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價了?昆明房價的「底線」該是多少?

2019-11-27   搜狐焦點網

最近的昆明樓市並不太平,前有「花120萬全款買房,不到一個月縮水30萬」的新聞霸屏,後有各種鋪天蓋地而來的「樓盤降價」宣傳信息。

那麼,昆明房價真的降了嗎?昆明房價的「底線」該是多少?

11月初,馬鞍山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發布了一份名為《關於做好商品房銷售管理工作的通知》的文件。其中規定:商品房售價,不得高於備案價格,同時也不得低於備案價格10%。

(馬鞍山發布的文件內容)

無獨有偶,7月31日,大連發布的「限價令」。其中明確指出,新房不准漲價,開發商申報的商品住房預售價格6個月後可再次申請調整,可申請下調,但價格下浮不得超過5%。

2019年以來,贛州、恩施、大連等多個三四線城市也都出台過類似的調控文件,對商品房銷售價格的降幅作出規定。

因此,上述文件也被外界解讀為不許樓市「隨意漲價、降價」。

不能上漲,更不能出現大跌,這是許多地方政府的真實底線所在。

為什麼要限制房價下跌?房價真的到頂了嗎?房價真的會降嗎?諸多問題接踵而來。

從目前昆明樓市執行的「限購」政策來說,其中規定:2018年7月1日起,限購區域內實行限價政策。在實際銷售時,實際售價不能高於預售價,而且預售價半年才能調整一次,一年內上浮不得超過6%。

該舉措是為抑制昆明房價過快上漲

(近一年昆明房價走勢圖)

事實也是如此,據中國房價行情網信息顯示,近一年來,昆明房價處於橫盤狀態,漲幅均在控制範圍內。

而國家統計局11月15日發布的數據顯示,10月份房價下跌的城市在增加。17城新建商品房住宅價格環比下跌,由9月的12城,增加了5個城市;二手房價格下跌的城市也由9月的28城增至35城。

那麼,一半以上房源被外地人買走的昆明,未來昆明房價將何去何從?

首先,來看看地價。

地價作為房價的基礎成本之一,地價的波動,房價也將隨之受影響。

房價是由多種因素構成的。一般而言,多以以下算法為計算標準:地價成本35-40%,建安成本35-40%,稅費成本12-15%,開發商利潤8-15%。

以昆明市場情況出發,蓋房成本造價在3500元/㎡左右,裝修成本800元/㎡,景觀造價500元/㎡,道路外掛200元/㎡。按此計算,一個房子的基礎建安成本將在5000元/㎡上下。

(建安成本參考圖)

依照上述昆明房價公式,取各項影響因素的平均值,按100%來計算。那麼,昆明房價=土地成本(38%)+建安成本(37%)+稅費成本(13%)+開發商利潤(12%)。

若以11月最終成交樓麵價2753-19376元/㎡為地價計算標準,不含稅費成本、開發商利潤成本、開發商銷售管理成本等因素,來計算昆明房價的基準成本。則,昆明房價底價最低為7753元/㎡,最高為24376元/㎡。

同上,若以11月最終成交平均樓麵價13383元/㎡為地價計算標準,則昆明房價底價為18383元/㎡。

(11月昆明土拍成交情況圖雙擊查看大圖)

補充說明:截止11月26日,11月已有31宗地入市交易,除3宗地塊流拍之外,其餘地塊均成功交易。最終成交樓麵價在2752.90-19376.10元/㎡之間,最終成交平均樓麵價13383元/㎡。其中,關注度最高的為寶能地產拿下的草海五號地塊596畝地,溢價率為18.68%,最終成交平均樓麵價為13676.92元/㎡,直逼昆明房價均價。

然而,這只是赤裸裸的房屋造價成本,尚不包含開發商其他運營、營銷成本等各項開支成本。

以上,可知,昆明房價底價不會低於10000元/㎡,全面破萬乃是大勢所趨,而最高房價正逐步逼近30000元/㎡。

何況,本次計算中,作為地價參考標準的2753元/㎡地價,真的已經很低了。

寫在最後,如何正確看待昆明房價?

其一,近期昆明房價有所波動屬正常現場,不少房企都在瘋狂的年底衝量中。為完成既定的業績目標,或採取「以價換量」的銷售策略。譬如:買房65折、全部房源8折起、增加額外優惠點等等,都只是促銷手段之一。

同時也給各位購房者看官們一個溫馨提示,好貨不便宜,莫被數字迷了眼。優惠是真的,價格也是真的,至於最後買下的房性價比究竟如何,還需理性思考和計算。

其二,作為「春城」「中國健康之城」的昆明,買房客群早已被外地人占據大頭。過半數房子被外地買走的大勢,也為昆明房價的漲跌埋下了不安定因素。房價漲跌的影響因素變得更為複雜,不能單純的以本地情況為參考依據。

其三,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泛亞高鐵建設的推進,也為作為未來區域城市中心的昆明,增加了經濟發展的動力,或將吸引更多的外人來昆置業,居住,對房價造成一定的影響。

其四,最新出台昆明落戶政策,在放寬落戶限制的同時,也增加了昆明對於其他地州和省市購房人群的吸引力,也為昆明房價未來漲跌埋下了又一伏筆。(文/搜狐焦點 Dana)

聲明:本文由入駐血拚昆明樓市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公眾號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