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釣當博大物,最不濟也要上條斤鯽,這是大多數喜歡野釣的釣友,每次出釣前,給自己定的小目標,尤其是到了夏季,野外水域中,水草茂密的區域,多藏匿著大板鯽,甚至斤鯽也是極有可能的,無奈的是,就算我們知道大鯽魚藏在哪裡,能釣上來的機率,也非常的低,這就頗為鬱悶了。
為什麼說,夏季的板鯽藏在哪裡,我們都能判斷個八九不離十呢?因為夏季水溫適宜,水下的水草繁殖的很茂盛,尤其是在水草根系複雜的淤泥底,食物來源充足、溶氧充足,水底地形複雜,個頭再大點的其他魚種也不能輕易進入,水草叢又能避光,站在板鯽的角度,那就是天時地利人和,所以但凡水域中,符合這些特徵的位置,十有八九都藏著板鯽。
但是為什麼要說難釣呢?第一個就是不好下杆,這種水草茂密的近岸位置,基本上很少有人清理,如果釣魚人主動清理的話,動靜一大,就驚魚了,等到釣點開闢出來,別說板鯽,白條都估計都跑完了;第二個,就是環境太過於複雜,就算清理出釣點,加入板鯽還在附近,那麼釣點附近的水草之複雜,掛底能讓人懷疑釣魚是一件傻子才做的事,徒呼奈何。
要說釣魚人沒有太多優點,耐心和細心,這是我們大多數釣魚人共同特點,要說真是一點機會都沒有,那也只不過是細節沒做到位罷了,反正夏季魚口一般,捨不得耐心和細心,怎麼能將斤鯽釣入魚護呢?
<一>釣竿宜硬不宜軟,回魚一定要快,竿身一定要輕
按理說,野釣使用的杆子,應該是宜軟不宜硬,萬一遇到大魚了,軟竿護線不說,應付大魚的頭三下非常有必要,但是硬竿就顯得不合時宜了,但是野釣板鯽,目標明確,那就不適宜軟、長的野釣杆了;考慮到要在多草的複雜水底,一旦有魚中鉤,甭管大小,要力爭一次就能提上來。
較大的板鯽,上斤的機率很低,一般也就七八兩,就算是很不錯了,所以硬調竿,回魚快,就是野外守釣板鯽,比較合適的選擇;至於線組,長竿短線是首選,這樣便於發力,而且多草的環境氛圍,台釣齊杆線拋竿到釣點的難度,也比長竿短線大了一些;最好是採用通線通鉤,以七星漂為主,這樣不易掛草。
<二>本味的素淡窩料,是誘板鯽進窩的關鍵
野生鯽魚的生長史,其實是很殘酷的,有很多意外,其實人類的垂釣、捕撈、網、電其中途夭折的一半因素,水質變化、缺氧、疾病、大魚捕殺占另一半因素,偏偏在鯽魚體型達到一定程度之前,夭折的機率太高,所以但凡個頭稍大點的鯽魚,膽子極小,警惕性極高,這也是板鯽難釣的原因之一。
但是普通素淡的窩料,味型雖然沒有問題,但是散味很慢,整體效果也很是一般,如果用蚯蚓、紅蟲等活餌,又極易招惹小雜魚,所以比較合適的窩料,還是用酒泡製的酒米、麥粒,普通的白酒就行,玩不好藥酒,還是不要用,如果實在泡不好,找點白酒的酒糟,和煮熟的麥粒或者炒乾的小米摻雜在一起,然後密封上3~5天,然後用來打窩誘魚,效果也很不錯,至少本味,穿透性也不錯。
<三>合適的釣位是關鍵中的關鍵
我們知道水域中有可能藏著板鯽,和板鯽實際上藏在哪裡,是連個概念,挑選合適的釣位,主要不是靠猜,而是靠聽和看,在多草的水中,時不時會發出魚躍出水面的水花聲,又或者有輕微的咔嚓聲,在較大、寬廣的河道,有可能這些聲音是草魚、鯉魚發出來的,但是在較為狹窄的渠道、溝叉,大多是大鯽魚進食、游曳時發出的,以聲音為方位,以其躍出水面,產生的魚花、魚浪為輔助判斷,兩者集合,就能較為精確的選擇釣點。
當然,這類地方,多是水草叢生,別說釣位,人都很不容易通過,這就需要找一個離發出聲音不太遠的草縫,來設為釣點,能不動手清理,就儘量不要動手,清理草叢發出的動靜太大,很容易驚魚,但是挑選的位置,一定要能施展的開,不能一提竿就掛草,掛底,這一點尤其要注意。
做到以上這三點,剩下的,就看運氣了,唯獨需要注意的,是天氣因素,守釣大鯽,是不建議在有風或者大風的天氣出釣的,因為我們選擇的釣點附近,水草叢生,一旦起風,動靜大,下杆不精準,平時沒風、安靜的環境,對大鯽來說,比較適應,選擇好合適的天氣,也能提高中大鯽的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