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華政人特別好——退伍兵、法律學院楊敏的故事

2019-08-04   大學生雜誌官網

華東政法大學


在今年的「新時代·青年榜樣」2018年度華東政法大學優秀學生表彰大會上,一批「榜樣青年」受到表彰,展現出華政學子的不懈努力、奮進精神和赤子胸懷。

華政官微已開始陸續推送他們的故事,彰顯榜樣的力量。今天,八一建軍節,特送上我校退伍兵、法律學院楊敏的故事,走進他「當兵『後悔』兩年,不當兵後悔一輩子」的軍旅生涯。

一腔熱血

從小,楊敏就有一個軍旅夢,「希望在軍營里能磨鍊自己的意志、強健體魄,培養良好的組織紀律觀念和吃苦耐勞的精神,讓自己有所成長」。

長時間的校園生活,更讓他迫切想要體驗一個不一樣的環境,跳出自己的「舒適圈」。於是,20歲那年,他做了一個影響他一生的決定,而這個決定,也讓他的人生迎來了一個新的起點:應徵入伍

其實早在高中時,楊敏就想過入伍,但無奈視力不達標,夢想沒有達成。進入華政,徵兵宣傳讓他再次動了心:「我一直覺得軍旅生活會是一段非常有意義的人生經歷,心裡總是放不下。」


在實現軍旅夢的道路上,楊敏遭受了不少阻力。身邊的親朋好友都不理解他為何放著好好的大學不上要去當兵,這其中也包括他的父母。「當時,父母十分不贊成我去當兵,他們覺得我身子很單薄,當兵肯定受不了。」回想起那段經歷,楊敏飽含無奈。父母的擔心不無道理,可楊敏沒有放棄,通過多次與父母的溝通、談心,在一番「軟磨硬泡」之下,父母終於點頭,支持他的選擇。

克服諸多難關之後,楊敏決定去做視力矯正手術。在通過了兩輪體檢與政治審查後,他成功地踏上當兵的征程。一腔熱血終得實現,圓滿了他渴望當兵的無數個日日夜夜。


苦中苦,人上人

筆挺的軍裝,沉重的鋼槍,神聖的領地——這是楊敏對於軍營的最初印象。在踏上奔赴部隊的旅途後,火車一路向西,帶著楊敏奔向他魂牽夢繞的地方:雲南軍營。

從自由鬆散到令行禁止,從幽靜平和到摸爬滾打,從放縱懶惰到精疲力竭……與之前十九年的生活截然不同,這「可怕」的現實差距打了楊敏一個措手不及。但他沒有選擇逃避,而是以積極的心態去應對:被子疊不成豆腐塊就提前一個小時起床反覆推反覆壓;手榴彈投不遠就抬著整箱教練彈扔,扔完撿回來繼續練,直至右手酸痛到捏不住筷子;戰術動作爬不快就一直練來回爬,直至手臂爬得血肉模糊;五公里跑不快就一直跟著班長沖,直至雙腿無力地顫抖……

兩眼一睜忙到熄燈,兩眼一閉提高警惕,這是初來軍營的新兵楊敏最真實的生活寫照。



在「新時代·青年榜樣」2018年度華東政法大學優秀學生表彰大會上


在部隊訓練的日子總是苦的。楊敏回憶,在一次練習匍匐前進中,他的衣服全濕透了,袖子上全都是血,洗衣服時,整盆水都是紅色的。在軍營里的每一天,楊敏都嚴格按照部隊規定的作息表生活,用這種「自我鞭策的嚴格要求來讓自己更加優秀」。正是在這樣的堅強意志下,楊敏證明了自己,在之後的軍營比賽中帶領連隊拿下了第一的好成績。

回憶起在新兵連的日子,楊敏還提到了他記憶深刻的嚴厲班長,壓得一群新兵們不敢偷懶、叫苦不迭。他說,從「嬌生慣養」到吃苦耐勞,這當中的代價是難以計量的血汗與眼淚。「當時我們在與家人通電時,總是會留流眼淚。」楊敏堅定地說:「但我們沒有一個人放棄。這就是一場與自我的抗爭,堅持就是勝利。

守邊與青春

2017年6月,中印邊境對峙。當時,中央軍委下發命令,各戰區要調整人員分流,支援西藏。在雲南服役的楊敏得知這個命令後,第一時間就寫下申請書,請求部隊將他調至西藏服役,為守邊穩藏奉獻自己的青春與熱血。

「當兵本就是為了報效祖國。革命戰士是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西藏需要我,那我就去西藏。」就這樣,部隊最終通過了他的申請,同意他前往西藏拉薩與當地駐紮軍共同維護秩序。


在平均海拔高達4000多米的西藏,這條祖國長達4000公里的邊境線,是楊敏眼中最美的風景。蒼茫雪山、清澈湖水、藍天白雲,來到西藏的第一天,楊敏就愛上了這方純潔美麗的天地。

然而,在這美麗的外表下卻常有極端天氣,巨大的氣候差異給了楊敏當頭一棒:這裡的冬天乾燥嚴寒而漫長,駐紮地沒有熱水也沒有暖氣。他硬是用「艱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的老西藏精神挺了過來:戒備時和衣而睡,時刻準備出動,即便是在零下十幾度的夜晚,仍堅持站崗巡邏,毫不鬆懈。


後來,他所在的部隊在當年三月拉動至雅魯藏布江參加駐訓。當置身於高原野外環境時,風沙大得讓他無法睜眼、難以呼吸;駐地的晝夜溫差十分巨大,白天帳篷內氣溫高達五十多度;江水是雪水化成的,跳下去冰冷刺骨,可還得用人力推、撬裝備……

氣溫越高,他訓練的熱情也越高漲;環境越苦,他越是硬著頭皮向前沖。再次回憶起那段日子,楊敏淡淡地說:「惡劣的環境好像成了我的家常便飯。」




在軍隊訓練時

他永遠忘不了,那一年雪頓節,部隊在色拉寺外圍執行任務,他在寺廟前站崗的那天,那個藏族小孩對他敬的那個軍禮——

雪頓節是藏族當地的盛大節日,當時到寺院參拜的人非常多,楊敏所在的部隊人手不足,只能半天換一班崗。那天艷陽高照、晴空萬里,火辣的日頭和毒辣的紫外線不斷「折磨」著站崗的楊敏。從早上一直站到中午,持續五六個小時,讓他汗流浹背、疲倦不堪。就在那時,一個藏族小孩跑到了他的面前,羞澀地舉起右手對他敬了一個軍禮。「也不知道為什麼,那一刻,就覺得心裡特別暖,很感動,覺得一身疲倦都一掃而空,痛苦都值了。」


駝鈴

刀郎 - 2002年的第一場雪


楊敏最愛的歌是《駝鈴》,在他看來,這首歌就是他當兵兩年的最好詮釋。兩年來,他先後服役過三個部隊,輾轉於不同地方,一直在適應新的環境,不斷增加新的經歷。他走過無數風風雨雨,這一路有喜悅、有悲傷、有榮譽、有不甘。這一路萬水千山,這一路風塵滿面。

他感慨地說:「每當這首《駝鈴》在我耳邊響起,我回首望去,青春掠影總會浮現在路上,在我走過的每一處土地。那一個個我熟悉的身影,那一處處動人的風景,在我的腦海中不斷回放。回首當兵的這一路,萬水千山,總是情。


如今,楊敏已回到學校,重拾普通大學生的生活,但他仍對那兩年部隊生活刻骨銘心。他說:「我很懷念那些爬冰臥雪、摸爬滾打的歲月,懷念那青春與激情碰撞的生活,懷念同甘苦共生死的兄弟們!」

在楊敏看來,回到學校並不是走入「舒適區」,作為退伍軍人,他會帶著部隊的優良作風回歸校園,「不負青春韶華,退伍但永不褪色」!

采寫 編輯 | 鄭潤澤

審稿 | 滕曉琪

責任編輯 | 葉子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