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話題始於辭職,但本質講的是選擇。一個人的一生命運,是其所有選擇的疊加結果。
人每時每刻都在做選擇,但真正左右命運走向的,往往就是幾個關鍵節點的選擇。
01
敢於辭職,就是你最大的素質
真格基金一個活動的現場有位朋友,畢業後在麥肯錫工作 2 年了,他問徐小平:
加入一個創業團隊,需要什麼樣的素質,而這個素質到什麼程度才是足夠的呢?
徐小平說:我覺得首先,你敢於辭去麥肯錫的工作,就是你最大的素質。
你現在辭職,然後開始創業,去找投資人,一定能找到最適合你的地方。我認識一個很有名的海歸,當時一家名外企要讓他去做中國區 CEO,於是就跟他談話。
但談話時的一瞬間他驚醒了,他驚詫地意識到,他現在做的事情,無非就是從 年薪 100 萬到 120 萬、從獎金 5% 到 7% 的過程。
然後他馬上就認為,這個事情毫無意思。於是,在沒有任何下家的情況下,他辭職了。但反過來,正因為他辭了職,無官一身輕,就有更多機會。就像談戀愛,已經分手了,這時候就準備好去找新目標了。
創業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但從麥肯錫到創業,更是一個價值觀的轉折點。
五年前,哈佛畢業,找一個 500 強公司,拿 10 萬美金年薪,那是人生頂點。但最近這五年來,隨著創業潮的興起,這 10 幾萬美元,已經很窮了!甚至說,是一種可憐的選擇。這就是我們見證的一個歷史性的時代潮流的變化。你看我舉例的那個人,在那一瞬間,頓時感覺到做一個外企中國區的 CEO 很難受!
這是我們以前所不能想像的。但是我在新東方,曾經看著留學人才價值觀的轉變,那時候出國就是前途,拿到綠卡就是前途。但現在,這個局面已經開始轉變,創業精神就是偉大的精神。
麥肯錫的朋友又問: 我是應該再工作兩年後辭職,還是現在辭職?
徐小平:邵亦波,在哈佛畢業了後拿到了 BCG(世界領先的商業戰略諮詢機構)的 offer,他是哈佛應屆畢業生的最高榮譽生。然後呢,這個時候有創業的機會,他對 BCG 說,你給我 3 年時間,我再來上班。然後他用 BCG 的簽約獎金買了電腦,創立了易趣網,賣掉一億美元。
結論是:在 professional(職業)和 start up(啟動創業)面前,選擇 start up,因為做不好,你還可以去 professional。
最後,他又問:那如果我沒有 idea 呢?
徐小平: 沒有 idea,就加入有 idea 的人。
02
當你斷絕了自己後路時
你尋找機會的所有力量都已開動
徐小平講完,真格基金的王強,也講了類似的觀點,以及自己的真實經歷:
當年,俞敏洪做新東方,他找完徐小平後來找我。當時我已經在美國的貝爾實驗室工作,拿著高薪,要放棄的比徐小平多。
95 年,老俞只有一個補習班,兩台二八六電腦,全部創業團隊都是下崗女工。他是這樣一個最接地氣的團隊。我當時就回想到,當年在北大和他們,從一個 idea 可以做成一件事的這種團隊的力量。
因此,雖然回國加入新東方對我意味著什麼,我不知道。但是,我為了下定這個決心,就辭職了。
當時老闆非常看重我,我把辭職信放在他桌子上,然後去上廁所。
他說:我知道你想回去,但是你不要衝動。我呢,在貝爾給你留一個一年的停薪留職,你不要辭職,你回去萬一做不成呢?這個職位還是你的。
我說我一定要走,我一定要辭職。他說:you are crazy。然後問我為什麼。我說,因為我知道回去走的路,一定不會平坦。但是你必須幫助我下這個決心,剪掉我在美國所有聯繫,讓我在中國回不來。只有這樣我才有可能做出些事情來。如果我隨時想到這邊有個溫暖的期待,我稍微心痒痒就又回去了。
當你一無所有的時候,你會 24 小時在尋找。當你斷絕了自己的後路時,你尋找機會的所有力量都已開動。
否則,即便機會向你撲過來,你也不認為那是機會,因為你沒有選擇的那種敏銳度。
03
人生的每一個重要節點上
做更難更有想像力的選擇
徐小平和王強的觀點,都是對一個特定場景下的特定提問的回答,並非對我們每個人適用。
但我們依然可以從中得到很多啟發。
比如徐小平說,在 professional 和 start up 面前,選擇 start up,因為做不好,你還可以去 professional。
我的理解是,如果你有創業激情和衝動,你在所處的領域有所積累、有成功的可能,或者你眼前有合適的跟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創業的機會,那就果斷去拼一把,不要太多的瞻前顧後,不要優柔寡斷。就像徐小平所說,你有能力,失敗了,無非就是重新去工作,但你去嘗試了,至少讓自己不後悔。
當然,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創業,也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創業。
但其實徐小平通過這個觀點,告訴了我們一個更普適的道理:
人生的每一個重要節點上,
當有兩個選擇擺在你面前時,
要去選更有想像力的那個,
要去選更難但正確的那個,
要去選更有機會讓人生發生質變的那個。
而不是為了安逸,
選擇更容易、更安全、更簡單的。
04
格局決定選擇
選擇決定命運
上面說的,歸根結底,是如何做選擇。我們都知道一句話,選擇決定命運。但問題是,是什麼決定了不同的人不同的選擇?
是一個人的格局。
關於那些最終將影響人生格局的問題上,徐小平曾經在羅輯思維上分享過一些經典的選擇原則:
在人生大事上,學會運用經濟學思考模型。人的價值高低取決於稀缺性,即不可替代性。所以,無論做什麼工作或者選擇和誰一起生活,都要把事情做到別人無法替代的程度,這是對自我價值最好的保護和經營。
就金錢而言,成長性比絕對值重要得多,結構性比起步點重要得多。要儘量選擇那些能給自己帶來槓桿性收入和「收入本身帶收入」的工作。
與其拚命尋找一份領取高額工資的職業,還不如參與一家靠譜的創業公司、學會用網際網路把自己的能力產品化、研究這個時代新產生的財富創造機制,才會更有可能接近財務自由。
人生遠比我們想像的漫長,所以不爭一城一池的得失,要把一切機會和挫折都放到儘可能長的周期里來思考。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老師當年高考一共考了三次,作為一個年輕人,在當時所經受的壓力和摧殘是不可想像的,可是站在今天回頭看,那只不過是非常短暫的一個瞬間。
當有兩件事擺在你面前,
一件你輕鬆可以上手,
一件需要你從頭學習摸索,
別猶豫,選那件難的。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
但是每次都是那件更難的事情,
成就了更大的成果。
我所認識的所有高手,
都有一種「舍易求難」的本能。
PS:
這篇文章始於離職這個話題,我還有一點思考跟你分享。我2014年畢業,目前已經有3次離職經歷,最近一次是去年3月初。在別人看來,我每次都是完美轉身。但我自己知道,其實每次離職都帶著巨大的恐懼,失眠,焦慮。後來和一些朋友聊過,我才知道,大家都差不多,離職本身就是一個從有安全感的環境,去到一個充滿不確定的環境,哪怕對面描述的多好,你還是充滿恐懼。
所以,如果此刻的你準備離職,有恐懼,我告訴你這是正常的,大家都這樣。但是,每次我頂住恐懼,逼著自己走出那一步,後面都是更加精彩的世界在等我。
當然,這篇文章絕對不是鼓勵離職的,聰明的你肯定明白,我們探討的是如何在人生關鍵節點作出更好的選擇,當決定選擇時,如何面對恐懼。祝你好運啊,朋友。
本文來源:公眾號 @粥左羅,作者粥左羅。
TO BE, TO UP,這裡是50萬年輕人的成長充電站。運營者粥左羅,90後,畢業四年從服裝店員做到成功創業,從月薪2300到月入20萬,堅信成長即財富,只寫最接地氣的成長乾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