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這座古村一千多年歷史,紅磚紅瓦燕尾脊,富麗堂皇的民間藝術

2019-09-17   行者老張

這裡是行者老張的旅行和歷史研究所。

到一個地方旅遊,你最喜歡看的是什麼?優美的自然風景,獨特的民俗風情,還是讓人流口水的地方小吃?

老張最感興趣的是每個地方風格各異的民間建築,高樓大廈見得太多了,不管去哪個城市,都長得差不多,對我來說,還是隱藏在山間、田野的民居更具魅力。比如貴州、廣西等地少數民族聚居區的木質吊腳樓,徽州白牆灰瓦的徽派古民居,閩粵贛交界地帶深山中遍布的客家土樓和圍屋,等等,這些濃縮了中華五千年歷史的民間建築藝術品最具魔力。

今天老張就為大家分享一種只有在福建才能看到的地方特色民居建築——紅磚民居。新垵,是廈門海滄區的一個城中村,這裡保留著數百座精緻的紅色房子,歷史悠久,極具風格,現在已經是著名的旅遊景區。如果你在福建泉州、廈門等地自駕游過,就深有體會,隨處可見紅磚紅瓦的民居群,非常醒目,雖然不高不大,但是很有韻味,百看不厭,尤其是那些高高翹起的燕尾脊。

在廈門地區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看過新垵的厝,就知道新垵的富」。新垵的紅磚民居代表著本地人的經濟實力,每一座紅房子都聚集了建築藝術精華,也承載了深厚的人文歷史,在福建省內獨一無二。紅磚為牆,紅瓦為頂,花崗岩為房基,精美的木雕、磚雕、石雕是點睛之筆,細膩、傳神,很多房樑上的木雕還會鎏金,富麗堂皇。

新垵,曾經名叫新江,早在唐代,這裡就是繁華富庶的地區。據歷史記載,宋元時期中原一部分百姓從河洛地區遷徙而來,到馬鑾灣水邊,擇風水寶地而居,成為了新垵的原始居民,中原移民在這裡勤勞創業,世代繁衍生息,很多人還遠渡重洋去台灣、東南亞等地謀生。據《同安志》記載,元末明初,新垵村邱毛德等人渡洋「通藩」經商。

明代嘉靖、萬曆年間新垵先輩走水路,漂洋過海去較近的台灣和東南亞諸國經商謀生。出洋的人一部分留在了當地,成了我們現在熟知的華人,一部分回到新垵,衣錦還鄉,開始建造還債,就這樣,新垵村建起了一座座雅觀、華貴的紅磚民居。在外賺了錢的新垵人對房屋的建設格外考究,牆面的紅磚砌築精美,組成各種富含深意的圖案,因為是泥土燒制的紅磚,而且上面的圖案為雕刻,保證了永不褪色。

新垵民居砌築的圖案有萬字形、壽字形、菱形、八角形、單環金錢形等,寓意凶祥如意、發財添喜、長壽延年等,圖案種類豐富,構思巧妙,工藝細膩,為房屋增添了許多榮耀靈氣。紅磚民居一般根據主人的經濟實力和家族人口數量決定形制,一般有:二進一院 的四合院,平面呈口字型;呈日字形的三落二院四合院;目字形的四落三院四合院;五落大厝,平面為重疊的日字形,還有更大的「大六規」大厝,就是頂豪宅了。

每種形制,不同的區域都有嚴格的功能劃分,一進為門廳,二進為迎客廳或祖先牌位廳,是相對開放的;廳的兩側是住人的居室和後落,則為私密空間,沒有經過主人允許外人是不能隨便進入的。進落前左右有廂房,主要作為廚房或者儲藏室。廂房後牆與進的長石階銜接處都會有一個長方形石嵌其間,稱為「子孫石」,是前一輩留給子孫的餘地,寓意深遠。

進(落)兩旁外側各建一條很長的房子,叫護厝,也稱護龍,護厝和進之間形成天井,左邊的稱為龍井或日井,右邊的叫虎井或月井。進與護厝之間有過水廊連通,供人進出,新垵的民居大部分是左右各有一條護厝,單護厝叫單伸手,比較少見。

新垵紅磚民居最有特色的就是它的牆面,分為山牆、廊牆、檐牆、扇面牆和隔斷牆五種。山牆是房屋兩側的牆;前後檐廊兩側與山牆相連的牆是廊牆;檐牆分前檐牆和後檐牆兩種;與檐牆平行的室內隔牆叫扇面牆;隔斷牆是與山牆平行的室內間隔牆。前檐牆面大多用幾種顏色的板磚空斗組砌成吉祥圖案,種類很多,圖案主要體現主人的美好願望和祝福。

紅磚民居屋外講究,屋內的結構更為繁複,構件多樣,主要分為四大類:垂直的柱,豎向橫放的梁,橫向橫放的檁,以及枋、楣等,輔助性的小構件有斗拱、挑、垂花、雀替等等。總之屋內細節非常考究,建造房屋時架梁要放鞭炮,擺宴席。屋內還架有六角形的燈梁,上面要繪畫,燈梁的意義也很特殊,投影線為人和鬼的分界線,線內屬於祖先和神明的空間,家庭祭祀在線內舉行,線外是人的走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