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一種「ST-T改變」」都叫「心肌缺血」

在開始正式的論述前,我先給大家舉一個例子:每次在門診,總有一些病人拿著帶有「ST-T」改變結論的心電圖來諮詢,「大夫,我剛做了心電圖,說我有心肌缺血,這怎麼回事啊?」,我抬起頭,站在我面前的是一個30多歲的女性,因為要二胎,在省婦幼做了一些常規的檢查,當然心電圖的其中的一項,慎重起見我還是詢問她的具體情況,同時翻看著和心電圖一併帶來的結果,確實沒有症狀,也沒有危險因素,告訴她說「沒有發現明顯的問題,ST-T也不能和心肌缺血劃等號,就先這樣吧。」看著她長舒一口氣還略帶些疑問,以下內容則是詳細解釋:

一、什麼是心肌缺血?

有一種習慣叫做「有疑問找度娘」,百度百科記載:心肌缺血是指心臟的血液灌注減少,導致心臟的供氧減少,心肌能量代謝不正常,不能支持心臟正常工作的一種病理狀態。實際上心肌缺血可以理解為冠心病的俗稱,專業的解釋為各種原因導致的冠脈血管腔狹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狀動脈功能性改變(痙攣)導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壞死而引起的心臟病,簡稱為冠心病,亦稱缺血性心臟病。常見病因:年齡、性別、血脂異常、高血壓、吸煙、糖尿病和糖耐量異常、肥胖、從事體力活動少,腦力活動緊張,經常有工作緊迫感者、西方的飲食方式、遺傳因素、性情急躁、好勝心和競爭性強、不善於勞逸結合的A型性格者,因為此次論述的重點在ST-T與心肌缺血的關係,故此部分不再過多占用篇幅,如有興趣,可關注以後文章。

二、什麼是ST-T改變?

心電圖的原理可以通俗的說是用一條反映心電活動的曲線,能夠確診的疾病主要為心律失常和心肌梗死,對左房肥大、心肌缺血、心肌損傷、電解質紊亂等診斷有幫助,曲線有不同的組成部分,代表心臟電活動的不同的階段,如我們常說的「四波四段」,ST段作為其中之一,是以R波起始部為參比點,測量QRS波終點後0.06-0.08s的水平位置,代表心室除極終末至復極開始之間的無電位變化時段,反應心室的緩慢復極階段。ST-T改變實際上是源於心臟電活動的變化,那麼也可以說只要有心臟電活動的異常變化,則勢必導致ST-T改變,引起心臟電活動異常的原因很多,包括心律失常、心肌梗死、電解質紊亂、心包疾病等。

三、兩者的關係如何?

如文章第二部分所言,各位讀者可能也已經有所了解,兩者並沒有絕對的相關關係:心肌缺血常見的心電圖表現可以有ST-T改變,例如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變化非常典型,也有心電圖沒有任何明顯的變化的情況;ST-T改變所反映的情況可能就更為多樣。那麼是不是就可以說心電圖對心肌缺血的診斷價值就應該被懷疑呢?當然不是,心電圖在心肌缺血或者冠心病的診斷中有重要價值,說到這裡,有人是不是就有疑問了:「說了這麼多,你說的不是前後矛盾嗎?」這個矛盾實則源於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如有疑問可參閱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相關章節),某些冠心病病人,早期心電圖沒有任何明顯的變化,即使是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也有入院查心電圖正常,但是心肌損傷標誌物已經升高的,而在隨後的一段時間(可能是幾個小時或是幾天)才出現明顯變化,最後用一個數學概念來解釋更為清楚——集合,集合A為心肌缺血,集合B為ST-T改變,那麼A∩B部分才是能夠用ST-T改變反映的心肌缺血。

四、這個局怎麼破?

如果有一天,當你做完心電圖,在結論處赫然寫著「ST-T改變」時,不要過度緊張,再閱讀一下我的這篇文章,有一個正確和客觀的認識,到心內科門診(這裡需要大家拿小本記下來,是心內科、心內科、心內科!)就診,經過專科醫師的判斷後方可定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ufNkHmwBmyVoG_1ZQ7P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