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怎麼回事?美製戰機不採用鴨翼布局,動力強就無需投機取巧?

2020-02-12     麥田軍事觀察

如果談起現代戰爭技術的話,也許大家都會注意到一個現象,現代新一代戰機在設計上往往都會採用鴨翼布局,比以前的戰機多了一對小機翼,即便俄羅斯的蘇57戰機採用可動機翼,也已經有點採用鴨翼布局的性質了,但是大家也會注意到一些現象,美製戰機不採用鴨翼布局。

鴨翼設計應用不少

只要回顧一下,大家會限發現,美軍所有的現役戰機都沒有貌鴨翼,談及這個情況時,可能馬上會有人提出一個傳說,認為只要動力充足就不需要採用鴨翼布局了,那麼這個現象的出現真的是動力過於強勁,實在用不上嗎?

這完全屬於一種誤解,鴨翼布局屬於一種氣動設計方案,從而某種意義上說,屬於投機取巧性能,這一設計可以在戰機主翼上表面製造出獨特的渦流,效果就是升阻比較大,升力係數表現好,可以顯著提升主翼的升力,在爬升時還可以提供抬頭力矩,平衡低頭力矩,提高了機動能力。採用它,主要為了改善機動性,與動力如何沒有直接關係,所謂鴨翼布局的出現是為了補足動力之不足,讓人很難想像,到底誰說的:動力強就無需投機取巧?

F15

有關的鴨翼布局補動力不足理論,似乎都是一種靠猜測出來的東西,到底是在那麼技術資料當中如何表述過?有關說法屬於誇大了鴨翼布局與動力之間的關係,美國沒有採用鴨翼布局與動力關係不大。

美國的發動機技術是很強,但是說美國的發動機動力水平比別人大多少,還有點過分了吧,如果就從技術對比的角度說,美製發動機比別人強的地方,不是推力特別大,而是在維護及可靠性等領域的領先,以及使用壽命更長等,僅就動力充足的角度說,美國沒有占到什麼優勢。

F22

其實,美國沒有採用鴨翼布局,與動力沒有關係,而是涉及到二個方面,一個技術思路的問題,鴨式布局有利有弊,鴨翼產生的特殊渦流,影響了戰鬥機的穩定性,必須經過大量的實驗和計算,對飛控系統要求高,技術上的複雜度相當高,頭痛的地方太多了。

二個機遇問題,美軍現役主力戰機F15、F16、F18等,技術研究都可以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那個時候因多方面的原面,鴨翼布局還沒有成熟,美國不採用很正常,等到這一技術成熟時,美國已經完成這些戰機的研發,沒必要再改了!

颱風

進入上世紀80年代時,美國確實進行有關鴨翼布局的研究工作,論成果也不算差的,但是在研發五代機時,依然沒有決定採用,這屬於技術取捨的問題,在五代機研發時,美國已經把重點轉向了隱身設計,而不是機動性,還出現了矢量發動機技術,以及新的飛控技術等,採用鴨翼布局技術以提升機動性的必要性下降了,最後被放棄也就是一個正常現象。

現代戰機設計本來就存在利弊取捨的問題,不是某項技術只要先進就是必須採用的,往往要採用多方面的因素,最終往往採用最合理的方案,而不是最先進的方案。

陣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uIn9OnABjYh_GJGVf-R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