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剛,你有什麼資格對張藝謀冷嘲熱諷?

2019-08-26     罔稱說書人

在名氣較大的幾位內地導演之中,馮小剛是一個「異類」。

他既非出生於演藝世家,又未接受過專業的科班訓練,但在大眾的認知里,馮小剛一直有資格被稱為知名大導演。

某種程度上而言,中國電影的真正崛起是從「第五代導演」的出現開始,其中的代表人物正是大名鼎鼎的陳凱歌和張藝謀。

當陳凱歌和張藝謀各自憑藉執導的作品轟動世界影壇時,馮小剛還尚未成名。

不過現如今,似乎很多人都會將馮小剛誤認為是「第五代導演」,這其實是由於他的年齡所造成的一種錯覺。

馮小剛之所以能夠和陳凱歌等人「平起平坐」,最初的契機應該是「馮氏賀歲片」的誕生。

在1997年年末,一部《甲方乙方》的上映改寫了中國內地電影市場的整體格局,因為這部電影堪稱是中國內地首部「賀歲片」。

而當時事業處於停滯不前狀態的馮小剛,也因為這部電影的票房大賣徹底翻身!

至此之後,馮小剛攜手「老搭檔」葛優專注於打造「賀歲片」,以一年一部的產量迅速躋身為國內最受歡迎的導演之一。

諸如《不見不散》、《沒完沒了》以及《大腕》等影片,都可以歸類到「馮氏賀歲片」的範疇之中。

這些影片不僅在票房上賺到盆豐缽滿,連口碑也是飽受好評,馮小剛確實很擅長去揣摩觀眾的心理,他知道大眾對什麼樣的電影喜聞樂見。

隨著影壇地位的不斷提高,馮小剛涉獵的電影題材也愈發複雜。

歷史戰爭片、犯罪動作片、史詩商業片等等,這些題材馮小剛均有過嘗試,要麼滿堂喝彩,要麼惡評如潮。

他甚至也不再將目光僅僅停留在「賀歲片」上,眼界變得越來越開闊。

雖然馮小剛在電影領域屢創新高,但他的「臭脾氣」卻自始至終都沒有過改變。

我們經常會看到類似於「馮小剛炮轟某某某」的娛樂新聞,長此以往,他的身上便又多了一個標籤——「小鋼炮」!

但凡有馮小剛執導的電影即將上映,他必定會對某個個體或者群體一頓「炮轟」,當紅明星、普通觀眾以及地產首富無一倖免。

在如何節省電影宣傳費用的問題上,馮小剛絕對稱得上是一位「資深專家」。

在一次訪問類節目中,馮小剛曾表示花10億去拍一部電影,30億票房才能回本,這純粹是給自己找罪受。

他說這段話的時間恰逢張藝謀執導的《長城》遭遇票房慘敗,而《長城》的投資成本正好又是30億,馮小剛顯然是在趁機嘲諷張藝謀。

上文中提到過,張藝謀是中國「第五代導演」中的代表性人物,他還是最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導演之一,素有「國師」的美譽。

張藝謀早期在歐洲三大電影節上斬獲頗豐,憑藉《紅高粱》、《秋菊打官司》等影片先後摘得柏林金熊獎、威尼斯金獅獎等重量級獎項。

在過去三十年的時間裡,張藝謀是無可撼動的中國電影第一人,他不但奠定了中國電影在國際影壇的輝煌,也開啟了中國電影的「大片時代」。

與此同時,張藝謀還徹底捧紅了兩位最優秀的華人女演員:鞏俐和章子怡。

而馮小剛的「老搭檔」葛優,卻是憑藉主演張藝謀執導的《活著》才有幸成為中國首位坎城電影節影帝。

不誇張地說,在國際聲望和獎項榮譽方面,恐怕唯有李安能夠和張藝謀相媲美。

至於馮小剛,不好意思,他一次國際A類電影節獎項都沒獲得過,甚至連一次提名都沒有。

當然,馮小剛或許志不在此,他更願意讓自己的作品獲得國內電影獎項的認可。

事實上,馮小剛確實斬獲過不少國內電影獎項,但不幸的是,他的國內獎項總量僅僅是張藝謀的三分之二。

無論你從哪個角度去做出對比,馮小剛都是被張藝謀「碾壓」。

也許有人會說,馮小剛曾憑藉《老炮兒》得過一次金馬獎影帝,他起碼在演技方面勝過張藝謀一籌。

有趣的是,張藝謀以演員身份主演的第一部電影《老井》,便讓他獲得東京電影節影帝。

在張藝謀之前,中國沒有任何一位演員獲得過國際A類電影節影帝,這個獎可謂含金量十足,馮小剛的金馬獎影帝怎麼比?

張藝謀在備受非議的同時,還在孜孜不倦的為中國電影市場開闢更多的可能性,這部《長城》所承載的意義,遠非一部商業大片而已。

因此,馮小剛,你到底有什麼資格對張藝謀冷嘲熱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vAe6fm0BMH2_cNUgYBo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