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普勒22b,這顆位於宜居帶的系外行星,上面是否存在著生命呢

2019-05-08   科學信仰

地球上生機盎然的基礎條件就是地球所處的位置,因為地球處於太陽系中的宜居帶上,所以才能夠為生命的出現和演化提供必要的環境條件。

雖然地球是目前已知的唯一擁有生命的星球,但在太陽系之中,生命宜居的星球並不在少數,有些只要稍加改造就有可能成為人類未來的旅居地。放眼整個宇宙,宜居的星球那就更多了,因為宇宙足夠龐大,宇宙間的星球數量足夠眾多,僅僅是我們所處的銀河系,如太陽一般的恆星就多大1000億顆以上,這還是一個保守的數字,至於行星、小行星以及衛星的數量就更是無法計數了。

不需要嚴謹的科學研究,只是想像,我們就可以肯定宇宙間的宜居星球不計其數,只不過限於現有的宇宙探索和觀測能力,人類所發現的太陽系外的宜居星球少之又少,而開普勒22b則是首顆被人類所確認的位於系外宜居帶上的行星。

在遙遠的600光年之外,有一顆與太陽大小類似的恆星,而在這顆恆星的宜居帶上存在著一顆行星圍繞其運行,這顆行星就是開普勒22b。相比較地球公轉一周需要約365天,開普勒22b的公轉周期則要短一些,大約有290天,而且這是一顆比地球更加溫暖的行星,它的平均溫度比地球大約高了5攝氏度。

開普勒22b看起來與地球如此相似,如果我們要是能在上面發現液態水,那麼其很有可能就是一顆宜居星球。

之所以說是「很有可能」,而並非肯定,是因為關於開普勒22b還有很多疑問,比如這顆行星的性質並不確定,它是一顆岩質行星嗎?還是像天王星那樣是一個氣態冰巨星呢?

開普勒22b要比地球大得多,體積達到了地球的14倍,所以它的密度就至關重要,如果密度與地球相仿,那麼質量也將達到地球的14倍,而這個比例恰恰是天王星與地球的質量之比,天王星的質量是地球的14.5倍。而我們都知道天王星上是無法存在生命的。

況且並不是與地球所處的相對位置類似、與地球的大小質量近似就一定是一顆宜居星球,金星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它和地球那麼近,體積又如此相仿,可對於生命而言,金星絕對是一個地獄般的存在。

但是,換個角度來講,當我們尋找外星生命的時候,既應該考慮已有的生命形式,也不應被已知的生命形式所束縛。在地球上,陸地生物無法承受兩倍的大氣壓力,但海洋之中呢?那些位於深海的生物,它們以其特有的身體構造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而怡然自得的生活著,可見生命的潛力是無限的,生命存在的形式也是難以想像的。

我們知道,氣態行星是無法孕育生命的,但這只是對地球生物而言。

如果存在著一種抗壓能力強、擁有飄浮飛翔的能力,又以閃電為食的生物,是不是就能在氣態行星上繁衍生息了呢?這也並非天方夜譚,從物理學上來講,閃電就是一種能量,通過吞食閃電來獲取能量也是合情合理的。

​當然,這一切只是想像,以人類現有的科學發展速度,要想去位於600光年以外的開普勒22b一探究竟,那還是非常遙遠的。不過生命的存在除了要有宜居的環境之外看,還需要相當的時間,因為孕育生命是一件非常耗時的事情,如果一個恆星系的存在短於10億年,生命的存在則幾乎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