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完膽囊切除手術後,作為「無膽英雄「的你應該怎麼辦?

2019-08-05     肝膽疾病專家王東

膽囊相關疾病的高發,無論是膽囊結石伴膽囊炎,還是膽囊息肉,甚至膽囊惡性腫瘤的發生也是越來越多,部分患者因此接受了膽囊切除手術,也就成為了「無膽英雄」。

從這張圖上可以看出,即使沒有膽囊,膽汁的合成和排泄並不受影響

伴隨著近20-30年微創外科手術技術的發展,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已成為治療各種膽囊疾病的首選手術方案,也是肝膽外科醫生必須掌握的一項技能,包括國內很多縣級醫院都可以開展。大多數患者可以通過這一微創治療手段去除病灶,緩解病痛,並大大降低膽囊癌的風險,手術後患者恢復很快,一般術後第2天就可以出院,一周左右恢復正常工作和活動。

微創手術大大減輕了疼痛等術後併發症

部分膽囊疾病患者到了應做手術而擔心手術相關併發症、以及對膽囊切除存在一些誤解而遲遲下不了手術決心;另外,膽囊切除手術後的患者還應在生活中有哪些注意事項呢?希望本文能夠幫助大家解決一些問題和疑惑。

一、了解膽囊功能後才知道,膽囊切除其實並不影響膽汁的合成和分泌

膽汁是在肝臟內合成的,正常成年人每日可分泌膽汁約600~1000毫升,而膽囊的主要作用就是儲存和濃縮膽汁,可以將其比作臨時的膽汁儲存倉庫,或者是河流上蓄水的水庫一樣,當我們進食時膽囊收縮將膽汁擠入膽道再進入腸道。正因為膽囊作為膽汁的臨時中轉站,如果膽汁成分異常或膽囊收縮功能障礙,就容易在膽囊內形成結石,在進食時結石會伴隨著膽汁湧向膽囊開口(膽囊管),一旦阻塞就會引起疼痛(膽絞痛)或發炎(膽囊炎),反覆的疼痛或炎症刺激會進一步加快結石形成,長期慢性炎症還有可能導致膽囊癌變的出現。

膽囊的功能和膽道解剖結構

膽囊切除對肝臟合成膽汁的功能幾乎沒有任何影響,膽囊的缺少也不影響膽汁從肝臟經由膽管流入腸道,就像河流沒有水庫一樣可以正常流動一樣。唯一缺少的是膽囊對於膽汁的濃縮和儲存作用,進食後膽汁進入腸道的節律性因此受到影響,導致某些食物成分(主要是脂肪類)的消化不夠完全,嚴重者會出現相關不適症狀,這其實是很多人的擔憂之一。

膽囊切除並不影響膽汁的合成和排泄

二、膽囊切除術後容易出現哪些症狀?

手術後早期的不適症狀主要有切口疼痛、嘔吐,以及手術相關的出血、膽瘺、感染等併發症,手術後遠期的不適症狀更常見,主要表現為:腹痛、腹瀉、腹脹等,不少患者在手術後長期存在上述症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生活質量。

膽囊切除術後腹瀉症狀較為常見

基於此,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膽道外科學組和中國醫師協會外科醫師分會膽道外科醫師委員會在去年專門發布了《膽囊切除術後常見併發症的診斷與治療專家共識(2018版)》,其中的重點就是針對膽囊切除術後腹痛、腹瀉、腹脹等併發症的診斷和治療。

針對膽囊切除的問題已經有了國內專家共識

三、Oddi括約肌功能障礙相關性膽源性腹痛

膽囊切除術後部分患者會有持續性或發作性上腹痛,文獻報道發生率為23.8-37%(看來還不低呢),這種疼痛的位置在上腹和(或)右季肋區,並符合以下所有條件:1)疼痛逐漸加重至穩定水平,持續30min或更長時間;2)發作間歇期不等(不是每天發作);3)疼痛影響患者日常活動或迫使患者急診就醫;4)與排便相關性不明顯(<20%);5)改變體位或抑酸治療後疼痛無明顯減輕(<20%)。

Oddi括約肌是什麼?

膽管下段開口於十二指腸壁上,可以和胰管並行或分開,形成十二指腸乳頭,Oddi括約肌就是圍繞膽管和胰管周圍的肌肉組織,這一結構的存在使得腸液不會反流入膽管而誘發炎症,但如果在膽汁排泄時還處於關閉狀態,就會使得膽汁不易排出,膽道內張力增高,出現右季肋區疼痛,這種情況在膽囊切除手術後容易出現。在診斷Oddi括約肌功能障礙之前,應通過核磁檢查來排除膽總管殘餘結石、殘餘膽囊結石、胰腺炎及其他腹腔器質性疾病。

膽囊切除術後腹痛首先要排除膽源性疼痛

可以用於治療的常用藥物包括鈣通道拮抗劑(類似高血壓藥物)、胃腸動力調節藥物、硝酸酯類藥物、抗抑鬱藥及中藥等。匹維溴銨(得舒特)是作用於消化道局部的高選擇性鈣通道拮抗劑,研究顯示其能有效抑制Oddi括約肌痙攣,可降低膽囊切除術後患者的膽總管壓力,是目前臨床常用的對症藥物。

藥物干預以緩解症狀為主

四、膽囊切除術後消化功能紊亂相關性腹脹、腹瀉

研究表明,接受膽囊切除術後2-24個月內,有40-50%的患者存在1-2項腹部症狀,如腹脹、消化不良等;術後1周新發腹瀉的發生率約為25%,術後3個月新發腹瀉的發生率約為5.7%,從這一數據可以看出,相比較腹痛症狀,腹脹、腹瀉的發生率顯得更高一些,但伴隨時間延長,這些症狀可以逐漸緩解,特別是通過及時藥物干預和飲食控制的人群,發生率更低。

腹脹往往和消化不良有關

我們自己的經驗是,如果手術前膽囊功能基本喪失,包括反覆膽囊炎發作,膽囊充滿型結石,膽囊萎縮等,膽囊已處於無功能狀態,要麼手術前就已經出現明顯腹脹、腹瀉,要麼身體早已適應這種「無膽」狀態,接受膽囊切除手術後反而不會發生明顯的消化功能紊亂;如果手術前膽囊功能正常,特別是因為膽囊息肉接受手術的年輕人,在膽囊切除後由於膽囊儲存和濃縮膽汁功能突然中斷,進食後由於缺乏足夠濃度的膽汁造成脂肪的消化吸收障礙,在膽囊切除手術後更容易發生腹脹、腹瀉等症狀,因此膽囊息肉手術不僅需要慎重,而且手術後的患者需要在一段時間內堅持用藥並嚴格控制飲食,儘可能減少消化功能紊亂的發生。

膽囊切除手術後併發症和術前膽囊功能密切相關

腹瀉的發生可能與膽囊切除術後膽汁流入腸道的節律與流量變化及膽汁酸吸收不良相關,進食脂肪類食物後,由於缺乏膽汁協助消化、吸收,可導致脂肪瀉。上述原因導致膽囊切除術後患者出現腹脹、腹瀉等消化不良症狀,可通過促進膽汁分泌和補充消化酶治療。我們一般建議至少在手術後服藥3個月,常用的藥物包括熊去氧膽酸、復方阿嗪米特腸溶片等。腹瀉症狀大多數可在術後3個月後逐漸緩解,伴隨著膽道代償性擴張,可發揮部分膽囊暫時儲存膽汁作用,使肝臟分泌的膽汁不直接入消化道,減輕對腸道的持續刺激,減少排便次數。

熊去氧膽酸是常用的術後藥物

五、膽囊切除術後的正常恢復過程

1)手術後因全身麻醉藥物作用可能會有短暫的噁心感或嘔吐,一般可用藥物對症治療,嚴重者持續1-2天;

2)手術後6個小時,如果嘔吐症狀不嚴重,可先喝水,然後逐漸進食流質食物,如米湯、清粥等,但忌全脂牛奶,第二天可進低脂半流食;

3)手術後當天即可下床活動,3-6天後即可完全恢復正常活動,不必擔心傷口裂開;

腹腔鏡傷口一般3-4個小孔

4)手術傷口疼痛一般持續2-3天,通常會給予預防性口服或外用止痛藥物,如果肩背部放射疼痛,原因在於微創手術中使用的二氧化碳氣腹刺激膈神經所致,一般可自行緩解;

5)腹部傷口需一到兩次換藥,每隔2-3天,一周左右傷口癒合,除非有異常出血滲液;

6)通常不會發燒,即使體溫升高(攝氏37-38度之間)也大多為術後正常反應,如果持續3天以上,體溫超過38度5則需要及時就醫;

7)一般手術後轉天即可出院,沒必要長期臥床或輸液。

六、膽囊切除術後的飲食注意事項

膽汁的作用主要是輔助脂肪消化,缺少膽囊的臨時存儲、濃縮,導致食物中的脂肪成分消化吸收異常,這就需要減少脂肪及膽固醇的攝入,絕對禁止食用油炸食品(炸薯條、炸肉等)、甜食(蛋糕、巧克力、奶油等)、高膽固醇食物(蛋黃、動物內臟和海鮮等);粗纖維蔬菜(豆莢等)由於容易引起胃腸排空引起腹脹,也不建議過早食用。

避免高脂肪飲食

我們的建議是,在手術後15天內,應遵守如下的飲食規則:

手術後早期飲食注意

伴隨著時間延長,身體逐漸康復,飲食中應以適量補充營養為主,包括主食、蛋白、膳食纖維、維生素等,可以增加瘦肉、水產品、豆製品、海鮮、水果蔬菜等的攝入,滿足身體新陳代謝的需要,但用餐方式仍建議以少量多餐為主,禁忌暴飲暴食,高脂肪食物仍要控制。

我們的建議是,在手術後1-3個月,應遵守如下的飲食規則:

通常情況下,膽管會在3個月左右出現代償性擴張,可以調節膽汁的排放,起到膽囊存儲膽汁的作用,這時候機體代償機制初步形成,飲食中可適當提高脂肪的比例,以無腹瀉、腹脹為標準,逐漸恢復手術前的正常飲食,但仍要禁忌暴飲暴食,特別要戒酒。

戒酒對於膽囊切除術後患者仍然重要

結語

大多數膽囊切除手術後患者的遠期生活質量幾乎沒有明顯影響,而由此形成的健康飲食習慣,其實在預防心、腦血管疾病,保持健康方面還要優於那些飲食不加控制的的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uhTdYmwBUcHTFCnfR2d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