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的「正大綜藝」
首先我並不是一個經常看綜藝節目的人,但絕對算是中國最早接觸綜藝節目甚至參與製作的一批人。說最早接觸是因為中國的第一檔綜藝節目《正大綜藝》於1990年在中央2台播出,那會兒我剛上初二,正是名懵懂少年,被外面的世界深深吸引的年齡。而當時《正大綜藝》的節目核心就是「帶著觀眾看世界」。我至今還深深的記得,節目中「世界真奇妙」的這一環節中,是由一名外景主持人帶領觀眾跟著攝像機鏡頭到世界各地走訪,探尋當地風光,習俗,名勝,趣事。一同了解當地人的衣食住行,工作生活和民族文化。這種節目形式對於當時的觀眾來說,無疑是一場帶著大家走出去的「世界之旅」。
畢竟在當時出國旅遊還是普通人所望塵莫及的,根本不存在「說走就走的旅行」就更別說有條件能沉浸於異國他鄉不知名的小鎮中來次「深度游」了。而「世界真奇妙」這個環節可以說實現了讓觀眾在家「坐地日行八萬里」的「奇蹟」。主持人這周還在日本北海道領略「十日櫻花作意開,繞花豈惜日千回?」的意境。下周就出現於法國的咖啡館裡,在把馬卡龍和拿破崙蛋糕送進口中時介紹著莫奈、達利、畢卡索、海明威、福克那、亨利·米勒這些非凡人物也曾經在這裡,叼著煙斗喝著咖啡,醞釀著存在主義也醞釀著愛情,也許他們的印記就附於這間咖啡館的某把椅子上。再到下一周,主持人又坐在了哈瓦那的小佛羅里達酒吧,與酒吧中靠吧檯而坐的真人尺寸的海明威銅像並肩。在等著酒保為他調製一杯Daiquiiri雞尾酒的同時,向觀眾訴說著當海明威憑藉《老人與海》獲得普利茲獎時所說的話:我的Mojito(莫吉托雞尾酒)在La Bodeguita(五分錢酒館),我的Daiquiiri(代基里雞尾酒酒)在El Floridita(小佛羅里達酒吧)。從無邊無際的南極冰川到千奇百怪的熱帶叢林,從裊裊炊煙的北歐小鎮到勃勃生機的非洲部落。無論是從歷史,地理還是人文的角度,這檔節目都將當時的中國觀眾與世界的距離一下子被拉近了不少。而「世界真奇妙」這一環節中的幾名外景主持人的工作也成了當時不少年輕人的夢想,更讓守在電視前的我開始有了「世界這麼大,我想想去看看」的衝動。特別是在這樣的「世界旅行」中還不時穿插回到演播室,以與當地相關的問答互動的形式讓場內和電視機前的觀眾共同參與其中。
這時電視機前的我便會有的沒的一通猜測,若答錯了扼腕嘆息,同時讓自己牢牢的記住這個知識點,好在同學和親友面前有機會顯擺自己的博學。若是自己答對了,就會開始替現場的觀眾著急——明明我就猜對了,只恨沒機會去現場指揮那些蒙圈了的觀眾。
那時的綜藝節目可沒有如今這麼多,但當時人們同電視的關係遠比現在更加緊密,不管是為了豐富知識還是消磨時光,電視節目在當時都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是《正大綜藝》裡面所介紹的知識都是課本中很難涉及到的新鮮事物,對於今天已從事創作多年,以寫故事為生的我來說,不可否認的是這檔節目開啟了我遊走世界,博聞強記,熱愛生活和寫作的美好人生。
若我沒記錯的話,《正大綜藝》是在每周六晚首播,第二天下午重播。當年的娛樂項目遠沒有如今這麼的豐富多彩,於是在每周六晚7:30,幾乎絕大多數的家庭都會守在電視機前期待著主持人趙忠祥與楊瀾異口同聲的說出那句: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由這句節目口號開始,共同度過一段豐富多彩的家庭時光,這段時光意味著能見識到國外的各類新奇事物,還意味著和爸爸媽媽在茶餘飯後一起搶答問題,享樂其中。
當節目結束時,片頭曲《愛的奉獻》會再次響起,我至今都還能哼出幾句:愛是love,愛是amour(法語愛),愛是rak(泰語愛),愛是愛心,愛是love,愛是人類最美麗的語言,愛是正大無私的奉獻。這首歌也隨著《正大綜藝》長達28年的播出時間,已經成為中國最家喻戶曉的一首歌曲。
到了2000年左右,中國的電視節目開始了一次大規模的爆發,各地方衛視興起,眾多娛樂節目層出不窮,很多諸如《正大綜藝》這樣老牌的節目已經不再像當年那樣具有不可代替的唯一性,同一時間段內的節目選擇更多了。到後來的選秀節目,真人秀節目的興起,更是掀起了全民綜藝的熱潮,但此時的「電視」之於我的意義也與1990年時的大不相同了,我也很難說清自己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不再收看《正大綜藝》了,也不知道是因為年紀增長的關係還是現在綜藝節目的內容已經不再那麼誘人,總之我已經許多年沒有再如此痴迷的追看一檔綜藝節目了。收看《正大綜藝》的日子也慢慢變成了人生中可以追憶的往事。不過當遇到發小兒或同齡人時,我們在KTV依然還會唱起《愛的奉獻》,唱完還能異口同聲的脫口而出那句——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
「引進來」——讓國寶活起來的「國家寶藏」
前面說最早接觸「綜藝」是因為從年齡上講,我絕對能算得上是中國第一批「綜藝」節目的觀眾了。至於說參與製作是因為我在大學畢業後曾以實習生的身份進入電視台工作過一段時期,因此也有幸親身參與到一些綜藝節目的製作。但很遺憾最終沒能成為一名電視人,而是成了一名文字工作者。但與電視的姻緣卻一直藕斷絲連,我又以策劃和撰稿人的身份斷斷續續的與電視台有所交集。因此在平時觀看電視節目時難免會用自己一瓶子不滿半瓶子咣當,非業餘但也不專業的眼光去審視,對於當下質量參差不齊的綜藝節目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隨著工作越來越忙,長時間盯著電腦螢幕耕耘的我,為了保護視力有意的不再看電視。
直到2018年,在央視綜藝頻道播出的《國家寶藏》這檔節目,瞬間引爆了電視觀眾和社交媒體,成為現象級綜藝節目時。當我再次打開電視,看到隨著九大博物館的大門一一被推開,各館長拿出了27件「國寶重器」,當這些無價之寶的傳奇故事再由幾位重量級的明星擔任國寶守護人一一揭曉它們的神秘面紗時。這檔以「文化為內核,綜藝為表象」,「讓國寶活起來」的節目,無論從燈光舞美設計,環節的安排,還是從嘉賓陣容以及情景重現上都不得不讓我用「震驚」而字來形容。
一驚「燈光舞美」
首先來說《國家寶藏》的燈光舞美設計超有儀式感和科技感。如同打仗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這個常識,「舞美設計」就是戲劇和舞台演出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可以說也就相當於先行於兵馬的糧草。一檔節目的製作規模,內行人從燈光舞美的設計和呈現就能立刻判斷出高下。畢竟這些硬體設施不光需要真金白銀的搭建,更需要巧妙的構思和天馬行空的創意。《國家寶藏》中每期節目的一開始都配合開場音樂《象王行》的燈光秀給觀眾們帶來了非常直觀的視覺刺激,僅這炫酷的開場就使得這檔講述國寶文物的綜藝節目立刻就能吸引觀眾的注意力,讓沉睡了千年的「文物」一下變得年輕而有活力。
「讓國寶活起來」是該節目燈光舞美設計的中心思想,而要讓「靜態」的國寶動起來,甚至「活」起來,燈光就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國家寶藏》在色彩方面大膽而樸素,簡約而高級,通過大量地運用定點光製造出一種純潔乾淨的感覺。此外還將每一種色彩的純度和光影的對比用到了極致,這一點完全不同於以往花里胡哨,五顏六色的燈光質感,而是頗有戲劇舞台的質感。
舞台上9根1平米見方,高達6米的LED柱通過調整位置和變換圖像來完全配合舞台的使用。這9根LED柱,時而成為一幅畫卷
時而成為舞美的一部分
時而又化作背景,讓舞台上有了非常豐富的層次感,實現了「虛與實」「前與後」的結合。
特別值得一提的還有在節目中多次採用全息投影技術,將三維畫面懸浮在櫃體實景中的半空中成像,讓觀眾可以盡情觀看3D幻影立體特效,給人以視覺上的衝擊,具有強烈的縱深感。
二驚「嘉賓陣容」
除了中國九大博物館館長組成的「國寶守護聯盟」,著名演員張國立擔任主持人外,國內眾多炙手可熱的一線明星都紛紛加入國寶守護人的行列,利用他們各自的精湛演技和影響力傾情訴說和演繹文物的故事,以舞台劇的形式為觀眾解讀文物,在我記憶里在眾多綜藝節目中有如此強大的嘉賓陣容實屬首次。
讓我記憶深刻的幾個情景是劉濤作為河南博物院「鎮館之寶」婦好鴞尊的守護人,演活了「商代女戰神」婦好的前世故事。據劉濤回憶說,僅僅一個舞台劇片段,但本子卻跟一集電視劇一樣厚。
在之後的節目中,與劉濤一樣,再之後的節目中雷佳音,段奕宏等實力派演員,還有像易烊千璽,佟麗婭,周冬雨等這樣的新生代演員全部都參與其中。
甚至在第二季時,濮存昕這樣的表演藝術家也都來參與其中,生動演繹了以「文物」衍生出的人文歷史故事。尤其是濮存昕老師憑藉其鑽研,飾演了二十幾年的話劇《李白》的經驗,簡直在《國家寶藏》的舞台上重現了一個我認為,歷史上最真實的李白。
還有第二季的一期,讓我最驚喜的是在沒有任何預告的情況下,我最喜歡的女歌手王菲成為了國寶守護人,以前欣賞菲式唱腔,而今天我則陶醉於菲是獨白。在她的娓娓道來之中,我第一次深入的了解了樣式雷家族,讓我對這個題材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以至於計劃根據這樣一個傳奇家族的歷史寫一部作品。
儘管有眾多明星參與,但給我的感受是明星們並沒有喧賓奪主,能看出該節目最大的「明星」依舊是文物。而與文物的前世故事相比,文物的今生故事也成為了節目的亮點。博物館的志願者,考古工作者、,大學教授,博物館的普通工作人員等等都加入了文物今生故事的講述,讓文物更好地活在當下。在這一點上真的可以感受到節目組的用心,不管是明星,素人,主創,都是懷著對文物、對文化的由衷敬畏。
三驚「與時俱進」
其實對於一檔成功的綜藝節目來說,除了精益求精的電視人致力於挖掘出深厚的人文意蘊和文化品格外,和社會熱點相契合,與各年齡段的觀眾情感相融合,能讓節目脫離電視的束縛,從各媒介下沉到廣大人民群眾中才是最重要的。在這一點上《國家寶藏》也是相當到位。
該節目在電視上播出的同時,還有一系列豐富有趣的主題互動在線上線下同時開展,吸引更多年齡層次,工作種類的人參與其中,去發現、去呵護、去激活傳統文化的生機與活力。讓原來「高大上」但卻「束之高閣」的文物成為最大眾化的「接地氣」的「客廳文化」, 在體驗和交互的潤物無聲中建立情感的連結和時代的共鳴,成功吸引了觀眾尤其是年輕一代。我看到在中國年輕人聚集的各類視頻網站和社交媒體上,有一些95後、00後的網友的評論非常認真,從歷史故事到博物館與博物院的區別,他們一一討論解答。末尾還不忘加上一句「中華氣節,精神永存」。
通過以上幾點不難看出,《國家寶藏》通過電視呈現的手段讓文物活起來,也讓更多的人了解,愛上文物,關注和參與到文化遺產保護中來。我認為這不光讓我們每一代人從文物中去尋找文化自信,還讓更多的外國朋友通過如此精良的節目加深了對中國文化的了解與認同。
結語
二十八年前我15歲,坐在小馬紮上通過央視的《正大綜藝》節目「走出去」,去看,去了解外面世界的精彩,如今,同是央視,同是一檔綜藝節目,《國家寶藏》卻正在將全世界的目光「引進來」,讓世界了解中國。短短三十年不到的時間,僅在綜藝節目上就有了如此之大的一個變化,在我看來這背後正是因為祖國這幾十年來在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的飛速發展和不斷進步,才讓當年的「走出去」變成了如今的「引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