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超超、江程程、程堂義
湯卞山村,位於合肥的最東端;樓郢村,位於合肥的最西端。這兩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有著怎樣的檔案故事呢?而正因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這兩個小村子又都有哪些有趣的現象呢?
湯卞山村,位於安徽巢湖經濟開發區半湯街道。作為合肥的最東端,它不僅東與馬鞍山含山縣清溪鎮的興隆村毗鄰,南也與含山縣清溪鎮的半湖村接壤。
合肥最東面的湯卞山村界石鋪村民組
「湯卞山村是因境內有湯山和卞山兩座小山而得名的,2005年前也隸屬於含山縣清溪鎮。」今年76歲的原湯卞山村書記賈思畢告訴我們,「因拓展巢湖經濟技術開發區發展空間,2005年12月,我們湯卞山村和周邊的幾個村劃歸巢湖經濟技術開發區管轄,2011巢湖劃歸合肥管轄後,我們這裡也就成了合肥的『東大門』了。」
在湯卞山村採訪,我們感受最多的就是飄逸靈動的水與沉穩厚重的山,雖然由於巢湖經開區發展征地的需要,原來湯卞山村下轄的24個自然村現只剩下9個了,但這些自然村依山傍水、風景秀麗,悠久的歷史還是給村落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
的確,湯卞山村的大張、小張等這些自然村,得名就有著故事。今年77歲的村民周德成就給我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相傳在很久以前,村裡的一匹馬長了黃癬,被村民拉到湖邊清洗。結果鬃毛在清洗之後,變得油光水滑。最後這匹馬突然長出翅膀變成麒麟,在村民們驚異的目光中,四蹄騰空踏雲而行。為了逮住這神奇之物,村民們紛紛迅速張網以待。「這就是大張、小張等自然村得名的由來。」
記錄湯卞山村歷史的清代旗杆鼓
當然,除了傳說之外,湯卞山村還有實打實的文化底蘊呢——在村子裡就還保存有清廷賞賜的旗杆鼓。
「我們祖上遷到這裡後,男耕女織,勤奮學習,教育子孫,分別於乾隆二十五年即1760年出了舉人樂天錫、道光十五年即1835年出了舉人樂貞兌、光緒二年即 1876年出了舉人樂繼純。古時規定,每一個考取舉人以上功名的,國家就下詔可以在宗祠前豎一對旗杆,以向世人炫耀,昭示後人。我們村因此獲得朝廷賞賜豎立旗杆鼓三對。」村民樂家剛說,「只是由於年代久遠,保存下來的旗杆鼓只有五隻了。」
除了這些歷史,湯卞山村及其周邊在解放初期就形成了香雲庵林場、三星林場和景林林場等。
湯卞山現有的土地中,林地占了一大半以上,所以花卉苗木資源十分豐富,「湯卞山村現有景觀林綠化面積320畝,主要品種有香樟、廣玉蘭、棕櫚、含笑、女貞、紫薇等十多個品種,按照目前市場價評估總值將達到300萬元。」村裡相關人員說,花卉苗木基地未來會給村民帶來很好的收入。
合肥的「西大門」,有一個帶有合肥特色的名字——樓郢。樓郢村位於肥西官亭鎮。作為合肥的最西邊,它西接六安市金安區三十鋪鎮。「樓郢村過去屬於六安市, 是上世紀50年代初被劃到合肥的。」樓郢村書記李維勇告訴我們。
吳克勝老人說這就是樓郢村後圩遺存的壕溝
而說起樓郢村的歷史,就不得不說三個圩子和一條河流。
92歲的吳克勝老人是樓郢村一位世居村民。他告訴我們,在樓郢村吳姓是大族,而且出過一些「頭面人物」,「在清朝直至民國時期,不少在外面發跡的肥西人都喜歡在老家山林之間建起一座座四面環水的私家圩堡。我們村裡也有一位國民黨部隊的吳姓團長,回來後曾在樓郢村修建了前圩、後圩和新圩三個圩堡,自己居住到去世後,將三個圩子分給了侄子們。」吳克勝老人說,不過隨著時代的變遷,現在三個圩堡只有後圩還有點遺蹟存留於世了。
「聽老輩人說,當時那三個圩堡可壯觀了,四面環水,壕溝深三四米,四面還有碉堡、箭樓。從外表看如鐵桶般剛硬不侵;圩內卻如同莊園,絲毫沒有兵荒馬亂的景象,房屋是許多進具有皖中特色的,有更樓、四合院、子藥房、炮台、曲橋、抱鼓石,還有皂莢、廣玉蘭、法梧、銀杏等樹木。」吳克勝老人指著後圩告訴我們。
李維勇告訴我們,有研究者甚至猜測,「樓郢」的村名可能就和這三個圩堡有關——圩堡里有高高的房子和聳立的炮樓。
穿樓郢村而過的淠河
而「一條河流」,指的就是穿村而過的淠河了。眾所周知,作為新中國成立後1958年興建的全國最大灌區和我國唯一的橫跨兩省特大型灌區,潤澤皖豫的淠史杭工程創造了水利史上的不朽豐碑,同時也展示了自力更生、艱苦奮鬥,不怕困難,百折不撓,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的淠史杭精神。
淠河是淠史杭工程所涉及三條河流中的一支,它經過樓郢村的流域有近4公里。在樓郢村,不少上了年紀的村民都說參加過淠史杭工程的建設,對當年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以及戰天鬥地的意志還記憶猶新。
當然,流經於樓郢村的淠河不僅為這個小村莊帶來了優質的水資源,也帶來了更多的發展機會。「因為水資源豐富,我們這裡還是以水稻種植為主,特別是近些年實行『稻蝦共養』模式收益很大。」李維勇說。
因為是兩市交界的特殊之地,所以不管是「東大門」湯卞山村,還是「西大門」樓郢村,都有一些有趣的故事。
跨過這座小橋就到了六安市
在樓郢村西邊,有一座看似平淡無奇的小橋,但就是這座小橋,卻是兩座城市的「連接點」——在這座橋上,往左跨一步是合肥,往右跨一步就到了六安。
據李維勇書記介紹,該橋修建於1998年,小橋下流經的就是淠河。「過去這裡有一個木橋,村民來去六安都要搭著木板過河。一遇大水很不方便。這座橋修建以後,兩村村民的往來更加方便了」。
的確,雖然樓郢村地域上屬於合肥,但因它更靠近六安,距離六安市區只有二十公里左右,所以村民們都說,平時有什麼大小事,比如出行、購物甚至買房等,大多會選擇去六安,反而很少有人到合肥這邊了。
樓郢村所在的肥西縣官亭鎮撤鄉設鎮文件
湯卞山村雖然和馬鞍山市沒有很明顯的界線,我們只是在穿境而過的105省道上看到相向而豎的「歡迎來到馬鞍山」和「歡迎來到巢湖」兩塊路標,但在湯卞山村,卻有一個奇怪的現象——「飛地經濟」。
所謂「飛地經濟」模式,即兩個相互獨立、經濟發展存在落差的行政地區,打破原有行政區劃限制,通過跨空間的行政管理和經濟開發,實現兩地資源互補、經濟協調發展。湯卞山村在這一塊表現突出。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湯卞山村相關人員這樣解釋道,「2005年湯卞山村劃歸巢湖經開區後,因村民原本都是分散在其他各村,所以村民耕種的農田也較為分散,很多穿插在含山縣清溪鎮範圍內,例如在兩市分界的合巢蕪高速公路兩側,就有韓渡村民組、石羅堡村民組農田幾百畝。通俗一點說,就是有合肥村民的農田在馬鞍山境內,也有馬鞍山村民的農田在合肥境內。」
而與之相對應的是,出現了一些父子、兄弟雖然住得並不遠、但卻分屬兩市的有趣現象,「只不過對面離含山縣城和馬鞍山市都較遠,他們更願意到我們巢湖這邊來上街辦事。」當地人說。
從這份文件中看到湯卞山村的歸屬變遷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