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同學抱著「學習時間越長效果越好」的想法,拚命擠時間去學習,幾乎達到了自己的生理極限,但進步仍然十分有限。
建 議:
首先需要謹記這句話:「時間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效率。」
其次,一定要做好時間管理,提高時間利用效率。如何來實施呢?
做好時間規劃,勞逸結合。
合理安排好一天的時間,設計出一張細緻的時間表,最大化利用時間,切記不要占用了休息時間來讀書,卻在應該讀書的時候感到疲勞,一定要勞逸結合。
比如周末、假期或者自習的時候可以按照記憶規律,早上8點到12點和晚上睡前這兩段記憶高峰背記文科類的內容,在下午拿出整段的時間做數學或物化政史的卷子。
學會捨棄,只做最重要的事情。
人的時間有限,無論怎麼樣計劃,都不可能把所有要做的事情計劃完。
當有很多事情面臨選擇的時候,當有些任務實在無法完成的時候,我們該怎麼辦?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是:只做最重要的事情。
比如:如果你今天計劃做五張試卷,語文、英語、數學、物理、化學各一張。那麼,請先做你覺得你最需要提高的那門科目。
根據不同內容的學習特點來安排時間。
我們不能簡單的把24個小時進行劃分成一個一個的小格子,然後往裡填充內容,然後就管這叫「時間計劃」。我們必須學會用讓不同的學習內容和不同的時間相契合。
比如:那些需要大量的閱讀、理解、背誦的東西,因為容易走神、被打擾,最好選擇精力旺盛不容易受干擾的較長時間段來做,比如早上和晚上。
而像做題這種需要特別專注不容易被打擾的學習,可以放在精力不太旺盛,比較容易受干擾的時間。比如下午的時間,或者下課的十分鐘。
做難題怪題雖然一定程度上能夠練習並提高學生攻破「壓軸題」能力,但是在複習中,過於鑽研這些題型,難免會陷入既抓不住西瓜又丟了芝麻的境地,甚至捨本逐末,丟掉了基礎知識。
建 議
《考試說明》明確指出,不考偏題、怪題。建議大家別做無用功。只有牢固掌握常規思維,常規方法,才能以不變應萬變。即使是尖子生,花費很多的時間鑽研偏、難、怪題也不是一個好現象。
在大考前夕,許多老師都會對我們說,你們不用再做題,回去好好翻翻課本,做做課後的習題,看看基礎的東西。我想這還是說明一些東西,高考畢竟很多都是基礎題,丟基礎去挖高大上的,是不可取的,更何況難題也是建立在基礎之上的。
所以,一定要重視基礎,避免偏鑽,有重點地練習。但也並不是說難題就不可以做,而是不該去「鑽牛角尖」。
許多同學漫無目的地做題,做得麻木了,效果也就差了。有時,基本的東西還模稜兩可,沒有過關,經過大量做題後,鞏固了或默認了某種不正確的認識,反而有害無益,甚至打亂自己的複習節奏,得不償失。
建 議
所謂「好鋼要用到刀刃上」,無論是聽課、記筆記,還是複習、做題,都應該抓典型。做題最重要的是選"好題",千萬不能見題就做,不分青紅皂白,那樣的話往往會事倍功半。
題都是圍繞著知識點進行的,而且很多題是相當類似的,首先選擇想要得到強化的知識點,然後圍繞這個知識點來選擇題目,題並不需要多,類似的題只要一個就足夠,選好題後就可以認真地去做了。
不少同學沒有從錯題中總結經驗的習慣,如果沒有找出犯錯的根本原因,而是一味認為自己沒有記住,那麼錯誤就會反覆地出現。
其實,有些錯誤的產生是因為錯誤思維造成的。對於做錯的題,應當認真思考錯誤的原因,是知識點掌握不清還是因為馬虎大意,分析過之後再做一遍以加深印象,這樣做題效率就會高得多。
建議:
一定要建立錯題本和難題本,一則總結分析原因,防止在同一個地方頻繁摔跤,二則可以為以後複習使用。錯題和難題反映著許多知識點的聯結,掌握了錯題和難題就等於把高分拿在手。
建立錯題本和難題本可用16K的橫格本,每頁上下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是原題;
第二部分是錯因;
第三部分是改正確與舉一反三:正確即寫出正確答案,過了一個月複習時,搭眼一看還不會,就問自己:怎麼還不會?就要進一步查找原因,這時舉一反三,將與本題相關的知識點或習題聯繫起來,寫下來。
第四部分是歸納提醒:寫出錯題錯在什麼地方,如:錯在二次函數方面,則提醒自己這部分掌握不好,重新自學或請教老師和同學。
第五部分是複習次數:每隔一段時間要複習一次,怎麼複習?蓋住原題自己用腦子想。(此法比較適用於理科)
成功的人成功的方法一定有他成功的地方,確實也是值得學習的。但每個人的個人情況不一樣,同樣的方法不見得適合每一個人。所謂「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就是如此。
建議:
學習新知識前一定要預習,預習可以有效的提高課堂學習效率。預習效果不好的同學還要提前準備好教輔書,比如像教材劃重點這樣的,由經驗豐富的一線教師編寫,質量很高。知識點歸納齊全,並且分層講解,例題也易懂,能幫助同學們很好的預習。彩印的重點知識很醒目,易錯點也規避的很精確,複習的時候用來翻閱也很好。
每位同學的知識掌握程度都不盡相同,分數差距比較大,目標也相差甚遠。具體來說,不同分數段的同學面臨的問題千差萬別,所以複習方法也不能照搬同一模式。
複習方法應因人而異,結合自身情況,適當調整。如果確實不知道如何去學,不妨去問自己各科的老師,他們最有說話的權利,多年從教也能摸索出自己的套路來,再結合老師所教、自己所能掌握的程度,擁有自己的一套方法策略。
大部分學生的通病表現在:平時學習複習的時候已經習慣於老師講題解惑,做題、考試時不善於自行思考,喜歡去「套」。做作業的時候也喜歡參看答案或在課本尋求解答,有去思考卻往往不能深入。
雖然有些同學整理一些錯題本、典型題等,但是卻缺乏融匯貫通的能力。簡而言之,是缺乏獨立思考的做題思想。
建議:
凡事要多靠自己獨立思考,不要總想著依賴外界的力量。
同樣一道數學題,自己花一個小時做出來,和花五分鐘從老師同學那裡問來,效果肯定是不一樣的。自己思考過,總結過經驗,下次再碰到,就可以很快地解決問題。
問別人,可能你很快就能完成作業,而且表面上對這道題吃得很透,但下次再碰到,可能還是不會。現在花一個小時看起來比別人多用了很多時間,但複習是一直持續到中考的事,這些時間綜合起來,這一個小時肯定是小於別人在這道題上花的時間的。
更重要的是,沒有人是有義務幫助你的,所以求人不如求己,與其寄望成績好的同學來幫助你,不如自己努力。
情緒也是影響學習效率的的重要因素。
每個人都曾經有過這樣的體會,如果某一天,自己的精神飽滿而且情緒高漲,那樣在學習一樣東西時就會感到很輕鬆,學的也很快,其實這正是我們的學習效率高的時候。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當有較為開朗的心境,不要過多地去想那些不順心的事,而且我們要以一種熱情向上的樂觀生活態度去對待周圍的人和事,因為這樣無論對別人還是對自己都是很有好處的。這樣,我們就能在自己的周圍營造一個十分輕鬆的氛圍,學習起來也就感到格外的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