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植物,讓阿司匹林走上神壇,它的發現,是人類健康的里程碑

2020-02-15     用藥無小事

阿司匹林(Aspirin),又稱乙醯水楊酸,是醫藥史上的三大經典藥物之一,自 1897年合成至今,已有上百年的應用歷史。這種毫不起眼的白色小藥片最開始只是解熱鎮痛的感冒藥。

但隨著在臨床上的不斷應用,人們發現它還可以治療風濕痛,預防心血管疾病、降低心肌梗死和中風的發病風險,甚至對靜脈血栓、腸癌、肺癌、乳腺癌、白內障、偏頭痛、不孕症、皰疹、阿爾茲海默症均有防治作用,其累計銷量已達幾十萬億片。

至今,人們還在不斷發現它的新功能。關於阿司匹林,每年都有超過 2 500 篇文獻發表。可以說,阿司匹林不僅是一款成功的商業產品,也是一種「靈藥」。

那麼,阿司匹林是怎樣問世的呢?它又如何從一種普通感冒藥變成家庭必備的救命藥呢?故事還要從一株我們最為熟悉的植物說起……

柳樹,這種讓無數文人墨客不吝筆墨描摹、歌詠的植物竟然還可以治病?沒錯,它的體內含有一種可以消炎鎮痛的物質,阿司匹林的前體——水楊酸。

柳樹用於治病始於何時?我國民間早有「榆樹救荒,柳樹祛病」的說法。距今 3500 年前的古埃及《埃伯斯紙草書》中明確提到,柳樹可以治療咳嗽、消炎止痛。1 000 年後,古希臘「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指出,柳樹皮可以用來退燒和減輕分娩的疼痛。說明古人早已在觀察自然、探索自然的過程中,認識到了柳樹的醫用價值。

可惜的是,隨著中世紀的降臨,西方隨即陷入了黑暗和愚昧之中。柳樹用於治病的藥方同幾千年積累下來的醫學知識一起消失了。18 世紀,它在西方重見天日,一位名叫愛德華·斯通的英國牧師的靈光一現。

1758 年的一個夏天,愛德華·斯通牧師跟往常一樣,在家鄉一條名叫「考門」的小溪邊散步。溪水兩岸綠柳成蔭,景色宜人,讓斯通牧師感覺非常愜意。或許是因為無聊,或許是出於純粹的好奇心,斯通牧師掰下一塊柳樹皮,放進嘴裡咀嚼起來——一股苦澀而又熟悉的味道立刻彌散開來。斯通牧師想了好一會兒,才想起來這味道跟金雞納樹皮——當時用於治療瘧疾的特效藥幾乎完全一樣。

當時的英國瘧疾肆虐,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領袖克倫威爾正是死於這種疾病。雖然,當時人們已經找到了對抗瘧疾的特效藥金雞納樹皮,但其價格昂貴,常常供不應求。西班牙壟斷了這種只生長在中美洲的珍貴藥材的貿易。

擅長思考的斯通牧師突發奇想 :既然柳樹皮的味道跟金雞納樹皮的味道一模一樣,那麼柳樹皮可不可以用來代替金雞納樹皮治療瘧疾?想到這裡,激動的斯通牧師馬上掏出小刀,開始削取柳樹上的樹皮。

最終,他抱著一大捆樹皮來到了一座磨坊里,要求磨坊主把樹皮烘乾。磨坊主並沒有拒絕牧師的古怪請求,他把自己用來烘焙麵包的烤爐借給牧師使用。於是,斯通牧師用一座磨坊的麵包烤爐,得到了約 1 磅重的柳樹皮粉末。

接下來,斯通牧師開始到處尋找瘧疾患者並給他們服用自己的新藥。經過長達 5 年的實驗和觀察之後,斯通牧師發現 :柳樹皮可以治癒大部分瘧疾患者。1763 年,斯通牧師向英國皇家學會寫信,正式公布了自己的重大發現。這是阿司匹林發現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有趣的是,斯通牧師雖然發現了柳樹皮的醫學價值,但他完全曲解了柳樹皮的功效。斯通牧師一直認為柳樹皮和金雞納樹皮一樣,可以治療瘧疾,但後來醫學界發現,柳樹皮中的有效物質只能起到退燒等緩解瘧疾症狀的作用,並不能真正殺死瘧原蟲。

而斯通牧師治癒的大部分「瘧疾患者」,身患的可能只是與瘧疾症狀類似的其他疾病。儘管如此,這一誤會並不影響斯通牧師的偉大——就像哥倫布一直錯誤地認為自己到達了印度,但誰都不會否認,他發現了新大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vNsCTXABgx9BqZZIYTf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