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上葦
《蜀警錄》曾道 「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定蜀未定」,自清末民初以來,川、黔、滇與康、藏五省,屢屢亂先而治後。清末、民初西南諸省兩度宣布獨立,直到蔣介石執政二十餘年後,民國中央政府對西南的控制力仍然相當有限。在各省之中,中央對貴州控制力較強,對川、滇地方實力派不過羈縻而已,對康、藏內政更是基本不能插手。
1949年9月25日新疆宣布和平解放之後,在中國大陸上即只剩下西南一隅尚未獲得解放。人民解放軍進軍大西南,解放全中國的時機業已成熟。
圖為賀龍(前左一)、周士第(右二)、王維舟(右一)在進軍途中指揮作戰
為什麼最後解放大西南?
《孟子》稱王者之師「東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為後我?」連祖國版圖上最遙遠的新疆都解放了,人民解放軍卻連四川都還沒踏進,自然應當有所解釋。
自辛亥以來,四川人被滇黔軍隊欺負怕了,「川人治川」呼聲浪潮高涌。川軍雖然戰力孱弱,但為了保衛地盤,一貫擅做牛皮糖式的糾纏苦鬥,如川滇戰爭、紅四方面軍自草地南下的天全百丈關之戰,都是外來軍隊被活活被耗死的戰例,朱德、劉伯承還都曾親歷過。
自古取川無大戰,但必須謹防觸發川人的排外情緒,以川人取川自然是首選方案。同時,未被蔣介石徹底消滅掉的四川地方軍閥,還有相當的社會影響力,也應當考慮選擇與之有歷史淵源的統帥以便開展統戰工作。
最佳人選當然是二野的劉、鄧。
渡江戰役之後的幾個月里,劉、鄧和二野又在幹嗎呢?劉伯承作為南京市委書記兼市長、軍管委員會主任,鄧小平則作為華東局第一書記,當然都不輕鬆,但關鍵還是此時二野承擔的重要任務,一時還真抽不開身。
渡江戰役前,為應對外國軍隊武裝干涉,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曾指示二野準備「兩年內留華東,不做新的機動」。
由於渡江戰役發展順利,5月23日中央軍委又決定以二野為戰略預備隊,待上海、寧波、福州、青島等沿海城市解放,武裝干涉可能性基本消除後,即準備「以主力或全軍向西進軍,經營川、黔、康」。所以直到1949年7月18日,二野前委才終於發出了進軍西南的指示。
此時國民黨軍在西南方向還有近百萬軍隊。分別是:從關中退至川陝甘邊界的胡宗南部5、7、18等三個兵團,四川有西南長官公署張群所轄的14、15、16、19、20、22等六個兵團,兩部合計有34個軍85個師約50萬人;雲南方面,有盧漢部8兵團4個軍;貴州方面,有谷正倫部19兵團2個軍。
其中,胡宗南部戰鬥力稍強,宋希濂的川湘鄂邊綏靖公署(即14、20兵團)也有兩三個軍尚可一戰(2軍、15軍、79軍),其他則皆為新組建的烏合之眾,不堪一擊。
1949 年11 月,解放軍二野開始進軍大西南,圖為正在指揮部指揮作戰的二野首長
歷來中原王朝平定西南,皆率先取四川,次及黔、滇,明清兩朝都是如此。所以國民黨軍在判斷解放軍進軍西南路線時,也認為必然是先取四川,故在防禦上重點圍繞鞏固四川。而入川路線也有兩條。一條是自陝西入川北(如清將豪格入川平張獻忠);另一條是沿長江西上(如明傅友德平明昇)。由於長江水流湍急,解放軍又缺乏現代水運力量,故國民黨軍判斷解放軍大機率是走川北經陸路入川。
基於以上判斷,國民黨軍以川北為防禦重點。以胡宗南所轄之18兵團李振部守陝南秦嶺,構成第一道防線;7兵團裴昌會部守川陝邊之白龍江、米倉山、大巴山,構成第二道防線;另以15兵團羅廣文部位於川北劍閣地區,作為這一方向的戰略預備隊。
川東方面,以孫震的川鄂邊綏署及湖北綏靖總部部隊,防守長江以北大巴山亘巫山一線。以宋希濂部防守川東長江以南。
在川南則最為薄弱,只布置了郭汝瑰的22兵團(該兵團實際只有一個剛重建的72軍,郭兼任軍長)。
這是個擲孤一注於四川,而在四川又重北輕南的防禦計劃。
解放大西南戰役中,解放軍官兵渡過南盤江,翻越雲貴高原的崇山峻岭,沿貴州、廣西邊境向雲南挺進
8月29日,蔣介石參加了一次重要軍事會議。胡宗南的副參謀長沈策的「敵情判斷」稱:鄂西湘西一帶比較平靜。這個方向地形險阻複雜,交通不便,大兵團行動困難。鄂西北雖有一部分共產黨游擊隊活動,但兵力不大,解放軍不像有從東南立即向四川進攻的勢態。川北方面有川陝公路,背後又接隴海鐵路,交通便利,容易運送大部隊。解放軍在取得蘭州後,必然揮戈南下,採取鄧艾伐蜀度陰平、出碧口直取成都的戰略部署,一路就近從甘肅直接南下,經武都出碧口;另一路沿川陝公路南下。兩路會成一把尖刀,直插川西平原。如不提防,國民黨軍就將成為瓮中之鱉。
蔣對此表示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