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票制後,這個市場要爆發

2019-12-01     賽柏藍

▍來源:

▍特約撰稿:總李有藥

近日,國務院發文,要求全國推開「三明模式」,根據文件,江蘇、安徽、福建、上海、浙江、湖南、重慶、四川、陝西、青海、寧夏,11省可能執行一票制。

根據文件原文:「綜合醫改試點省份要率先推進由醫保經辦機構直接與藥品生產或流通企業結算貨款,其他省份也要積極探索。」

所謂「一票制」,意思就是廠家的藥品直接到達醫保定點醫藥機構(醫院和藥房)開一次發票,沒有中間代理商家,廠家的貨款直接同醫保基金結算,即所謂「一票制」。

一票制對醫藥流通的影響

一票制的影響不僅僅是公立醫療機構的藥品使用,而是所有醫保定點醫療機構,也就是只要是能刷醫保的醫院藥房、連鎖藥店、單體藥店、診所,全部將實行「一票制」,這些醫保定點醫藥機構(包括公立醫院、民營第三終端渠道醫療機構藥房)所使用的醫保藥品將和醫保基金直接結算,實行一票,這一類只開一票的藥品全部通過廠家直接採購,沒有中間代理商。

也就是說,無論以前這些醫藥機構(醫院藥房、連鎖藥店、單體藥店、診所)之前的進藥渠道是傳統醫藥商業代理公司還是從藥品生產廠家直接購進,在文件推行之後,都只能實行「一票制」從廠家直接採購這個唯一採購方式。

這個過程會導致傳統代理商的配送渠道萎縮,代理商的醫保藥品配送業務會大量回流至生產廠家。值得注意的是,回流至生產廠家對廠家來說也不一定是什麼好事,因為廠家依賴代理商壓貨以及迅速資金回籠,代理商把終端藥品配送給廠家自己配送相當於廠家沒有了代理商的幫助,得自己干,表面上是沒有中間商賺差價,實際上是失去了分銷渠道的能力,大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之意味。

有網友戲稱:「一票制,一個生產企業面對全國百萬家醫療機構,一個醫療機構面對上千家企業,想想都腦袋疼」。

一票制切斷傳統藥企的財路

從以上影響可以看出一票制將切斷現有醫藥商業公司的配送渠道,毫不誇張會砸醫藥公司的飯碗。代理制是醫藥商業賴以生存的根本,現有全國6000多家醫藥商業公司可謂是因「一票制」牽一髮而動全身,若要繼續生存,必將從傳統代理渠道退出進入更多的第三終端的非醫保自費藥品渠道(甚至做大健康產品)。

綜上,可以預見,一票制一但全國實行,醫藥代理商可以做的渠道產品只剩下以民營醫院、診所、連鎖及單體藥房為主體的第三終端了。這就非常頭痛了,第三終端雖然大,公立藥房占比高達75%以上。

那麼,一票制以外的藥品渠道的玩家有誰呢?這個群體包括現有的幾乎所有的商業公司和醫藥電商企業(包括第三方平台)。事實上,依靠搶灘第三終端市場的醫藥電商企業早就有人把醫藥電商占領的線上渠道稱為第四終端了。

筆者對於這個第四終端的名稱很不以為然,因為第四終端來自於第三終端,第四終端只是第三終端的一部分。也就是說,一票制以外的藥品渠道存量事實上是有限的,醫藥電商尤其是網售處方藥市場基於政策和資本雙重催生是呈現幾何形增長的,這個增長來自於傳統藥品代理渠道的轉化,也來自於藥品消耗總量的增加(人口紅利,經濟周期影響,國務院促消費鼓勵超市賣藥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所以,一票制會引爆醫藥電商的增長,這個增長包括醫藥電商企業數量以及規模的雙重增長。

一票制加速醫藥代理商觸網

眾所周知,除了擁有A證的醫藥第三方平台以外,醫藥電商企業是必須有藥品經營許可證(GSP證書)的,因此除了最新設置的極少數的專注醫藥電商網際網路醫療渠道的醫藥電商企業。

絕大多數醫藥電商企業全都是傳統醫藥公司轉型而來,這裡面包括了醫藥經營企業、藥品連鎖企業,專注中藥飲片產品的中藥經營企業,除了不受一票制影響的中藥經營企業,醫藥經營企業、藥品連鎖企業會大量轉型從事專業醫藥電商業務,甚至有很多傳統醫藥企業會捨棄傳統醫藥代理業務徹底轉做線上醫藥電商業務。

醫藥電商現有格局:

截止11月19日,我國現有網際網路藥品交易資格證992張,網上藥店經營許可證693張,992張藥品交易資格證包括了全部醫藥電商所需要的A、B、C三種資格證,網際網路第三方平台所需要的A證有54張,有一部分企業擁有2張以上的A證,比如九州通醫藥,真正在正常運營的第三方平台也就十家左右,有的擁有A證的企業可能比較低調或者是還是以傳統推廣方式在地方進行區域操作不被大家所熟知。

目前,經營比較正常的第三方平台就只有那幾家叫得出名字的企業:藥師幫、藥品終端網、1藥城、融貫電商,京東藥京采等等;而基於C端個人消費者的賣藥平台像阿里健康的天貓醫藥館,京東健康的京東大藥房這兩家可以入住連鎖藥房的A證平台也被大家熟知。

根據公開數據統計,2019年財報(2018年4月-2019年3月),阿里健康運營的天貓醫藥館商品交易總GMV595億元;2018年京東健康零售營收超過200億元。2019年的雙十一天貓醫藥館2份5秒銷售額破億。

根據專業公開數據統計,我國2018年醫藥電商交易規模達到1234.4億,預計2019年保守估計將突破1500億元。2020年我國處方外流市場規模4000億,這裡有大量份額屬於線上網際網路渠道,因為得益於我國網際網路的基礎建設非常完善,院外市場已經基本觸網,網上下單甚至早已成為醫院藥房的標配。

譬如目前甘肅省甚至已經率先完成了全省的電子處方線上平台實現網售處方藥的閉環。新版藥品管理法以及衛健委出台相關門診慢病管理條例全都在為醫藥電商市場的生長提供土壤和營養,而此次的國務院文件可以說是醫藥電商未來的一個引爆點。

傳統藥企怎麼轉型電商

純粹的醫藥電商企業需要網際網路基因,這一塊是傳統醫藥企業所不具備的,但是憑藉傳統線下積累的大量終端客戶資源跟供應鏈資源,傳統醫藥公司也是有相當優勢的,醫藥公司轉型醫藥電商企業也是有法可依的。

但是,醫藥公司一定要放棄做平台的想法,那種網際網路巨頭的玩法是需要大量資本補貼換取流量的,那個錢不是傳統醫藥公司輕易可以賺取的。並不是要說傳統醫藥公司沒那個實力,傳統醫藥公司有錢的多的很這個我們大家都有目共睹,主要是由於傳統醫藥公司沒有做平台的基因,也做不起來平台。

傳統醫藥公司可以根據產品特性以及線下渠道特點轉型做B2B自營醫藥電商(區域性的或者全國性的),或者自營B2C醫藥電商直接賣藥給個人(像九州通好藥師)。對於專業醫藥電商藥品採購是難點,而對於傳統醫藥企業轉型做醫藥電商那就是優勢了,不論是2B還是2C,有渠道價格優勢的好產品總是可以以點帶面增進銷售勢能成為藥企獲得訂單量以及客戶數量的炮彈。

鑒於網際網路的邊際效應,對於醫藥電商不了解的同仁可以把醫藥電商的B2B看作一個第三終端全渠道的一個展示以及交易平台,就像傳統藥企的一個包含價格表的產品目錄,醫藥電商B2C可以看做天貓京東等傳統消費電商的一個醫藥垂直領域,賣藥給個人的,單體藥店和連鎖藥店可以在B2C醫藥電商平台開設店鋪銷售藥品給個人消費者。

醫藥公司轉型做醫藥電商可能最重要也是最難的是專業電商人才的引進,專業醫藥電商人才班子的組建,目前醫藥人才市場上絕大部分是傳統醫藥銷售管理型人才,而網際網路領域的運營人才比較多但是懂醫藥貿易管理運營的很少幾乎沒有,在此基礎上醫藥電商真正需要的兼并傳統醫藥貿易市場跟網際網路運營領域多重技能的人才就是鳳毛菱角了。

網際網路巨頭京東的老闆劉強東說過一句話:「企業所有的不行都是人的不行。」而眾多企業管理專家都強調企業老總要花大部分時間去找人,我國企業教父柳傳志更是把搭班子帶隊伍融入了聯想集團的血液成為這家跨國企業生命要素之一。可謂是用人難,找人更難。

一票制將會很快逼迫代理商們轉型,迫在眉睫,而一旦進入醫藥電商領域,馬太效應又會顯現,「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醫藥是朝陽行業是日不落行業,人人都想在此掘金,未來已來,怎麼選,相信你已經有了答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uCyrwW4BMH2_cNUgA-Q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