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琦、李子柒爆紅之前,都在做什麼準備?

2019-12-28     海哥說演講

最近與一個老同事聚會,一直閒得發慌的她興奮地說,「嘿!我找到了一條創業賺錢的捷徑。」

一打聽,原來她聽說很多人在網上隨便發發短視頻,就能賣廣告賺錢,於是也去註冊了一個帳號,開始拍視頻上傳。

「那你定位做哪一類的視頻?」

「還沒想好,反正先干再說!現在正在風口上呀!不快點趕上,賺錢的機會就溜走了!「

我突然發現,人很容易有個錯覺:


發現了什麼新東西之後,一定要趕緊上車。要快一點跑,慢點就是錯過!

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在建築領域曾經提出:少即是多。(Less is more)

而還有一個更深刻的道理,可以從這句話延展:慢即是快。

飛上風口不是爆紅要訣,

「慢慢飛上風口」才是

雷布斯說,遇上風口,豬都能飛起來。

殊不知,飛起來的豬最後命運如何?大部分都摔死在沙灘上。

我不禁想起自己剛開始做公眾號那次失敗的經歷。哇,真的跌得體無完膚!

當時是2016年,可以說是微信自媒體最風起雲湧的時代。我發現了微信公眾號這個風口,二話不說就干。


當時,我還拿了100萬的投資,毫無準備就投入了一場戰鬥。

結果呢?

因為公眾號沒有定位,寫一會職場,再寫一會情感,再寫一會段子,最後變成了畫漫畫,簡直一徹頭徹尾的四不像。

因為公眾號沒考慮過商業模式,內容亂七八糟,當然沒辦法定位好讀者人群。

正因為讀者沒定位好,廣告模式走不通。接著,電商模式也走不通,最後連知識付費模式也走不通——摸來摸去,摸不到一條能養活團隊的路。

最後,一場壯志凌雲的出發,還沒走到半山坡就草草收場。

當時我真的深刻地體會了一句話:小孩子才講對錯,成年人都講商業模式。


這世界上在風口上摔死的人很多,你也許看到的只是活下來的那一個。

比如說,最近超火的視頻博主李子柒。

許多人說她是運氣好,趕上了人人吃肉吃膩了想吃口青菜的時代。

可是,網上喜歡做菜做飯的博主那麼多,喜歡穿著漢服拍照的博主那麼多,為什麼偏偏紅成被央視點名的就是李子柒?

李子柒爆紅之前都在做什麼?

她最早開始拍的視頻,你可能都猜不到——徒手劈西瓜、拍黃瓜……


這種看完就忘的視頻一抓一大把,毫無特色,自然也是回應者寥寥。

後來,她重新定位了視頻內容,選擇了自己最拿手的做飯做菜。

因為她的爺爺以前是鄉村廚師,她從小跟在爺爺身邊生活,學會了許多一般人不知道的做菜方法和技巧。


而且她身處農村,認識各種食材,也可以隨時拿來當作視頻素材。

不容易打破的專業壁壘,加上成本不高的投入,李子柒的視頻開始慢慢做出自己的風格。

那麼,這樣就可以成功了嗎?

沒那麼簡單。

李子柒成功的背後,是無數下過的苦功,以及熬過的苦頭。

李子柒一開始是用手機拍視頻,但畫質不夠清晰。


請教了一位攝影博主朋友之後,她花錢買了人生中第一台單眼相機,對著說明書一個字一個字地學習。

那時她的視頻全都是自己一個人完成,她把相機墊在石頭上、架在板凳上,甚至掛在樹上,調好鏡頭,準備採摘用具,再來回調試鏡頭……

一個幾秒鐘的鏡頭,要拍上幾個小時。

而且拍攝的時候自己是看不到有什麼問題的,只能是先拍,再看回放找出問題,然後再重拍一次。

李子柒自己寫的重拍原因

爆款視頻《蘭州拉麵》的大火,背後也經歷了長時間的準備以及反覆不斷的修正和調整。

李子柒並不會做拉麵,於是在朋友介紹下跑去跟拉麵師傅學習了兩個月,每天練習揉面練到第二天胳膊都都抬不起來。

學會之後,才開始拍攝,但困難一樣多。

「我自己一個人,要拍完這個鏡頭,洗手、調好三腳架、取好景再拍下一個鏡頭。

拉麵對時間要求很準確,通常鏡頭調好之後麵糰就廢掉了。」

就這樣,李子柒來來回回拍了20多次,200多個鏡頭,整整花了3天時間。

拍廢的麵粉有20多斤,她做成饢,整整吃了大半個月。

有人總結:李子柒在一年裡光是來回按相機拍攝鍵所走的路,就差不多有260公里。

所有的牛逼背後,都是苦逼的味道。

李子柒火遍海外或許帶有偶然成分,但她的成功更多的是必然:


  • 定位找出差異化路徑,
  • 花費大量時間的學習與積累,
  • 對達到最好效果存在不可複製的執著。

世上哪有什麼捷徑,那些總想著靠現成的答案最快成功的人,往往只是毫無方向的反覆繞圈。

刻意練習不是成功條件,

「慢慢刻意練習」才是

《刻意練習》一書的作者研究:每個領域最傑出的人,往往是練習時間最久的那個人。

今年最火的主播李佳琦,在爆紅至今日之前,他在做什麼?

一年365天中,他直播了389場,連續三年沒有雙休,沒有節假日。

一場直播10小時,389場連續三年,李佳琦在大火之前,已經持續努力了超過1萬個小時。

李佳琦選擇當主播,確實是抓住了時代的紅利。


但是,如果沒有堅持長時間的輸出,沒有日日夜夜不停歇的直播,他或許無法從三十萬名主播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


轉念一想,如果僅靠長時間的反覆練習,就一定能成功嗎?

工廠里流水線上的工人,同樣付出了很多時間,但並沒有讓工作產出更多。

為什麼呢?

因為他們只是簡單機械地重複,而並沒有去總結工作中的問題,思考如何改進,提煉出一套增加工作價值的方法。

再說回李佳琦,他在每一天的直播結束後,都會做一件事——和團隊進行復盤。

總結經驗與不足,調整貨品的類別,才能一步步做到如今的成就。

長時間的練習,同時要不懈調整與改進,才是觸達成功最笨拙也最簡單的捷徑。

一夜暴富不是富有原因,

「慢慢變富」才是

這幾年,發觀察身邊那些有錢的人,都發現了一個現象:光想著靠速成方法暴富的人,都不會成功。

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曾經問巴菲特:「你的投資體系這麼簡單,也成為全世界第二富有的人,為什麼沒有幾個人能學會並賺到錢呢?」

巴菲特回答說:「因為沒有人願意慢慢變富。」

真是洞察人性。

大家都愛鼓吹成功論,滿螢幕都是焦慮滿瀉:

畢業3年,年薪百萬

00後已經當上CEO

你的同齡人財富已經拋棄了你……

是的,我們也承認,一小部分人跑得很快,成功得看似毫不費力。

但是,世界上真正積累了大量財富的人,從來不是靠速成方法,也不是靠抓住某一個行業紅利就能保持財富永存。


巴菲特說過:「人生如滾雪球,重要的是找到很濕的雪和長長的山坡。」

濕度大的雪球能夠粘上更多的雪,長長的山坡能讓雪球有足夠時間越滾越大。

巴菲特老爺子信奉的,就是時間的複利。

有人做過統計,巴菲特對每一隻股票的投資,沒有少過8年研究的。80歲的人了,還在天天研究閱讀財務報表!

就連股神,靠的都不是拍腦袋的速成,你又憑什麼覺得自己能一夜暴富呢?

如果真有快速暴富的捷徑,那這個世界早就遍地富翁了。





寫在最後

其實,文章開頭那位想靠發視頻賺錢的朋友,不出所料,只是嘗試了不到一個月,就宣布「第N次創業失敗」了。

我忍不住,勸她多看書,多學習,靜下心來找出自己最擅長的能力,再考慮是否適合個人創業。

結果她回覆:哎呀呀,時間就是金錢,最重要快人一步!

可是,如果連方向都還沒找准,又要往哪裡邁出第一步呢?

快人一步的前提是,一切已經準備就緒。

如果快意味著手忙腳亂的開始,毫無章法的推進,那毫無疑問也意味著草草收場。

潮水的方向從來不取決于波浪的速度。

而是,波浪內部真正的力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uhXaTG8BMH2_cNUgRZO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