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喝湯養生堅持了30天,我的腎卻……」

2020-12-17     跑步學院

原標題:「每天喝湯養生堅持了30天,我的腎卻……」

近幾年的養生巨浪真是一波比一波狠啊,從一開始的朋克養生到保溫杯里泡枸杞,再到現在的90後最愛養生湯…… 「姨媽痛,喝一碗烏雞湯,養生!」

「小孩不長個,喝完大骨頭湯,養生!」

「懷孕了,來碗鯽魚湯,養生!」

在一些媒體的加持下,本就愛喝湯的中國人現在已經徹底的把湯和養生畫上了等號。但問題是,費盡力氣熬的湯,真的有用嗎?

你真的不懂「湯」

燉一次湯不僅要買很多種食材,還要精心守著它燉幾個小時,畢竟,在很多人的認知里,湯只有燉的久才能將食材里的營養全部化到湯里。

可實際上,真的如此嗎?

以我們常見的豬骨湯為例,研究顯示,豬骨湯中的鈣含量非常低,平均只有1.0~1.2mg/100ml,而且人體很難吸收,對於補鈣的意義不大。相比之下,鈣含量高達125mg/100ml的牛奶,補鈣效果要出色得多,也更加便宜、方便、健康。

換句話說,費盡力氣熬了好幾個小時的豬骨湯,可能不如你出門遛彎時隨手買的一包牛奶有營養。

如果想通過喝湯獲取人體所需足夠的蛋白質,你可能要喝斤3升的豬蹄湯才行。

如果你想喝湯補鈣,就更難了。即便我們用於煲湯的食材骨頭中含有豐富的鈣,但鈣是以不溶於水的羥磷灰石結晶的形式存在於骨骼中,這意味著,熬湯,並不能把多少鈣熬出來。

國外的研究者還對北美原住民愛喝的骨湯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最後160克骨湯中99.5%都是水,只有0.5%的蛋白質、礦物質和微量的糖類。

所以如果真想補充營養,別喝湯,大口吃肉才是最實在的。因為,無論是燉了幾個小時的湯,其中的營養都非常有限,遠遠比不過食材本身。

但如果湯只是沒營養,我也就沒必要專門寫篇文章「噴」它了。可怕的是,湯里的脂肪、鹽和嘌呤太多了,這對我們的健康可沒什麼好處。調查稱,對於成年人來講,肥胖、痛風、脂肪肝等疾病的高發,與長期喝湯有很大關係。

喝湯=喝脂肪

很多人認為熬出的白色濃湯營養豐富,實際上,湯越濃,脂肪的含量就越高。所謂乳白色的湯汁,其實就是乳化的脂肪。

你喝掉的每一口奶白色的湯,都是油哦。這裡,也給想喝湯減肥的朋友提個醒,肉湯對減肥沒啥幫助。

喝湯=喝嘌呤

嘌呤是生物體內組成核酸的重要鹼基,但是,人們從飲食中攝取的嘌呤,並沒有這麼大的作用。這類嘌呤幾乎不會被人體利用,而是在人體內轉化成為尿酸,體內大約70%的尿酸,都是通過腎臟來排泄的。

長期攝入高嘌呤食物的結果就是,體內尿酸過多,如果超出了腎臟的承受限度,無法及時排出,還容易導致高尿酸血症;如果尿酸過高無法代謝,會導致尿酸結晶鹽在關節等結締組織中沉積,引發痛風。還有一部分會沉積在腎臟組織里,對腎臟造成損害,導致尿酸性腎結石的形成。

據說,每十個愛喝湯的廣東人中就有一位痛風患者。而又有研究發現,痛風患者的腎結石發病率約為22.50%,遠遠高於非痛風者的3.75%。結石會引起尿路梗阻,還有可能引發腎絞痛、血尿、腎盂腎炎等疾病。此外,尿酸鹽結晶也可能直接影響腎小管和腎小球,增加慢性腎炎的風險。嚴重的,甚至會誘發腎功能衰竭……

喝湯=喝鹽

你有注意過煮湯的時候要放格外多的鹽、醬汁、味精等調理嗎?

據統計,湯本身的含鹽量,大約有1% ,也就是每喝100ml的湯,就攝入了1克鹽。而中國營養學會在《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推薦的鹽攝入量,是每人每日不超過6克。我國目前食鹽攝入量是每日人均10克以上,藏在湯里的「隱形鹽」,也許就是讓你攝入過多鹽的真相。

鹽是人體不可或缺的化合物,鹽中所含的氯、鈉、鉀等成分,對人體肌肉、神經、心臟等器官及消化、激素分泌等功能有重要作用。但物極必反,如果攝入了過度的鹽,會在不知不覺中鈉超標,還會引起高血壓、糖尿病、肝腎疾病、肥胖、鈣流失等風險。

如何健康的喝湯

煲湯最好選擇低脂的食材,如果煮雞湯可以將雞去皮熬煮,如果是魚湯也建議將魚皮剝掉再煮。蔬菜里的菌子、木耳、豆芽等都是很好的湯料,可以多選用一些。

熬湯時間不建議超過兩小時。因為肉類中的蛋白質幾乎是不溶於水的,即使經過長時間烹煮,也只有5%的養分會溶解到湯里;蔬菜里的維生素最怕長時間烹煮,更會失去鮮味。 湯快好時再放一點鹽,利於減少鈉的攝入;若放了雞精、味精、醬油等調味品,就儘量不要再放鹽,以免鹹味疊加。

飯前先喝幾口湯,帶來稍微的飽腹感,不會因多吃而發胖,飯中適量喝湯也有利食物與消化腺的混合。

連渣帶湯一起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unVPcXYBF7MU6wDE7Rg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