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歲女孩被餓死,父母在外旅遊!父母雙亡育兒在毀掉中國下一代

2019-08-22   愛幼科學說

1


看到一條新聞,心疼了很久。

6月23日,西安有一對祖孫在家身亡,一周後才被人發現。


小區的物業說:

孩子的爸媽在這段時間裡外出旅遊,在家照看孩子的老人突發疾病身亡,沒幾分鐘,人就沒了。

那孩子呢?

不到兩歲的小女孩,因為無人照料,活活被餓死。

據了解,這對年輕的父母,曾在16號左右給家裡打過電話,但是無人接聽。

之後整整八天,一個電話也沒有。

小區業主說,當天一打開門便聞到一股明顯的臭味,真的憤恨到極點。

憤怒至極,做家長的怎麼能如此「心大」!

留下年邁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獨自在家。


為什麼沒有在電話無法接通時,引起警惕?

為什麼不聯繫物業,或者親戚、鄰居,拜託他們幫忙去家中查看一下?

為什麼和家裡人失聯,還能在外面優哉游哉地玩到23號?

身披「家長」的名號,做出來的是爸爸媽媽該做的事情嗎?

無法想像,還不到兩歲的小女孩,還沒好好感受過愛,就被死亡一步步吞噬。

看到奶奶突然倒下,慢慢地失去體溫......

還不到2歲的孩子並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只知道奶奶不動了,不給她喂飯了,不給她加衣服了。

她好冷好餓,到處翻找著食物,餓得受不了。

焦急地呼喊爸爸媽媽,卻得不到回應。日夜哭泣,直到哭到麻木。

一直到奶奶死去好幾天,孩子也被活活餓死在家裡。


那麼黑的夜晚,孩子會該有多害怕多絕望。

如果家長會感覺到一點點不對勁,去找小區物業,親戚幫忙回家看看。

孩子就不會死亡。

但是,連個電話都沒有,硬生生切斷了孩子的生路。

有些孩子不是孤兒,卻被迫過上了「父母雙亡」式的生活。

在孤單中成長,活得委屈又絕望。

2


還記得6年前震驚全國的「南京女童餓死案」嗎?

2個可愛活潑的女孩,被活活餓死家中,風成乾屍……這樣讓人痛心疾首的案例,我從沒想過會發生在現實生活中:


6年前,22歲的樂燕在男友服刑後,獨自撫養著2個女兒(李夢雪、李彤)。

樂燕平時靠著親屬給的5000元救濟金生活,而其中就有4000元用於她自己的玩樂、吸毒、抽煙、買自己的衣服,僅僅1000元用在兩個年幼的孩子身上。

1000元,1000元……僅僅靠這已經談不上撫養,只能是勉強生存:

當母親在吸毒抽煙的時候,她們靠啃著廉價麵包果腹;

當母親穿著新衣的時候,年幼的妹妹因沒尿不濕屁股潰爛;

當母親去蹦迪玩樂的時候,2個孩子變被反鎖家中與黑暗恐懼同伴;

……

最後一次反鎖兩個女兒,樂燕用布條緊緊綁住門把手、用尿不濕封住窗戶,徹底封死了最後的逃生機會……兩個女兒苦苦哀求「媽媽不要走」,還是沒能留住她。

3天過去,一個星期,2個星期……

樂燕還是沒有回來,飢腸轆轆的2個女孩,只能啃食棉花、喝著馬桶的糞便水渡日。

最終在叫天天不靈叫地地不應的的絕望和極度飢餓中,她們弱小的生命燃盡……只留下滿門的鮮血抓痕和被啃過的布條碎屑。

當警察發現時,兩個孩子已經處於風乾狀態、內臟也被消化殆盡。而這位不配為人母的人,也被警察以「故意殺人罪」逮捕。

「我給孩子留了3-5天的食物,但是沒有想到禁不住誘惑,一直逗留在外面一個多月……」樂燕在法庭陳述說。


在庭審時,樂燕還懷著第三胎!

像這種駭人聽聞的「生而不養」不是個例,民政部數據顯示:像李夢雪、李彤這樣無人照顧的事實孤兒,全國有50萬。

什麼是「事實孤兒」呢?

父母雙方或一方因重疾、重病或者服刑等原因不能正常撫養的孩子。

這50萬的孩子不僅生活艱難,而且或多或少都有心理問題。

西北大學心理諮詢中心調查數據顯示,在「事實孤兒」中,

20.3%的初中生經常感到孤獨,

18.9%表示「更願意自己待著而不是和同學交往」,

23.3%經常難以入睡、做噩夢,

56.8%表示經常想念爸爸媽媽,

70%經常或偶爾感覺恐懼。

只有生的慾望,沒有養的思想的父母,讓孩子的成長之路,變成一條自我掙扎之路。


3


沒有責任感的家,無異於謀殺現場。

前一段時間,18歲的男孩小虎用剪刀自宮,8個醫生用了12個小時才做完縫合手術,從受傷到治療整個過程中他未發出一點聲音。

後續檢查才發現:小虎本身精神狀態異常,曾被診斷為精神分離症。


而他的父母親,則是高齡生子:父親67歲,母親61歲患癌。全家為低保戶,父母倆文化水平低下,平時很少與孩子溝通。

除了不顧身體狀況生子的,還有中國普遍的群體——留守兒童。

《變形記》中的張水麗和哥哥張水富是父母離異的留守兒童。但是不像變形計中其他淳樸的農村孩子一樣,水麗「路子野」、「脾氣暴躁」……


原來在妹妹水麗三歲時,媽媽離開了她和哥哥,爸爸長期在外地打工,爺爺年事已高,奶奶患有嚴重的眼疾,只剩下兩兄妹互相依靠。

在那個又破又小的房子裡,兩兄妹自己撿柴,生火,做飯,照顧自己,他們說:「寧願媽媽不要回來……」


對於7歲的留守兒童水麗,她用倔強和暴躁的脾氣給自己打造了一副盔甲,在沒有父母的日子裡,保護自己。

沒有感受過愛和陪伴的孩子,只能像一隻刺蝟一樣豎起尖刺和利爪,保護自身。

不得不承認,現在的父母,經濟壓力大,為了養家餬口,只能忙於打工,但其實,孩子不是要多有錢、生活多富足,其實他們需要的是陪伴。

那個稱為「家」的居所,空有家的框架,沒有家的溫暖。父母子女之間,只剩下血脈的一絲聯繫。

4


父母在,才是家。

以前以為,留守兒童的痛只存在於貧困的鄉村裡,長大後才知道即使繁華的都市,在富裕家庭,也一樣有「留守兒童」,一樣有「父母雙亡」。

在中國,有這樣一群父母,他們為了生活放下了孩子。

在中國,有這樣一群孩子,他們明明不是孤兒,卻被迫過上了「父母雙亡」的生活,在孤單中絕望。

若不是生活所迫,誰又願意顛沛流離,誰不想父母兒女滿堂,共享天倫之樂。

可反過來想想,「父母雙亡」的童年,讓孩子的記憶里永遠有了一道巨大的隙縫,再多的錢也買不回人之初的圓滿。


「父母雙亡」的成長中,孩子從小就被打上了缺愛的烙印。

對他們來說,父母也許只是常常加班到深夜的大人,也許只是在周末常常因為工作放自己鴿子的「壞人」,也許只是要開家長會時才想起來的「熟人」。

為人父母,生活的擔子再重,肩上的塵土再厚,也要抽點時間,回家看看,陪陪孩子。


所有人都有權利生孩子,但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當爸媽。

孩子沒有選擇權,但是成人有。

如果你要生育,請做好物質和精神的雙重準備;如果你在養育,請多多陪伴,即使不能時刻關注,起碼要多多打電話;

讓我們愛他,憐他,懂他,惜他,妥善安放他的幼年,讓他在未來帶著從容與自信,走向屬於他的山高水長。

生育是成年男女的本能,養育是為人父母的技能。

如果連自己的人生都活不好,那麼請別為了「繁殖欲」禍害下一代。

希望你的孩子不只是被你喂養長大,更是被你教育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