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論綱要》(11)
《 存在在哪裡》
我們會想像到一切事物存在於空間中,變化於時間裡。存在就存在那裡,與誰的感知都無關,這是經典的唯物主義觀念。按牛頓力學,空間和時間是不變的恆量,質量的改變不影響空間和時間。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則改變為:空間、時間、質量做相對運動,三者不可分割。

存在存在於哪裡?這是個簡單而又巨大的問題。首先得問,有沒有一個巨大而無限的空間固定的存在著?有沒有無限無窮的時間在永恆地運行著?如果回答有,你就掉進了自己設定的邏輯陷阱里,永遠不能出來,因為你永遠無法證明空間和時間是什麼,從何而來。我們只能設定,空間和時間都是沒有的,那麼存在存在於哪裡?存在就存在於封閉的感知範圍中。感知主體輻射出一個感知的空間來,這個空間就是感知的範圍,感知的範圍越小,空間越小;感知的範圍越大,空間越大。空間是適應於感知的需求的,是放置感知對象的場地。

所以它並非是一個先於感知的固定的存在,空間是感知創造的一種存在的運行秩序,這個秩序隨著感知主體的感知而移動,感知主體就是這個空間的中心。而時間則是感知運動變化秩序的記載,是用於確認感知運動變化形態的方法。空間是感知運動的現場,時間是表達感知運動變化的方法,而感知信息的呈現內容就體現為存在。這就是說,空間、時間及質量呈現出的存在就在感知中,絕沒有另外的時空與存在。
牛頓已經錯了,愛因斯坦接著錯,他們都以為「時空質」是感知以外的絕對存在,他們甚至都沒有發現存在有感知為前提。波爾、薛丁格他們推出了量子力學,發現了事物的觀測者,但是,卻還沒有來得及涉及到感知的空間與時間。

存在是我們感知的結果,我們不可想當然地把這個感知結果看成是與觀測者無關的「客觀存在」,沒有觀測者的存在是不存在的,而觀測者不同也就意味著有不同的存在。我們把在感知中感知到的一切看作是先在的、與感知無關的、任何感知主體都是相同存在的這些概念都是錯誤的和沒有根據的。唯物主義的時空觀完全錯了,已經造成數不盡的繆誤。現在由感知論把時空觀改過來,還來得及,未來的科學研究及日常應用從此將廣泛受益。(接下)
本書《感知新世界》已在亞馬遜、京東上架銷售,如需完整了解感知論,進亞馬遜、京東搜索:感知新世界,即可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