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生命的維持全賴於氣,它是一切組織活動的營養所系,又是五臟六腑機能活力的大總管。那麼,都有哪些簡單易行的「提氣」和「益氣」方法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芪精杞參茶補中益氣
生黃芪30克、黃精15克、枸杞10克、西洋參10克,開水沖泡做代茶飲。此茶尤其適合夏季飲用。
做補中益氣操
每日清晨,以肚臍為中心,掌心沿順時針方向輕摩小腹,以微微發熱為度;然後,擦熱手掌,貼緊額中,從上往下按摩至下巴,再沿著兩頰,從側面按摩回額中,以面部微熱為度。此動作循環做5~10次。按摩小腹有助腸胃蠕動,按摩面部可促進津液分泌,兩者都有助脾胃運化。
健脾益氣二術湯
主要功效:健脾、益氣、燥濕
推薦人群:雨水季節,風寒潮濕導致頭身、關節不適者。
材料:蒼朮5克、白朮5克、米泔水600ml、瘦肉100克、蜜棗半粒(1~2人量)。
做法:將瘦肉洗凈切片,蒼朮、白朮洗凈備用,備制米泔水(第一遍淘米時不要搓洗,輕輕去掉米中灰塵,第二遍淘米時用力搓洗,留取搓洗後的淘米水),在瓦煲中放入米泔水,將蒼朮、白朮放入後武火煮開,接著文火繼續煲半小時,最後放入肉片、蜜棗煮15分鐘,起鍋時加入少許食鹽調味。
點評:陰雨天氣潮濕不爽,很多風濕疾病容易復發,今天給大家推薦一款具有溫化寒濕的湯水。湯中蒼朮,具有燥濕健脾、祛風散寒的功效,可用於脘腹脹滿、泄瀉、水腫、風濕痹痛、風寒感冒等症,蒼朮外可祛風濕之邪,內可化脾胃之濕,故為燥濕健脾、祛風之要藥,但由於其性味辛燥,用米泔水烹調可減緩其燥性;白朮性溫味甘苦,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的功效,可用於脾虛食少、腹脹泄瀉、水腫等症。蒼朮善於運脾燥濕,補養之力不足,白朮善於補脾益氣,補多於散,兩者同用,補運兼施;由於此湯水偏溫,若有濕熱或者陰虛內熱者不宜食用,寒濕阻遏(例如關節、脘腹冷痛、畏寒肢冷、大便溏瀉、小便清長)者食用尤佳。
吃芡實 補中益氣,益壽延齡
芡實,別名雞頭米、雞頭苞等。芡實是《黃帝內經》中記載的上品藥材,也是常用的藥食兩用藥材。《神農本草經》說芡實有「補中,益精氣,強志,令耳目聰明」的功效。《本草經百種錄》:「雞頭實,甘淡,得土之正味,乃脾腎之藥也。脾惡濕而腎惡燥,雞頭實淡滲甘香,則不傷於濕,質粘味澀,而又滑澤肥潤,則不傷乾燥,凡脾腎之藥,往往相反,而此則相成,故尤足貴也。」
現在的中老年人用芡實進補,最簡單的是學著蘇東坡先生製作芡實粥:將炒芡實50克倒入鍋內,加水煮開片刻,再加淘洗乾淨的大米100克,粥成即可食用。常吃可健身體,強筋骨,耳聰目明。吃芡實時宜慢火燉煮、細嚼慢咽。一次不能食用太多,方能起到充養身體的作用。中老年人一般很喜歡喝粥類食物,米粥的營養豐富容易消化,特別是放些有滋補作用的原料做的米粥效果會更好,芡實煮粥就非常好,如果在搭配上薏米和山藥就味道更好了,滋補的功效也會更強。
藥書中說芡實有「老人食之延年」的效果,芡實在醫書中記載「久食延齡益壽」。芡實能補中益氣,提神強志,使人耳目聰明,久服使人輕身不飢,還能開胃助氣及補腎固精。
芡實具有「補而不峻」、「防燥不膩」的優勢,芡實的補腎效果勝過於山藥,祛濕效果不遜於紅小豆,安神效果不輸給蓮子,可以說是一種被埋沒的補益佳品。大家都知道秋冬季節比較乾燥,芡實可以潤燥但是又不寒涼,尤其是芡實粥很滋補,特別適合在秋冬季吃。
靈芝燉瘦肉,益氣養心
此次推薦一款靈芝龍眼瘦肉湯,此湯性味溫和,一般人群都可服用,尤其適用於氣虛血瘀型的冠心病患者,症狀包括胸前悶痛、痛如針刺、時作時止、心悸氣短、身疲乏力、失眠多夢等。
材料:靈芝10克、龍眼肉15克、三七6克、生薑6克、豬瘦肉100克。
做法:靈芝洗凈切小塊,龍眼肉、三七、薑片洗凈,豬瘦肉洗凈切塊,共入燉盅內,加開水適量,隔水文火燉2小時,調味食用即可。
點評:靈芝,味甘,性平,是藥食同源之佳品,具有補氣安神、止咳平喘的功效,可用於眩暈、失眠、心悸氣短、神經衰弱、虛勞咳喘者。
龍眼肉,也被稱為桂圓肉,因其果實圓黑有光澤,似傳說中「龍」的眼睛,所以得名。龍眼肉味甘、性溫,具有補益心脾、養血寧神、健脾止瀉、利尿消腫等功效,適用於病後體虛、面色萎黃、氣血不足、神經衰弱、健忘失眠等。三七具有散瘀止血、消腫定痛的功效,可用於咯血、吐血、便血、崩漏、外傷出血、跌扑腫痛等證者。瘦豬肉能滋陰潤燥生津,並能使湯味鮮甜。幾味藥合用,可共奏養心化瘀的功效。
中醫養生六字箴言
中醫養生不是幾個方子、幾味中藥、幾個穴位那麼簡單,其博大精深的內涵可歸結為6個字,即:順、靜、修、調、補、固:
「順」:養生要「天人合一」,順應季節的變化而調整飲食起居、衣食住行。春天萬物生髮,要養肝、養陽;夏天是生長時節,主養心,要晚睡早起,少發怒,仲夏季節又熱又濕,要注意養脾、化濕;秋天是收穫的季節,要養肺、養陰,早臥早起,情緒須安寧,否則會傷肺;冬天講究養藏、養腎、養陰,要多曬太陽,早睡晚起。
「靜」:就是讓心安靜下來,可採取靜坐、閉目養神的方式來靜養身、慢養心,這樣可以減少很多不必要的消耗,特別是「氣」的消耗,才能預防疾病、益壽延年。《黃帝內經》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只有心靜才能「病安從來」,達到預防疾病、益壽延年的目的。
「修」:《易經》里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其實就是說,平時積德行善、豁達大度的人,往往能和這個世界和諧相處,能減少很多煩惱,心情愉悅。可見,修身養性,寬以待人,對別人好,自己收穫的將是健康、快樂和長壽。
「調」:即「調息」,練習呼吸吐納。《黃帝內經》強調呼吸的調節。肺是宰相,它的生理功能是主氣,司呼吸。在正常的生理情況下,肺氣的上升下降使全身氣道通暢,身體內外的氣得以交換,對體內的水液運行和排泄起調節作用。如果肺的功能失調,不僅是肺本身的病變,還導致痰飲、水腫等病症。因此,要多做深長、緩慢、均勻的呼吸。可以練習「丹田息」,鼻子吸氣後,通過意念把氣送到下丹田氣海的位置,即在肚臍下1.5寸,然後再把氣慢慢呼出來,以達到「調息」的目的。
「補」:滋補首先要辯證體質,屬寒熱,還是虛實,如屬虛證,還要辨明是陰虛,還是陽虛,是氣虛,還是血虛。要因人而異,根據體質進行合適的藥補及食補。氣虛的藥補可用人參、黨參、黃芪等,食補可多吃主食,還可喝雞湯、吃雞鴨魚肉;補血藥可選用熟地黃、當歸、阿膠、枸杞子等,食補可用大棗、豬肝、各種紅肉;補陰藥可選用沙參、麥冬、鱉甲、冬蟲夏草、玉竹、黃精、石斛等,食補可用鴨肉、海參、甲魚等;補陽中藥有鹿茸、補骨脂、肉蓯蓉、巴戟天、沙苑子等,食補可選用河蝦、海蝦、海參、核桃仁、牛羊肉、狗肉、韭菜等。要根據季節的變化調整飲食:春天要養肝,多吃豆芽、豆苗、草莓、菠蘿等;夏天吃點苦味食物能去心火,多吃應季的瓜和豆;秋天應多吃應季水果和栗子等堅果,還要吃潤肺的百合、藕、杏仁、白果;冬天要養藏,多吃根莖類食物,如山藥、土豆、紅薯、蘿蔔、白菜。
「固」:包括固精、固氣、固神三個方面。固精,就是要保護腎氣,最重要的是節制性慾。此外可吃養腎精的食物,包括各種肉類,還可吃山藥、黃精、枸杞。固氣,就是要減少耗氣,少說話,要多曬太陽,少熬夜,多做有氧運動,通過飲食帶來水谷精微,以補充陽氣。固神,就要調養好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七情,情緒控制好了,身體才少受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