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國務院發布《關於授權和委託用地審批權的決定》,賦予省級人民政府更大用地自主權。要求在嚴格保護耕地、節約集約用地的前提下,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改革土地管理制度。
兩類權限下放
一、將國務院可以授權的永久基本農田以外的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審批事項授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
自本決定發布之日起,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四條第三款規定,對國務院批准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城市在建設用地規模範圍內,按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分批次將永久基本農田以外的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國務院授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四條第四款規定,對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城市和村莊、集鎮建設用地規模範圍外,將永久基本農田以外的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國務院授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
二、試點將永久基本農田轉為建設用地和國務院批准土地徵收審批事項委託部分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
自本決定發布之日起,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四條第二款規定的永久基本農田轉為建設用地審批事項,以及第四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永久基本農田、永久基本農田以外的耕地超過三十五公頃的、其他土地超過七十公頃的土地徵收審批事項,國務院委託部分試點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
《決定》要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要嚴格審查把關,特別要嚴格審查涉及占用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區的用地,切實保護耕地,節約集約用地,盤活存量土地,維護被征地農民合法權益,確保相關用地審批權「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不得將承接的用地審批權進一步授權或委託。
8省市成為改革首批試點
首批試點省份為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廣東、重慶,試點期限1年,具體實施方案由試點省份人民政府制訂並報自然資源部備案。
國務院將建立健全省級人民政府用地審批工作評價機制,根據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土地管理水平綜合評估結果,對試點省份進行動態調整,對連續排名靠後或考核不合格的試點省份,國務院將收回委託。
用地審批權下放,是國家在土地方面管控模式的新嘗試
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農業產業商會專家委員會主任孫文華表示,此次改革是一種中央和地方對於區域開發審批權分權的探索。2019年中央和地方財政收入劃分改革之後,這是又一項重大的改革嘗試,將有利於激發地方政府的自主決策活力。
孫文華強調,用地審批權的下放,是國家在土地方面管控模式的新嘗試,也是一次有底線的授權。「其中,三條紅線(耕地紅線、生態紅線、城鎮建設開發建設邊界紅線)已通過空間規劃劃定,說明是在法定規劃範圍內的授權;在財權事權統一方面,放權意味著權責匹配,需要試點區域充分考慮本省、本市持續性發展的空間需求和經濟發展需要;同時,授權要求介面清晰,需要地方政府積極作為,自然資源部動態監管。」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王小映分析稱,隨著經濟發展進入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城鎮化發展進入中後期,用地需求的矛盾沒有過去那麼突出。尤其是在穩增長、穩就業的背景下,賦予省級政府更大的用地自主權一方面可以更加靈活有效地保障建設用地,另一方面可以大大提高審批效率,對於保投資、穩經濟、穩增長都會發揮積極作用。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認為,此類規定使得土地性質轉變空間增大,也讓相關審批工作進一步壓縮。在以往實際操作過程中,尤其是在一些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的地方,耕地轉為建設用地是有制度保障的,但是審批程序緩慢且相對繁複,這使得部分土地難以按時轉變性質,影響了用地工作。
來源:中國經濟網(ID:ourcecn)綜合新華社、介面新聞、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彭金美 胡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