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運輸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出行方式,是最實在的民生工程,體現了城市生活品質和城市形象。每一個城市都有一部「公共運輸進化史」。
近日,成都市專注公共運輸事業發展的「熱心人」,家住青羊區東坡街道花園社區的張建老師就出版了一部名為《從雞公車到地鐵——成都公共運輸70年》的書。該書講述了成都公共運輸發展史,用最地道的成都話,從雞公車講到三輪車,再從三輪車講到公交車,經過計程車直至地鐵等等,讓大家對新中國成立之後,成都的公共運輸行業發展有了更新更深的認識。
成都城市公共運輸行業通論性著作問世
不久前的成都首屆天府書展上,一場別開生面的閱讀活動引起了大家的關注。成都國際版權交易中心合作藝術家、被譽為成都交通「活地圖」的張建老師,在成都時代出版社展館內,為讀者們帶來了他的新書——《從雞公車到地鐵——成都公共運輸70年》新書首發。
張建老師做過公交車駕駛員、車隊管理人員、公交集團管理人員、計程車公司管理人員等個與公共運輸息息相關的崗位。他以「身臨其境」的感受和「當局者」的角色,撰寫了這本特別的書,該書以其生動的筆觸和深刻的內涵,講述了成都的城市公共運輸發展與變遷史,不僅現場受到格外矚目,場外也是好評如潮,還有眾多名家推薦。
《從雞公車到地鐵——成都公共運輸70年》記錄了成都公共運輸的「進化歷程」。該書講述了從1949年到2019年成都公共運輸發展變化,時間縱深70年,其城市人文和史料價值甚高,被學術專家評價為:中國第一本關於城市公共運輸發展史的專著。
在新書發布現場,張建老師也給大家分享了他的創作心得。對於成都公共運輸70年的發展,張建老師自豪地說:「這是一份民生工程的積累,不管放在哪個時期,都是成都老百姓最愛的出行方式。在城市化高度發展的今天,若無公共運輸,每人都開小汽車,那就無路可走了,城市必將癱瘓,後果不可設想。現在成都公交+地鐵的出行人數大概有1000萬,多麼大的體量啊,這是公共運輸存在且不斷發展的意義。」
隨後進行的新書分享會上,特意趕到現場的讀者李健和大家交流了他的感受:「張建老師用最地道的成都話講書里的故事,從雞公車、三輪車、第一輛無頭公交車、第一輛奔馳計程車,第一位女駕駛員等等,圖文並茂,每張照片都有一段故事。」李健認為,這本書撰寫了新中國成立後成都公共運輸的發展史,可以說是一部城市公共運輸行業通論性著作。這本書以交通安全標示作為此書的封面「里應內合」,給人一種明快、莊重,黑白美感的線條。
西南交大教授羅霞也對這本書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不忘初心,銘記歷史,展望未來,實現夢想。」並且該書的序言也出自羅霞教授之手,序言中寫道:目前成都市正在積極推進「三城三都」建設,打造美麗宜居的「公園城市」,而公共運輸作為一種集約高效、綠色環保、公益性強的交通出行方式,無疑會在未來成都市的城市建設中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張建所著《從雞公車到地鐵——成都公共運輸70年》生動描繪了成都市公共運輸的發展與變遷,時間縱深70年,是一部記錄了成都市一代代「公交人」直面挑戰、努力拚搏的奮鬥史;是一部記錄了成都市公共運輸技術發展腳步的進步史;同時也是一部記錄了成都人民逐步深刻認識人與城市、交通這三者關係的認知史,其城市人文和史料價值甚高。
成都「公交」從無到有 發展智能公交創全國一流
「說到公交,大家應該首先明白一個概念,最初是沒有『公交車』這個概念的,只有『公共汽車』。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成都的公共運輸可以說是『一無所有』,它的雛形就是舊社會的黃包車。」張建告訴記者,新中國成立之初,成都有1.1萬輛黃包車及車夫,後來大部分車夫轉崗為建築工、修路工等,一小部分轉崗為人力三輪車夫,政府通過舊車改造和購買新車,讓黃包車車夫和平退崗轉業。成都成立了三輪車管理所,整個交替花了近10年時間。
1952年7月1日,成都公共汽車正式開始營業,成都公交第一線開行了。「第一線開行這天像辦喜事一樣,每輛車車頭都掛著大紅花和領導人的畫像,由鹽市口駛向梁家巷。」張建說,緊接著在八九月份開行了第二線,年底又開行了第三線。到1956年,成都市區開行公交線路5條線,郊區2條線。一直到1962年,成都公交車才開始以「路」命名。
改革開放之後的3年時間裡,成都新增公交線路26條。成都始終致力於發展並優化公交線路,到2000年左右,已發展到了100多條線路。
隨著網際網路的不斷發展,公交智能化也逐漸顯露出來。2001年,成都開始實行IC卡,2003年「天府通」正式推出,隨之而來的智能調度系統科技含量更高。2008年,成都還實現了「2小時免費換乘」。「這也是通過了調查研究提出的項目,通常情況下,乘客在2小時內,加上換乘因素,到達率接近99%。」張建表示,這項創新的舉措讓成都公交更是聞名全國。
三個階段 記錄成都公交70年「車風景」
《從雞公車到地鐵——成都公共運輸70年》書稿分為三個大章節,即「創業之初」「改革之時」和「世紀之舉」。章節結構巧妙地把70年來成都公共運輸的發展分為了三個階段,邏輯性極強,層層遞進,每個章節無不強烈體現著那個時代的烙印和歷史人文特性。
尤為珍貴的是,該書稿的創作有大量的一手原始檔案和資料以及人物採訪作支撐,記錄了成都每個歷史階段的公共運輸發展的大事件和可歌可泣的歷史人物。
例如,第一章節「創業之初」的「公共汽車第一線」之中,揭秘了成都公共汽車第一線開行背後的鮮活故事,而這些故事恰恰就是新中國成立後,勞動人民群眾爆發的創業精神和奉獻精神。所以,成都於1952年7月1日開行的公共汽車第一線不僅僅是「公共汽車第一線」,而是人民群眾期盼的「第一線」,更是人民群眾的「勞動模範第一線」。同時也揭開了「沒有公共汽車,我們自己造」的敢為天下先的奮鬥故事。
這本書在「改革之時」的章節中,讓我們看到了成都的公共運輸在改革熱潮中所煥發出的活力,通過做市場,不斷擴大公共運輸在城市的覆蓋面,讓公共運輸成為人們群眾喜歡選擇的出行方式,並為成都成為全國著名的「會議之都」做出了巨大貢獻。
書的第三章節「世紀之舉」,主要記錄了新世紀的20年成都公共運輸的極大豐富和高效。20年來,正因為有了「綠色公交」「智能公交」「快捷公交」「城鄉公交」「BRT公交」以及成都地鐵快速成網,有了「穿職業裝的出租汽車」等等,才有了如今每日公共運輸載客人次達到千萬客流。
從第一輛公共汽車、第一輛無軌電車、第一條「口碑公交」線路,到第一條城市地鐵……新中國成立的70年間,成都公共運輸擁有著眾多的「第一次」。這些屬於成都人的70年「車風景」、70年集體記憶,也成為了成都城市發展變遷的最好註腳。
華西社區報記者 趙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