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周末和朋友聚餐,說著說著我們就聊到了自家的孩子,朋友小A深深地嘆了一口氣,看起來很是疲憊,她說:"唉,孩子最近特別調皮搗蛋,說啥都不聽。讓他不要吵鬧他不聽,非要大聲玩鬧,吵得鄰居都過來敲門了;讓他走路不要蹦蹦跳跳也不聽,這不,前兩天出事了,一不留神絆倒了石頭,手心都磕破皮了。跟他講道理,不知道講了多少遍了,讓他體諒一下爸爸媽媽賺錢養家很辛苦,他還不樂意了。你們說說這孩子怎麼不懂事還這麼皮,說啥都不聽,孩子也才5歲,離青春期可還遠著,怎麼就提前進入叛逆期了呢……"
孩子叛逆不聽話,還要跟父母反著來,是孩子進入叛逆期或者產生逆反心理了嗎?事實未必如此,家長與其把責任都怪在孩子身上,不如自己反思一下自己對孩子態度和行為,難道孩子不聽話不是因為你的交流方式不對嗎?
孩子年紀小,考慮的範圍相對有限,父母不能激進地跟孩子一直講大道理,要求孩子面面俱到;孩子承受能力比較低,心智不成熟,比較脆弱敏感,家長如果沒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把不良的情緒發泄在孩子身上,孩子就會收到傷害,最後這些不好的情緒也會重新反饋給父母。
孩子不聽話的時候,不要著急發脾氣,冷靜一下,如果真的覺得自己沒有問題,不如先搞清楚,想一想孩子為什麼不聽家長的話?
你下的禁令——"白熊效應"
父母對孩子似乎總是有許多要求,當然,對孩子有要求其實沒有什麼問題,畢竟孩子還小,不懂的事情確有許多。但是有很多家長在要求孩子的時候,卻總遭遇滑鐵盧,孩子不聽話,這到底是為什麼?
"不要挑食"
"不要調皮"
"不可以吃太多小零食"
"吃飯不要看手機"
……
這些話是不是很熟悉,生活中的你。是不是經常會給孩子下這樣那樣的禁令呢?想知道孩子為什麼不聽話,還喜歡和父母唱反調的原因,不如我們先來玩一個小遊戲:
遊戲規則很簡單:請大家不要想像一隻白色的熊。
聽到這個規則的你,腦海中是不是不由自主地想像出了一隻白色的熊?
其實,這個小遊戲源於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魏格納的一個實驗。丹尼爾要求實驗參與者嘗試不要想像一隻白色的熊,結果人們的思維出現強烈反彈,大家很快在腦海中浮現出一隻白熊的形象。這就是心理學中著名的"白熊效應",也稱白象效應,或反彈效應。孩子不聽話的背後,其實就是它在搗鬼。
你對孩子下了禁令,孩子卻不聽你的話,還要跟你唱反調。所謂禁令,也是一種指令,當我們接收到這樣的指令時,大腦會自動做出兩個反應:首先,喚起,大腦會自動構建指令中的相關畫面,比如白色的熊;
然後,抑制喚起,大腦需要很賣力地抑制衝動,不去想剛剛構建的畫面。對於寶寶來說,在大腦中同時完成這兩個連續的動作非常困難,他抑制不住去做、去想的衝動。
在這個時候,寶寶的大腦就會主動剔除否定句型中的「不」「別」,只構建了第一反應中的畫面。
這樣的結果就是,你越不讓做越禁止,孩子越要唱反調。做完之後還要求表揚,"我是不是很棒!"而你則是生氣又無奈"讓你不要做你偏偏要做,唉"孩子一臉無辜,"怎麼我聽話做到了媽媽還是不高興?"——你和孩子根本不在一個頻道!這就是3歲之前的小小朋友唱反調的真相。
負面的批評——助長"白熊"猖狂的動力
越是想忘,記得越牢;越不讓做,越是想做——這就是"白熊效應"的本質。
3歲以前的寶寶是因為大腦自動剔除了禁令中的否定詞彙,那大一些的孩子已經能夠聽得懂禁令了,他們為什麼不合作、不聽話?家長不妨反思一下,當孩子做得好時或不好時,我們是否已經到位,對孩子又是什麼樣的態度呢?
鼓勵與肯定沒有到位。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都是孩子的中心,孩子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希望能夠得到父母的反饋,當孩子做錯時,父母會有一定的責備,孩子下次就會知道不該這樣做了。同理,如果孩子很聽話,做得很好,父母卻沒有及時地給予孩子肯定和鼓勵,孩子的動力也會相對地減弱,或許下一次她就不想聽話了。
不停地催促與叮囑。
"快點起床,再不起床就要遲到啦!""記得穿多一點;見到熟人要有禮貌;不要跟陌生人說話;上課要認真聽講;不要老是玩手機!"孩子是懂的不很多,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什麼事都做不好,需要家長一直不停地提醒。過度的提醒只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被看好,從而產生逆反心理。
過多的批評與抱怨。
"看看你,怎麼什麼都做不好,都說了多少次了,每次講完都沒有用,你到底怎麼回事?""就不能體諒一下爸爸媽媽嗎,我們在外面工作辛辛苦苦,回家還要伺候你""你怎麼就是不聽人說呢,媽媽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多,媽媽是過來人"……你知道嗎,這些話語正在不斷地打擊孩子的積極性與自信心。聽多了這樣的話語,只會讓孩子開始自暴自棄,而後更不願聽從家長的話。
心理學上有個超限效應,說的是,刺激過多、過強,作用時間過久,會讓人極不耐煩,甚至會產生反抗心理,結果事與願違。
讓孩子聽話——解救被"白熊"綁架的孩子
想讓孩子乖乖聽話,家長們注意啦!以下四點很重要:
說「停」比說「不」好
上文提到,對大多數3歲以下的寶寶來說,他們的大腦將會自動剔除禁令中的否定詞彙,將要達到同樣的效果,不妨試試對孩子說一句"停",對低齡寶寶而言,大腦處理"停"比處理"不……"簡單許多。而且,"停"是一個更中性的詞彙,聽不出責備的語氣,寶寶也更容易接受這樣的指令。
做孩子的榜樣,示範正確的行為
父母親身示範,讓孩子知道什麼是正確的、規範的,永遠比生硬地要求孩子有效許多。當孩子調皮總愛亂跑時,拐個彎,對孩子說:"我們來玩個遊戲,看誰更像小鴨子,走得又穩又快",用這樣生動有趣的方式,代替一句強硬的"不許跑",孩子樂意聽,家長也能引導孩子什麼是正確的行為,這不是就見效了嗎?
直奔重點,停止碎碎念
很多家長在提某件事情的時候,總愛提上許多相關的無關的多餘的話題,這樣的行為本身會讓孩子感到厭煩,也時一種不理智的表現。講的東西太多,孩子也容易抓不到重點。家長平時可以自我提醒"強制分時",當你意識到自己在說一些多餘的話時,強制自己及時停止,就事論事很重要,不要讓碎碎念破壞親子關係。
信任孩子,讓約定代替牢騷
與其一直不斷地用口頭禁令讓孩子做或不做某件事情,不如和孩子做一些約定,比如每天只能玩半個小時的遊戲,時間到了,就要停下。定下的原則就要堅持,讓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
"白熊效應"客觀存在,與其選擇跟這頭白熊硬碰硬,不如繞過這頭白熊,讓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與孩子平等交流,共同成長。
我是小C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