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時候,我會情不自禁的想起在成都雙流吃過的一碗蕎面。一碗在一家叫袁蕎面的小店兒,一個婆婆做的蕎面。
面的味道,在我的記憶似乎有些模糊了,但我還深深的記得袁婆婆那慈祥溫暖的笑。那笑,讓我,想起了姥姥,想起了小時候姥姥看著我吃飯時狼吞虎咽的樣子,臉上同樣慈祥的笑容。
如果我的姥姥活到現在,該九十多歲了。我想她了。
所以吃袁婆婆的蕎面,吃的不僅僅是一碗面,而是感受一段歲月。就像這碗蕎面,有些淡淡的苦澀,就像淡淡的憂傷。
[2]
吃袁婆婆做的這碗蕎面,是在三年前,跟著成都的兄弟@成都古倒吃 一起去的。那一年,袁婆婆已經八十歲了,婆婆說,這個麵館到她這兒已經是祖傳了三代了,從清朝同治年間就開始做蕎面了,婆婆呢,是從1956年開始接手做這個麵館的。從一開始做的就是街坊四鄰的生意,圖的就是鄰里方便,這有點像廣東的茶餐廳,要的就是家的味道,味道深處即為家嘛。
歲月蹉跎,婆婆從青春妙齡一直到年至耄耋,歲月就在一碗碗蕎面中又漫長又短促的度過。後來,袁婆婆的袁蕎面小店兒,除了賣蕎面,還賣熱米涼粉和涼麵,婆婆說,現在只是為了一些以前的街坊鄰居小孩子回來還可以吃到我做的面。
說的我有些感動。
[3]
袁婆婆的蕎面,有些類似於北方的餄烙面,有一個工具,在兩塊原木中間有一個圓孔,圓孔內有一漏桶,蕎面和好放至其中,用一條和漏桶差不多粗細的木條猛地壓下,麵條就汩汩而出,落入鍋中沸滾的水中,因蕎面顆粒粗糙,所以蕎面講究的是快壓火大快撈快吃,方才能吃到順滑筋道的感覺。而川面的靈魂在於調味,袁婆婆用好川椒煉紅油,用好豬肉做邵子,加上火筍,一碗面,讓人吃的在蕎面淡淡的澀味之後,是香,是鮮,是甜。
很是美好,我吃的很香。而且米涼粉,也好吃。
[4]
袁婆婆這碗蕎面,或許有些人會吃不慣蕎面本身有些苦澀的味道,但人生就是這樣,有苦澀有甜蜜,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但苦也罷樂也罷都是生活。生活就是這樣。
我喜歡像袁婆婆的這種小店兒,這種做街坊生意的小店兒,不為別的,只為那種濃濃的人情味,味道可能普通,環境可能簡陋,但食物實實在在,人與人之間有情有義。有個詞兒,叫溫暖。
有人說過,每一種普通食物都有其最精彩的瞬間,就好像每一個普通的日子,我們都能找到的,即便只是一絲的閃亮色彩。所以,人間有味便是清歡。
[5]
婆婆,我還想來吃你做的面。看你慈祥溫暖的笑。
堅持原創美食文章,央視《味道運河》《吃貨傳奇》美食顧問,美食紀錄片《搜鮮記》總策劃王老虎與你共同搜尋舌尖上的「鮮」!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uP31oG4BMH2_cNUg_C-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