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潼一體化發展先行區為何率先獲批設立?未來平台該如何建?

2021-01-06   遂寧新聞網

原標題:遂潼一體化發展先行區為何率先獲批設立?未來平台該如何建?

近日,四川省人民政府、重慶市人民政府共同發布了關於同意設立川渝高竹新區、遂潼一體化發展先行區的批覆。

1月6日

記者從四川省發改委獲悉

目前《遂潼川渝毗鄰地區一體化發展先行區總體方案》《川渝高竹新區總體方案》正在走最後的流程

即將由四川、重慶兩省市發改委聯合印發

作為川渝兩省市合作共建的9個毗鄰地區合作平台中最先獲批設立的兩個平台,可以說川渝高竹新區、遂潼一體化發展先行區被寄予了西部毗鄰地區合作共建「火車頭」的厚望,其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通過跨省域的先行先試,拉動區域經濟新一輪發展。

自國家提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以來,推動毗鄰地區協同發展,不僅有助於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也能夠加速成渝雙圈之間「中部崛起」。 2021年「雙圈」建設真正意義上開局起步,正式進入實施階段,而此次方案的印發,也為兩個毗鄰地區合作平台「挂圖作戰」指明了方向。

川渝高竹新區、遂潼一體化發展先行區為何率先獲批設立?

其一:區位有優勢

遂潼兩地位於成渝地區中部,從遂寧出發,驅車不到一小時就能到重慶市的潼南區,蜿蜒的涪江水更是穿越遂寧潼南,特別是未來遂寧三星航電樞紐、潼南雙江航電樞紐建成後,將進一步暢通涪江「黃金水道」。廣安則和渝北兩地接壤,高灘、茨竹兩地位於東渝北的連接點,距離江北機場30多公里、重慶火車北站60公里、重慶港84公里,兩個毗鄰地區各自形成了水陸空三位一體的1小時經濟圈,這樣的跨省域的便捷性屈指可數。

其二:產業有基礎

以高竹新區為例,有成立於2012年的園區——高灘工業園,地處重慶市半小時經濟圈,是早期川渝合作的典型代表,這是因為2012年時根據經濟戰略需要,重慶兩江新區在尋找新的發展空間,而產業升級也促使著部分現有企業和產業外遷,與此同時,對於廣安鄰水縣來說,因為緊鄰重慶,其產業經濟也早已與重慶融為了一個整體。因此,從承接產業轉移和產業配套、產業輻射角度來分析,在與兩江新區最近的高灘鎮規劃一個產業園區,無疑是兩地政府的遠謀之舉。如今在這個工業園區,70%的企業來自重慶,80%的工業產品配套重慶,也正是因為有了這個產業合作的基礎,為今後新區建設中產業與重慶互為配套、協作分工,實現產業發展互補化打通了通道。

其三:人口有紅利

川渝高竹新區規劃面積只有262平方公里,但其常住人口達到10.7萬人,每平方公里超過了400人。在遂潼一體化發展先行區,6900平方公里的規劃面積內,常住人口更有近400萬,每平方公里超過了580人。相比於全國首個特別合作區——深汕合作區,每平方公里200多人的人口數量高很多。人口的紅利意味著市場空間和產業發展會不斷地擴大,這樣一來,區域經濟發展的源動力就有了。

因此,從區域位置上、產業基礎和人口密度上綜合來看,高竹新區、遂潼一體化發展先行區無疑是最有機會。

未來平台該如何建?

在高竹新區的批覆中,首先就明確了集聚發展先進位造業這一重點任務,從合作的角度來看,產業優勢無疑主要集中在鄰水縣高灘鎮,如今這裡已初步形成配套重慶汽車製造為主的裝備製造業集群,這對未來發展先進位造業提供了空間構想。

兩個毗鄰地區合作平台都提出要建高品質生活宜居地。

其中對於川渝高竹新區特別提出了,建設產城景融合發展示範區。也就是說一定要避免以往新區建設過程中輕產業、重土地,或者重產業、輕城市的弊病。強調「產城融合」先進理念,促進產業與居住、公共服務等城市功能有機融合、協調互動。在這當中,體現的是開放、包容、多元、共享環境的要求,可以說是對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的精準響應。

此外,還提出合作平台要打破行政壁壘,讓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

在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的二〇二一年新年賀詞中,對深圳、上海開放開發取得的成績曾說,先行先試變成了示範引領,探索創新成為了創新引領。而對於此次川渝兩地跨省域合作平台建設來說,打破行政壁壘就是一種先行先試和創新引領。目的是提高體制機制的創新。在這個創新中首先就是要提高容忍度。比如高竹新區建設,就需要延續當年建設高灘工業園區時的創新、高效和規範。

當然如何為省際毗鄰地區一體化發展探好路也非易事。

比如需要解決的就是組建新區管理機構等組織,這個新組建的組織的兩地共管模式會不會導致「誰都不管,誰都管不了」,出現當年深汕合作區初期的尷尬?比如兩地在市場意識、法治意識、金融服務、人力資源供應等方面因為理念不同,是否無形中增加合作成本,導致一些事務推進緩慢?再比如工資水平、人力待遇等方面出現差異?這都需要去儘快解決。

自中央首次提出「雙圈」建設後,川渝兩省市就建立了領導幹部聯繫重點項目工作機制,協同推進一批重大項目重大平台和重大改革事項。在川渝兩地分治之後,如此緊密的互動,這應該說是少有的。而建設跨省域合作平台是川渝兩地經濟發展歷程中的一件大事,原本人均經濟占比較小的相鄰地區也迎來了一次重要的機遇與挑戰。

前不久結束的省委經濟工作會上,省委書記彭清華強調,雙圈內要促進區域內各層次共同發展,就要把重點放在優化產業結構升級上,主動接受城域經濟輻射,融入和配套參與發展。所以,要想在未來打造西部跨省區域協作的高水平樣板,在其建設上也需要雙方鼓起信心,保持耐心,增添細心,給發展一片空間。相信「雙圈」建設的國家戰略加持下,川渝「十四五」時期合作共建的毗鄰地區合作平台,必定能夠乘風破浪、揚帆遠航。

來源:四川觀察

編輯:郭

責編:林 敏

審核:冉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