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大會、閱兵式、聯歡晚會在北京順利舉行。這場史無前例的直播有多火,中央電視總台新媒體的數據顯示,整個直播過程中,央視新聞新媒體與中國移動咪咕合作的頁面,共接受了超過12億網友的訪問——不但承包了數億網民的朋友圈,甚至連「攝像小哥」一個擦鏡頭的動作都衝上了熱搜。
據介紹,為了完美的呈現這場盛大的閱兵式,中央電視總台共架設100多台攝像機,全程共拍攝了1600多個鏡頭。這麼多機位是誰在指揮調度?那些震撼人心的畫面是如何拍攝出來的?10月5日,閱兵式直播團隊作客央視新聞直播室,親身講述了大閱兵直播幕後的驚心瞬間和高光時刻。
「直播前突然接到通知,重要的A1機位壞了」
誰能想到,史上最盛大的閱兵直播差點成為總攝像栗嚴的「至暗時刻」。 9月30日,國慶閱兵直播總攝像栗嚴隨直播團隊進入直播現場,突然接到通知,A1機位壞了。
A1機位有多重要?栗嚴介紹,當天的直播一共有1個主系統、6個分系統。其中,布局在天安門前、金水橋兩邊的A系統,承擔著分列式和整個遊行隊伍的正面拍攝工作,整個1600多個鏡頭中,A系統承擔了近1000個鏡頭的拍攝,A1要拍攝其中的100個鏡頭。而且這100多個鏡頭牽涉到的都是敬禮的主官和關鍵人物的表情,「這個機位從來沒壞過,但9月30日夜裡進入現場後突然壞了,中間好容易修好了,結果又壞了。眼看著天一點一點亮起來,機器還是修不好,大家真嚇壞了。」
栗嚴形容自己當時的感受,「有生以來,我最恨那天的日出,怎麼亮得這麼早啊。」
萬一A1修不好,當天直播會怎樣?栗嚴介紹,「每個方隊很漂亮的主官敬禮,包括喊口令的將軍們的表情,以及群游部分很打動人的群眾表情肯定不會有最好的角度。」這還不是最差的結果,大閱兵是行進中的直播,為了在運動中對焦,每個攝像都花了幾個月的時間與受閱部隊磨合,「如果A1真壞了,我真不知道攝像怎麼過直播這一段」。 至今想起,栗嚴仍然心有餘悸。
萬幸的是,最終A1不負眾望,被修好了,當時時間已經到了8點30分,離正式直播僅剩1個半小時。
A1的拍攝
「最關鍵的時刻,『消息樹』倒了」
A1的事故還只是讓人虛驚一場,A11的突然倒下給A系統總導演張君帶來的堪稱是「致命一擊」。
A11機位設在天安門城樓上的東南角,它拍攝的鏡頭,是所有受閱部隊和遊行方隊的開始線,是導播團隊判斷下一個方隊進入拍攝的唯一位置點。對於整個導播隊伍和攝像而言,這是一個提供指令的關鍵機位,因此得名「消息樹」、「活雷鋒」。
誰能想到,在34個省市自治區彩車通過天安門的幾秒鐘,最最關鍵的時刻,「消息樹」倒了。「A11機位一片漆黑,沒有任何機位能讓導播團隊看到彩車壓線(即將進入畫面的鏡頭)。我們沒眼睛了,看不見了,人一瞬間就奔潰了。」
不幸中的萬幸,A4機位在拍攝第一個彩車——北京車時,景別比較大,隱隱約約拍到了那根標誌線,「我們完全是憑藉幾個月磨合出的經驗,每一輛彩車通過的時間大致12秒,所以一個全景6秒,一個近景6秒,全程人工數秒,進行盲切。大概十幾個省市自治區的彩車通過後,A11終於恢復正常。」所有人這才鬆了一口氣。
「打架的下去打」
為了本次直播,中央電視總台搭建了中國電視史上最大的一個直播系統,其中包括1個總系統、6個分系統88個機位,另有約50個微型攝像機安裝在受閱裝備和群游隊伍中。參與直播的人數超過了800人。
但整個閱兵時長只有1個半小時,全部鏡頭只有1600多個,好鏡頭太多了,用誰不用誰,一直是此前開會討論的重點。直播F系統總導演馬揮透露,「每次開會大家都為此打架,每一秒的鏡頭都有爭搶。」
馬揮最痛苦的是,「拍攝群游隊伍時,一個鏡頭偏色了,我心裡跟明鏡兒似的,如果是做專題片或新聞片,(這個鏡頭)我肯定不用了。但是這樣一個鏡頭背後都代表了一群人兩個多月的努力……你得允許他(在直播中)生存,所以它即使偏色了,我也要用。於是我喊『用』,栗嚴喊『不用』。張君一聲斷喝,『打架的下去打』……」最終,那個瑕疵鏡頭被撤下的時候,馬揮淚奔。「沒有這個鏡頭,相當於你攝像這兩個月白乾了,還有彩車上的嘉賓,造彩車的工人,大家都在等著鏡頭被切出來,你想想他們什麼心情。」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