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火鍋大討論

2019-12-10     揭西即沖擂茶粉






火鍋的描述(一)

川渝火鍋底料發展也有20多年了,現在細化下來,演變也越越多,我們先看一下四川的地方標準:

DBS 51/001-2016:本標準適用於以食用動物油脂和(或)食用植物油、食用鹽、香辛料、辣椒、豆瓣醬中的部分或全部為主要原料,添加或不添加其他原輔料、食品添加劑,經過預處理、配料、炒制或熬制加工、包裝(或分體包裝)而成的火鍋底料。


廣義上:大火鍋底料、無渣火鍋底料、老火鍋底料、冒菜底料、串串底料、麻辣燙底料、香辣砂鍋底料、缽缽雞底料、關東煮底料、冷淡杯底料等都屬於火鍋底料。其差別在於配料和工藝,最終的風味不一樣。


狹義上:大火鍋底料、老火鍋底料。名稱上的差別都是這些,歡迎討論。


1、從油水比例上區分:一整鍋中,火鍋紅油:水≥1,叫重油的傳統火鍋,煮沸狀態完全乳化,川渝火鍋特色,也是最後厚重,最本地的火鍋。火鍋紅油:水≤1,煮沸狀態為油水分離,輕火鍋,沒有油脂的厚重感,清爽。


2、含鮮鹹味和不含鮮鹹味:很多傳統老師傅、傳統工藝上都沒有加鮮、鹹味,調鍋的時候加雞精、味精、糖,這也是最開始的樣子,很多餐飲連鎖店的產品;含鮮鹹味的火鍋,後期調鍋稍微加一點雞精,大部分零售渠道的產品。


3、從加工方式:加熱:大火鍋、小火鍋、串串、新拍火鍋;燙菜:冒菜、麻辣燙、香辣砂鍋;煮好後泡著:缽缽雞、關東煮等。


火鍋底料加工中的原料(二)

火鍋底料加工原料的選擇:

1、油脂:動物油:牛油、雞油、豬油、羊油等,植物油:菜籽油(非轉、轉),大豆油(非轉、轉),玉米油(非轉、轉)等,單一或者混合多種。


2、鮮香辛料:大蔥、小蔥、老薑、大蒜、香菜、芹菜、洋蔥、新鮮辣椒等。


3、醬香、豆豉香:老豆瓣、一級豆瓣、紅油豆瓣、干豆豉、水豆豉、豆腐乳、醬腌菜、醬油、白酒。


4、干香辛料:辣椒(印度辣椒、新一代、子彈頭、縱椒、鐵皮等),花椒(茂文、韓城、江津等),白蔻、八角、香葉、小茴香、香草、陳皮等,具體可以用的請查閱GB2760。


5、鮮菜:蕃茄、胡蘿蔔等。


上述的材料並不完整,每個食品人對產品的理解不同,所選用的材料都是不一樣的,所以經常看到,某某發個配方,某某要一個配方,然後自己去試驗,覺得不好吃,這事就是扯犢子的事情,每個人理解不一樣,怎麼會出來你想要的味道,實屬搞笑。以上原料,按照不同組合可以出現成千上萬中風味,個人理解差異也成千上萬,因此沒有速成的,只有一步一步積累。


關於現在這些材料的使用,多來源與經驗,還沒有建立起理論體系,實屬無奈。我諮詢很多加工底料的人員,香料的使用,大概有幾種情況:

1、看別人加什麼,自己也試驗一下,有效果就用。

2、中藥理論,降火,防止拉肚子。

3、說不清楚。

4、調香等。

原料的使用是很精妙的,恰到好處才好,有待共同探索。


火鍋底料加工工藝(三)

從業這些年,見過很多人加工底料,也去過很多底料食品廠,就談談工藝的看法。火鍋底料需要加熱熬煮,方式上就屬於加熱,那麼加熱的作用是什麼-----原材料的提取,提取什麼——麻、辣、辛、香, 具體是什麼要深入微觀研究,本人學歷和經歷還不到,還解釋不了。而且據我所知,鮮有人整體研究,即使很多研究了某個領域,也很難在目前的工藝中運用。經過我們整個團隊,不同領域的人研究,然後綜合分析這中間提取為主,化學反應很低,目前水平可以占時不考慮。我將放一張老火鍋風味原理分析圖。其原理同樣適用於火鍋底料的風味原理。在很多底料加工會出現很多事或者是方法,我列舉,沒寫到的,各位朋友都可以補充。


神奇的方法:

1.加工底料時,將油脂加熱到180℃作用,加入白酒,鍋裡面噼里啪啦的響個不停。

2.加工底料時,放一袋別人底料。

3.將鮮菜炸黑才撈起。

4.將精製牛油加熱到230℃左右。


下面我談一下,糍粑辣椒的用法,以前都是用豆瓣,但是豆瓣澱粉含量高,容易糊鍋。後面換成糍粑辣椒,糍粑辣椒加工的方式:用辣椒節復水然後粉碎,或者用辣椒粉復水。


火鍋店調鍋(四)

火鍋底料到了餐飲店中,調鍋的方法:加開水或者骨湯或者底味高湯,加底料加火鍋紅油,加雞精、味精、花椒、辣椒,冰糖或者醪糟,其他什麼姜蔥等,還有加熱反應肉粉、膏狀。還有的加奶粉的。


火鍋底料的工藝流程(五)

說了這麼多,就來介紹一種火鍋底料的工藝流程:原料預處理的階段:將老薑打碎,洋蔥切片,大蔥、芹菜洗凈備用,香辛料打碎成分,辣椒節用開水泡2分鐘,然後打碎成糍粑辣椒。


加工:

1、將牛油加熱到160-170℃,加入、洋蔥、芹菜、大蔥炸到焦黃色,撈起,然後加入薑末、豆豉炸制薑末焦黃色。


2、加入豆瓣,炒制豆瓣中辣椒皮50%變成黃色時,加入糍粑辣椒,加入糍粑辣椒後溫度降低,當90攝氏度的時候加入香料粉,95攝氏度以上加入花椒,100攝氏度關火,加入白酒。


3、加入或者不加入,香精、肉膏、鹽、味精、辣椒紅等。


以上便是,一種工藝,其他的工藝,也沒有很神奇,會有一些在工藝、配料上的變化。我寫出來,是向從業人員多反思這些原料和流程是否,具有科學性,意義,作用。


1、鮮的香料應該在什麼溫度炸,應該在什麼時間炸,應該切成片、段等?


2、乾的香料,應該用水泡、還是用酒泡、還是不泡?應該什麼時間加?應該用顆粒,粉,還是碎?哪些有用,哪些沒用?


3、用鍋加工還是用管道加工?


4、材料的選擇。是用天然材料、提取物、熱反應產物?


5、現在花椒是用花椒樹脂、花椒香精、花椒粉、花椒顆粒、南椒、北椒、青花椒?是單獨用,還是什麼樣的比例搭配?


6、糍粑辣椒是辣椒節是多長的段,用什麼溫度的水,泡多長時間,打碎成多大的粗細?


以上還是細化的問題,無非是工藝和原料的問題,我希望有心人,在稍微空閒的時間,去思考探索,把加工水平提高到一個更高的水平,為中國特色餐飲文化貢獻一點基石。


火鍋底料的調味(六)

火鍋底料可以簡單的分為,帶鮮鹹味、不帶鮮鹹的兩個品種。


關於調味,我想重點討論人,而不是調味本身,人是關鍵因素,每個地方在調味習慣和理解上都有差異,例如川火鍋:要麻辣鮮香同時具備,可以突出某一方面,但要保持協調,因此川火鍋,麻辣鮮香是這邊的調味理念,而渝火鍋調味,重麻辣,輕鮮咸,重慶的火鍋麻辣味重,鮮咸弱,是存托,本味,是那邊的理念;廣東、上海一代的稍微帶回甜等,還有很多我不知的地域調味理念、習慣。


具體的調味:如果苦,加甜味劑;淡,加鹽,不鮮,加雞精、味精、肉湯、肉膏,具體怎樣調節,請自行閱讀食品添加劑手冊和調味原理,這裡就不贅述了。


這裡我著重講一下:食品香精和肉膏在這方面的運用;

1、食品香精,搞食品的都對其有理解把,現在麻辣食品很多香精都可以運用到火鍋,肉香的,花椒香的,辣椒香的,菜香的等。香精的運用要自己多試驗,多去實踐,根據我在實際操作中,由於現在工藝參數不嚴謹的太多, 香精的使用,可以提高產品香氣的穩定性;很多傳統火鍋底料香料味很重,就需要某些香精,去協調一下,讓產品柔和(個人經驗)。


2、肉膏的運用,現在肉膏運用的很成熟,他的作用,就是大大提高湯底的肉味和厚味,化學語言就是:湯裡面的胺基酸多了,感覺豐富了。現在很多肉膏有麻辣味,還可以提高湯底的麻辣味。


如果對香精和肉膏是怎樣加工的,也請自行查資料,我也不贅述

對於調味:個人的理解:

1、要有適應的區域

2、要有獨特的個性


來源:食品論壇網友分享 內容僅供參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vGbp8G4BMH2_cNUgP-t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