少。
- 「護」出來的「玻璃心」
這可能是不少孩子的心理,其實這樣的心理活動也存在很多成年人的心理,這樣的心理形成自然是從童年時期延續至成年的。
這種「玻璃心」更多呈現的是一種嫉妒心理,父母在日常的教育中,缺少讓孩子認清事物本質的認識,讓孩子對自身的能力有一個「不真實」的定位,導致孩子了一直認為榮譽和表揚本應就屬於自己的。
但是很多父母都秉著「不能傷害孩子幼小的心靈」的想法,拒絕讓孩子嘗試和接受「失敗和挫折」,用各種變相的「表揚和鼓勵」讓孩子失去了對「真相」的認知。
- 「夸」出來的「玻璃心」
身邊有很多看似很優秀的孩子,一旦進入大學或者進入社會後就會誒現實打擊的一蹶不振,為什麼呢?因為他們遇到了更多比他們更優秀更努力的人,甚至無論自己怎麼努力都無法超越他們,原來的優越感被打擊的蕩然無存。
「你太聰明了」、「你太棒了」、「寶貝最厲害」……每當還有有一點小小的進步時,父母的喜悅便溢於言表,會用各種讚美的詞語表揚孩子,這讓孩子慢慢認為自己無所不能。
一旦遇到自己無力解決的困難或者比自己更優秀的人時便會一籌莫展、一蹶不振,進而又會給自己貼上「我不行」的標籤,這就是父母夸出來的「玻璃心」。
- 「寵」出來的「玻璃心」
現在大家來看看我們的家庭教育,真可以用「三千寵愛於一身」「要星星不給月亮」這樣的話來形容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了,真的就是「要什麼給什麼」。
可是在這樣不斷從外界獲得寵愛、不斷向他人索取情感和物質的孩子,已經就喪失了生存能力和抗挫能力,一旦從外界獲取不來自己想要的情感和物質,那麼他們的情緒是極易失控的。
法國著名教育家盧梭說過:「你知道用什麼方法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嗎?那就是:百依百順。」
如何讓孩子接受並不美好的「真相」?
打針很疼的,但也卻治病
對於前文中害怕扎針的孩子來說,父母語氣哄著孩子、騙著孩子,不如直接了當的告訴孩子說:「扎針確實很疼,但是無論你如何哭鬧都沒有用的,生病檢查是必須的,不扎針病就好不了!」
所以,作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還原事情的真相,明確地告訴孩子:藥是苦的,扎針是疼的,只有吃藥打針病才能好,就像困難一樣,每個人都躲不過去!
擺脫困境的方發就是不放棄
人生就好像一場比賽,如果非要給這場比賽具體到某一個項目的時候,那我認為就是百米跨欄。110米跨欄比賽全程有10個欄,每兩個欄之間間隔9.14米,要想順利抵達終點,需要在速度和節奏上都要有一個準確的把控,才能跨越每一個障礙。
但凡心中有猶豫,但凡心中有退卻,那麼很容易摔倒在途中,堅持不下去,那麼就會被別人落的越來越遠。人生中最美麗的風景,就是要歷經最艱難的困境才能看見。逃避沒用,放棄更沒用。
人生就是一場西遊記
看過西遊記的人都知道,唐僧師徒四人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終於求取真經。如果遇到妖怪就繞道走,遇見流沙河也繞道走,那得走到何年何月才能到西天呢?
遇到苦難後,我們要做的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在取真經的這條路上沒有捷徑可走,這本身就是一場修行。
最後和各位父母分享孟子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的一段話: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今日互動:你是不是也對孩子「隱瞞真相」呢?歡迎評論區留言互動。
——————————
關注【C位媽媽】,棘手的育兒難題和倍感幸福的育兒瞬間都能得到幫助和回應,經歷和經驗可能不同,但我們愛孩子的心始終一樣。
(圖片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告知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