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 冷戰伊始,蘇聯海軍再次進行十年規劃,重新建設遠洋海軍
總體來說,戰後10年蘇聯海軍在戰略與戰役規劃中,依然屬於防禦性的,仍舊是一支近海作戰的海軍,只能在達成大規模方面軍戰役目的內實施作戰;雖說按照約瑟夫同志的概念是一支遠洋海軍。
1947年戰列艦塞瓦斯托波爾號官兵做操
戰爭結束後,海軍對於衛國戰爭經驗進行了總結。50年代初提出了「海軍的戰略使用」概念。在戰役層次上,對於「海軍戰役」開始理解為海軍是一個或數個戰役聯合編隊獨立地或與其他軍種協同,按照統一意圖和計劃,為達成戰役或戰略目的而實施的戰鬥行動的總和。當然,戰役可以分成進攻性和防禦性的,前者占主導地位。根據兵力的編成,受領任務的特點與實施方法,分成獨立戰役和合同戰役。獨立戰役是海軍單獨遂行的戰役,包括:攻擊岸上目標;消滅海上和基地內的敵人;破交與保交;布設雷障。合同戰役是指艦隊、區艦隊在陸軍(方面軍、集團軍)的協同下為達到主要目的實施的戰役,分為登陸與抗登陸;火力支援方面軍部隊瀕海側翼;將己方被敵孤立的部隊撤至後方等。
在此期間,也走了一些彎路。比如認為核武器的出現,海軍只能遣送戰術群上岸,不可能實施大規模登陸戰役,因此海軍步兵的發展停止了(1947年海軍步兵部隊被解散,直到1961年才重新建立)。然而韓戰卻證明,實施大規模海上登陸依然十分有效,隨後又恢復了對登陸戰役的研究和訓練。
又如對於海軍基地防禦問題,一開始在總結衛國戰爭經驗教訓認為意義重要,專門制定了相應的積極防禦理論。但之後隨著海軍主要兵力作戰半徑不斷前伸,可到遠離基地海域作戰趨勢越來越明顯,海軍理論又否定了基地防禦戰理論。
蘇聯海軍50年代的130毫米海岸炮陣地
而且在戰後一段時間,關於核武器將使海軍無活動條件的觀點也影響著蘇聯海軍,蘇軍內部也有否定海軍作用的觀點。戰後10年,蘇聯海軍大量建設在近海海區作戰的水面艦艇、沿岸活動的潛艇和大量岸基航空兵,使蘇聯海軍成為一支「岸上海軍」。
在國土海軍、近岸防禦思想的指導下,蘇聯海軍由於十分強調海軍兵力在近岸海區活動的重要性,因此在海軍兵力建設上反映出的一個比較突出的特點是建設一支清醒的、近距離作戰的海上力量。
首先,不重視海上力量的作戰半徑。所建造的艦艇大部分都是輕型的,不能遠離海岸活動。這些艦艇主要以島岸為依託,利用近距離的短促突擊來達成戰役和戰術目的。因而在海上活動範圍較小,引導和各種保障主要靠岸上基地。
50年代初期的蘇聯海軍
其次,海上的制空能力較弱。由於以岸上為中心,在近岸海區活動,因此空中掩護和對海上目標突擊主要靠岸基航空兵。由於岸基航空兵作戰半徑有限,而在兵力編成中有沒有艦載航空兵,即使有些大型艦艇能在較遠海區作戰,但由於沒有空中掩護無法有效在遠海活動。
再者,海上作戰的指揮以岸上指揮為主。通訊聯絡以岸為中心,對海上兵力的引導、指揮均靠岸上實施,這就增加了海戰的指揮層次。同時,海上指揮員缺少靈活處置各種情況的權力,從而使作戰過程中通訊工作量大,甚至常常因為岸上指揮員不了解海上的實際情況而造成指揮失當。
所有這些極大妨礙了海軍兵力作用的發揮,蘇聯海軍二戰的表現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應該說,造成蘇聯海軍在衛國戰爭中戰績不佳的客觀原因並不是蘇聯人不想活著不願意充分使用其海軍,而是他們本身就是一支只能執行近岸防禦任務的國土海軍而已。
1947年8月19日史達林、柯西金、尤馬舍夫和奧克佳布里斯基等在「莫洛托夫」號巡洋艦上
1945年以後,蘇聯實際上成為世界上唯一大批量建造戰前設計的戰艦的國家。除了數量眾多、在冷戰中的確令敵人神經不安的潛艇外,史達林時代後期的海軍完全由過時的戰艦組成。在核武器、飛彈、噴氣式飛機和無線電電子設備飛速發展的背景下,這支海軍看起來十分陳舊。「……原來,在1955年以前我國海軍患了對過去戰爭的懷鄉病——我們建造了我們1941年想要的那些戰艦」。所以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後來赫魯雪夫的改革是不可避免的,並且在總體上是有根據的。雖然那些改革不無偏激,並且由於這些偏激,給人們留下了不好的回憶。
海軍的「近海防禦」思想發生重大改變是在上世紀60年代初的赫魯雪夫時期(1953~1964年)。當時,蘇聯有兩種意見深刻地影響了海軍的發展。其一,「隨著核武器的出現,海軍已喪失作為一個軍種存在的價值」。其二,「海軍與陸軍協同作戰是重要的,但在沿岸作戰中,海軍和地面部隊的協同則是完全不必要的,因為陸軍已擁有核武器,能夠依靠自身的力量抗擊海上入侵的敵人,而無須海軍的支援」。於是,蘇聯確立的海軍發展方針是:海軍大型水面艦艇「已經過時」,巡洋艦隻適合「國事訪問」,只須擁有一支由潛艇、航空兵和輕型水面艦艇組成的小規模的艦隊即可。至於航空母艦,因其所需經費巨大,無須建造。根據這一方針,蘇聯在史達林去世(1953年)後的第二年便決定,把以舊式水面艦艇為主的海軍改造成以潛艇為主的海軍。
1955年8月赫魯雪夫、布爾加寧、米高揚和朱可夫與巡洋艦「海軍上將納希莫夫」號官兵合影
1955年,蘇聯陸海空軍減員64萬人,並交還了旅順港。此後,蘇聯近400艘艦船退出現役,海軍的2000架飛機移交國土防空軍,轉而發展遠程航空兵。赫魯雪夫重視裝備飛彈武器、飛彈核潛艇、大噸位水面艦艇,但他確立的海軍發展方針也遭到一些人反對,海軍總司令戈爾什科夫就認為,為了保障海軍完成主要作戰任務,蘇聯既需要飛彈航空兵,也需要一支以巡洋艦為骨幹的大型遠洋艦隊。現在他已經成為俄羅斯海軍官兵最為懷念的將領,但他的認識當時並不占主流。
1955年9月,在蘇共二十大上,根據蘇共中央的決定,蘇聯海軍新的奮鬥目標是「大規模地建設強大的遠洋飛彈核艦隊」。它反映了蘇聯對於海軍的新認識,實質上徹底擺脫了長期以來把海軍束縛在沿岸海區的概念;同時也標誌著新的海軍將以飛彈為主要武器,傳統的魚雷、火炮、炸彈將退居次要地位。 而要完成這一目標則任重道遠,當然蘇聯海軍也有了新的領導人-戈爾什科夫,他成為了一代「紅色馬漢」。不過這已經不屬於本文討論的範圍了,容後再述。
蘇聯海軍新當家人-戈爾什科夫
全文完,謝謝觀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uz2eCHIBd4Bm1__YRug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