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將時間化為畫筆,以雨露陽光為墨,以地球為畫板,勞動人民則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家,造就了很多閃閃發光的作品。梯田就是其中之一。
赤峰市喀喇沁梯田是喀喇沁人歷時幾十年雕刻的「大地雕塑」,在那裡,崇山峻岭中幾千級梯田傾瀉而下,高低錯落,行雲流水,用嫵媚瀟洒的曲線世界成就了無邊的風景。
請點擊觀看精彩視頻
喀喇沁梯田
一個坡面,一個單元。橫向水平,等高放線;宜直則直,隨彎就彎;起止溝道,有長有短。縱向階梯,逐級延展;規則排列,幾何圖案。整山整坡,蔚為壯觀。
春,白色地膜覆蓋田面,黑色田埂相隔其間,從下到上,伸向雲端。夏,紅袖鋤禾,莊稼撒歡;一碧如洗,綠意盎然。秋,條條塊塊,五彩斑斕;谷香遍野,笑聲滿川。如繪如畫,這是農民以智慧和汗水呈現在大地之上的精美畫卷;如詩如歌,這是農民用意志和品質言詠在山川之中的壯語豪言。
喀喇沁梯田
喀喇沁大規模梯田建設始於全國農業學大寨、農田基本建設大會戰,改水、肥、土的「三跑田」為「三保田」,接續於實施國家生態建設與保護項目的大型機械造田。梯田總面積8000畝,主要種植作物為玉米、穀子、高粱和馬鈴薯。喀喇沁旗的梯田,不比哈尼梯田的精緻、秀美,他是北方的性格,陽剛的體現。
從高空俯瞰,群山連綿,梯田層層疊疊,阡陌縱橫,蜿蜒盤旋在山間,有的如螺旋紋,有的如流線紋,似一枚枚大地指紋,十分壯觀。
我國的土地利用規定里,坡度大於25度的山坡是不適合農耕的,需要退耕還林或還草。然而,在人口密度很大的山區不得不利用坡地種植作物,那麼,梯田就成為了人們利用土地的手段之一。
因此,喀喇沁梯田不僅僅是一幅幅精美絕倫的風景畫,這更是農人們通向收穫的「天梯」,是農耕文明史上的一項奇蹟。它承載的是喀喇沁農人生產生活的智慧,也展現了他們生存中順應自然、認識自然、建設家園的堅強意志。
喀喇沁梯田還是生態保護、水土保持的重要手段,同時還能充分發揮蓄水、保土、增產的作用,這裡的通風透光條件較好,更有利於農作物生長和營養物質的積累。
喀喇沁旗「七山一水二分田」,十年當中有九旱。旱作農業應運而生,成績斐然,先後獲得諸多國家級榮譽:生態農業縣、綠色小康縣、農技推廣體系建設與改革示範縣、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平安農機示範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縣。
喀喇沁梯田,向山而行,經過喀喇沁人年年歲歲不斷地精雕細琢,用這整齊劃一、線條優美、氣勢恢宏的梯田,把農耕文化及其厚重的內涵與大地藝術完美交織,勾畫出農耕土地的美麗畫卷。
來源:視覺赤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uj9zzG4BMH2_cNUg3JI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