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中旬,時值春風送爽、百花盛開,王峰老師邀我結伴湯匯,去看已修步道的斗林寨。去斗林寨,須先經過相距湯匯路口四五公里李家灣。
俗話說相求不如偶遇,布局暗合堪輿玄關、保存基本完好的李家灣一入眼帘,登斗林看山寨、拍雲海的念頭被立馬打消,因為我知道像李家灣這樣的老宅老院,正是我一直尋找著的、也是我真正要拍和想看的。
於是乎,那天我獨自在李家灣老宅里轉悠了開來,其中多處讓我駐足流連、舉機拍照,好像還於寂靜中聽到了要我幫助寫些什麼的殷切之聲。恰巧王峰老師的老屋就是李家灣,中午在他仍住李家灣 的弟媳家午餐時,李家灣也就成了助興的話題,尤其是李家灣的李經平老師,李經平老師不但能對李家灣的故事說上個一二三,同時還很熱情地為我提供了幾份關於李家灣的文字材料。
今天得睱,想想該是動筆的時候了。結果上網一看,幾年前就已有人先我一步了,且我之所想表述的,人家都基本上表達了出來。
經再三忖度,覺得寫不如摘,於是就採取了個「拿來主義」的辦法,現將人家的文章拿來以饗大家。
摘自《 斗林村李家灣》
金寨縣湯家匯鎮斗林村,李家灣老屋最為出名,占地面積6400平方米,始建於明朝,前後施工近20餘年, 距今300餘年。
李家灣老屋坐落在一個高坡上,獨特的建築風格與周邊現代式住房反差很大,但是在這青山綠水之間,它的存在卻又如此恬靜、安詳。古建群坐北向南,為複式結構,莊園特色明顯,內分東西,中分三進:一進門廳、吊樓、彩繪,二進廳堂,三進堂屋。
主要建築的廳廊都呈穹形頂棚與飛檐相呼應, 整個廳房、 書房及公共場所地平和迴廊均由方形釉面青磚鑲嵌而成。
門廳為青石雕花, 上有 「忠厚傳家」字樣, 兩旁雕花石鼓, 門框為雙石套扣, 將木門鑲在其中, 既堅固又美觀, 古樸大方。
跨過高高的木質門檻進入院落,木結構框架為主的李家灣, 一幢三間, 迴廊連接, 分割庭院和起居房屋, 環境優雅,錯落有致,結構嚴密,渾然一體。
木結構上有各式圓雕和浮雕,山水、草木、人物、珍禽異獸,應有盡有,如:《四季平安圖》、《麒麟送子》、《獅子繡球圖》、《龍鳳吉祥圖》等,附帶油漆彩繪,比比皆是,華貴古樸。
一色青灰磚瓦,上有壽頭、龍鳳呈祥、磚雕,下有石柱、石桌、石雕造型。特別是柱腳石雕都有形態各異的花紋,雖相似卻不相同。「禮隆三豆」、「淑德延齡」、「操堅壽永」,三個大匾高懸廳堂上方,雖然已經布滿灰塵,但字跡依舊清晰可見,這些大匾分別出自嘉慶和道光三年。 三進堂屋為祭祖之用 , 室內以雕刻為主要藝術手段,木製雕柱新穎奪目。
摘自《走進「紅軍村」李家老灣》
傳統村落是指擁有物質形態和非物質形態文化遺產,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社會、經濟價值的村落。傳統村落承載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是農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傳統村落凝聚著中華民族精神,是維繫華夏子孫文化認同的紐帶。傳統村落保留著民族文化的多樣性,是繁榮發展民族文化的根基。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傳統村落衰落、消失的現象日益加劇,加強傳統村落保護髮展刻不容緩。
2014年12月21日,暖暖的冬日裡,望著車窗外層林盡染的山脈,忽忽而過,從六安1個多小時就來到了深山裡的金寨縣湯家匯鎮。沿著平坦但有些許狹窄的村級水泥路,徑直駛到該鎮省級傳統村落李家老灣。李家莊門前屋後正在做地坪,石舀、石磙、灰瓦等散落在或黝黑或薑黃的土地上。
兩位老者在老屋前場使勁地劈著柴火。走近其中一人一問,曰「李傳金,91歲。育7子1女。身體硬朗,勞動快樂。」呵呵,再問附近80以上老者多多,上山放羊,下地收糧,在家帶孫,生活自在安詳!與周遭隨處可見的古樹老藤相得益彰矣!同行的該鎮中心校葉茂老師指著依山傍水、灰瓦翹檐的老屋群介紹道,李家老灣是「紅軍村」,位於湯家匯鎮斗林村,李氏古民居占地面積6400平方米,屬皖西古建築風格。
該建築群始建於明朝,前後施工20餘年,距今300餘年。該村戶籍人口3573人,常住人口3286人。2011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並列入紅色旅遊景點。民居為明末建築,祠堂為唐朝建築,頭靈寺為清初建築。越過劈柴的老者,我們跨過高高的木質門檻,進入院落里。但見古建築採取依山勢設計,複式結構,自然與人文親密結合,磚雕、木刻、壁圖等傳播著「忠厚傳家」與「耕讀綿延」的家訓和風情。以木結構框架為主的建築,1幢3間,迴廊連接,分割庭院和起居房屋,錯落有致,結構嚴密,渾然一體。依稀可見當年主人家的殷實和文化底蘊。
木結構上有各式圓雕和浮雕,山水、草木、人物、珍禽異獸,應有盡有,如《四季平安圖》、《麒麟送子》、《六合同春》、《事事如意》、《獅子繡球圖》、《龍鳳吉祥圖》等,附帶油漆彩繪,比比皆是,華貴古樸。一色青灰磚瓦,上有壽頭、龍鳳呈祥、磚雕;下有石柱、石桌、石雕造型,特別是柱腳石雕都有形態各異的花紋,且相似卻不相同。
古建群座北向南,內分東西,中分三進:一進門廳、吊樓、采繪,二進廳堂,三進堂屋。主要建築的廳廊都呈穹形頂棚與飛檐相呼應,整個廳房、書房及公共場所地平和迴廊均由方形釉面青磚鑲嵌而成。門廳為青石雕花,上有「忠厚傳家」字樣,兩旁雕花石鼓,門框為雙石套扣,將木門鑲在其中,既堅固又美觀,古樸大方。二進廳堂為三間,三個大匾高懸上方,內容分別為《禮隆三豆》、《淑德延齡》、《操堅壽永》,年代分別出自嘉慶和道光三年。三進堂屋為祭祖之用。據說其室內雕刻、彩繪、家具等珍貴藝術品,多在動亂時損失,現在僅存維修後的空房建築,急需重修再現原貌。
整體建築原有會客大廳、戲樓、住宅、天井花園、繡樓、書房、藥店、迴廊、稻場、碾米場等。昔日假山、魚池伴茶花、海棠、紫薇等名貴花木,院落外栽種銀杏、桂花、玉蘭、木瓜、板栗樹、毛竹,四季換景、清香四逸、鬱鬱蔥蔥。可以想見,自古至今古樸優雅的建築與美麗清新的自然之和諧。有水才有靈氣。古屋東西兩道山泉順勢而下,分別設古井兩個,老者都說古井從未乾枯過。門前有三口大塘,平鏡般倒映著山巒與樹木,油畫一樣,也回放著古老居群的滄桑歷史。雨季蓄水,旱季灌溉,各戶村民養魚洗刷,生活歲月如水如梭,五色斑斕。另據專業人士介紹,整個建築各戶採光充沛,冬暖夏涼,屋面排水、地面排水系統嚴密完美,屋面排水的大小閣溝處處相接,雨天各戶之間往來從不濕腳。青磚條石修成的明溝暗道,由各院落通向外界自然排水,從古至今從未發生內澇現象。
同時,建築結構還具備防護能力,具有防火、防盜功能,設計時將高大厚重的青磚院牆與房外相連接,整個院落只留4道門,形成一個封閉的整體宅院。廁所、牛棚、豬圈在住宅外圍集中建造,十分合理。歷史上曾被譽為「商南第一村」。這充分說明這座古建築的魅力。
尤其值得稱道和紀念的是,這個古老村莊在革命戰爭年代,為黨組織和紅25、紅28軍開展革命活動提供了根據地和後方支援,湧現出一大批革命志士,為抗擊國民黨反動派、抗擊日寇,為新中國的成立作出了重大貢獻。其中以1929年參加紅軍的人員居多,據家譜記載,他們中最有影響的紅軍戰士25人,一村25人參軍參戰、轉戰南北,無愧於「紅軍村」的光榮稱號。鎮村為了更好地保護此村居,正在盡其所能地維護修繕,撿拾歷史的點滴;村民文化保護的自覺意識也讓人噓唏慨嘆。揮別古村,嚮往昔致敬,向現在生活在這裡的人民祝福!
斗林賞析
素材來源:張光照、王峰、網絡綜合
更多金寨資訊趣事請關注頭條號(視覺金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