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張被健康結結實實的上了一課,三個月之前出現左腿疼痛,一開始沒當回事,認為年紀大了都有一點頭痛腳痛的毛病,挨一挨就過去了,結果疼痛的部位越來越腫,後來發展到整個左小腿都腫脹起來,一星期前突然出現胸悶胸痛,喘不過來氣的情況,到醫院一查,醫生立即表情嚴肅,告訴他必須住院,馬上安排急診留觀,住進去甚至告了病危,後經過治療終於好轉出院。到底什麼病,導致醫生這麼緊張呢?
水腫的發生是由於組織間隙液體瀦留,發生於皮膚及皮下組織中就被稱為水腫,而蓄積於體腔內的則常被稱為積液。水腫的發生機制與血管內靜水壓及組織液膠體滲透壓增加,血管內膠體滲透壓及組織靜水壓降低相關。上述問題白蛋白只涉及血管內膠體滲透壓,因此,即使白蛋白正常一樣可以發生下肢水腫。但白蛋白正常,一定程度上排除了營養不良的病因。
下肢水腫如果要細究其原因,需注意問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1.是否是凹陷性的,是否雙側下肢;2.最先發生的部位是下肢嗎;3.是否伴有其他症狀;4.年齡、性別、口服藥物等信息也影響該病因的診斷。
單側下肢的水腫,伴有或不伴有疼痛,有時候可能是下肢的靜脈炎症,靜脈曲張,靜脈瓣功能不全導致的局部回流障礙或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內液體進入組織間隙積聚而出現水腫,此時超聲、凝血常規等有助於診斷。除了血管功能異常外,局部血栓形成、上下腔靜脈被壓迫,腫瘤壓迫血管等均可阻塞血管的通暢,出現血液滯留造成水腫。
關於為何要了解是否是最先發生的部位,這是因為腎臟功能降低造成的水腫常會最先發生於顏面部及眼瞼,腎臟病如腎炎、腎衰、腎病綜合徵等導致的水腫,除了有下肢水腫,還會伴有尿檢或腎功能的異常等。
伴發的其他症狀還有氣喘、胸悶,畏寒,疲倦感,皮疹、過敏等,這些均是查找水腫原因的有效信息。例如過敏可通過影響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而造成水腫。胸悶、氣喘、端坐呼吸、嘴唇發紫等則提示心臟問題可能性大,常可伴有肺心病、肺動脈高壓,高血壓,心臟病史等,由於心臟泵血能力降低,大量血液蓄積於血管不能進入循環,血管內靜水壓升高,下垂部位就容易出現水腫。容易忽視的疲倦感、畏寒、脫髮等,有可能是甲狀腺功能減退的表現,該病也可導致下肢水腫,主要特點是發生部位多見於下肢小腿前內側,且按壓局部皮膚不出現凹陷。
還有一種嚴重情況就是上文老張的病情,下肢腫脹疼痛,並出現氣喘胸痛,這是肺栓塞的表現,是下肢靜脈內形成血栓,脫落後一大塊血栓沿著靜脈流到心臟內緊接著堵塞心臟和肺連接的大血管所致,這個病可輕可重,輕的時候沒有明顯症狀,嚴重時可導致猝死,是否嚴重主要看血栓的大小和堵塞血管的範圍。
有時候下肢的水腫並非就一定是患有某種疾病。有一些資料顯示,如雄激素、雌激素,胰島素,鈣拮抗劑,甘草製劑等藥物也可能導致下肢水腫。此外,水腫是發生的時間,如有經前綜合徵的一部分女性常會經前7-14天出現腳踝、眼瞼及手部的輕度水腫。妊娠婦女下肢水腫就更為常見了,這與盆腹腔的壓力增加,阻礙靜脈回流相關。此外還有一些原因未明的特發性水腫,基本只發生於女性,多與內分泌失調及長時間直立體位相關,發作具有周期性,體重晝夜變化大。
發生下肢浮腫該注意什麼?對於血栓性的一定注意制動,避免栓子的脫落造成更加惡劣的後果。下肢墊高,這一體位改變可以減輕水腫的程度。至於其他病因導致的則需積極控制原發病,才能有效控制水腫。如果是經前綜合徵則建議減輕緊張感,避免長時間站立及限制鹽的攝入等。
綜上,水腫原因多樣,如何診斷需多方因素綜合考慮,提醒如果長時間的水腫不消退或逐漸加重一定要積極就診,避免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