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覺得美國的獨立戰爭和其他獨立戰爭一樣,是為了反對殖民者的剝削和壓迫,其實英國對北美殖民地管理非常寬鬆,更談不上橫徵暴斂。拿當時稅收來說,英國為了打贏與法國的七年戰爭,英國本土稅收高達20%,而針對北美殖民地的稅收只占人均收入的1.5%。美國在打贏獨立戰爭以後,稅收居然比戰前還要高,這讓當時各州的百姓很難理解,獨立背後的意義在哪兒?
獨立戰爭背後的原因
獨立戰爭背後的原因,一種解釋認為,英國清教徒為了躲避政治、宗教的迫害來到北美大陸,他們試圖建立一個理想國。而此時的英國正忙於在世界各地爭霸,無暇顧及這個殖民地 。因此北美殖民地政治穩定,經濟發展良好,能形成一個獨立經濟體。當時北美殖民地年均收入在1650-1774年翻了一翻,幾乎占到英國本土收入的40%。
1756-1763年英法的七年戰爭迎來了一個轉折點,那就是英國取得了在加拿大的勝利。但是長時間的戰爭也讓英國財政非常拮据。於是想通過增加北美殖民地的捐稅,來償還債務,讓殖民地分擔財政危機。
英國為了加強北美的控制,增加稅收,阻止殖民地商人與敵國商人通商,授權海關搜查船舶和倉庫,以打擊走私。1763年英國喬治三世為了增加皮毛生意的利潤,把阿巴拉契亞山以西地區作為皮毛貿易區,阻止北美移民越過阿巴拉契亞山,只能英國公司獨立經營。
在此後幾年中英國又頒布了《糖稅法》、《印花稅法》、《湯森稅法》等,增加英國在北美的稅收,影響力最大的是1773年頒布的《茶葉法》,允許東印度公司直接將茶葉運往北美殖民地,壟斷了北美的茶葉市場,而且《茶葉法》涵蓋葡萄酒、香料、布匹等幾乎所有商品。不僅如此,英國議會企圖對北美殖民地徵稅法進行修改,這些終於激起了北美人民的反對。
而英國政府不顧北美民眾的反抗,在1774年又頒布了《波士頓港口法》《麻薩諸塞政府法》等地方性法令,直接干涉北美殖民地本地法規的制定。經過多年的發展,北美殖民地已經形成了統一的價值觀,而且已經習慣於自己去管理本地事務,特別是本地法規的制定。
北美殖民地並沒有想脫離英國,只是為了爭取更大的自主權利,而且當時他們已經把自己看做是英國人。我們在課本里看到萊剋星頓槍聲描述是,殖民地組織了一支民兵,對抗英國殖民者,當英國軍隊去搜查民兵軍火庫的時候,在一個萊剋星頓地方打響了第一槍。那麼具體細節是什麼樣呢?銀匠保羅•里維爾負責偵查英軍的動向,當獲知英國軍隊往萊剋星頓方向來的時候,他就騎馬回來報信,他當時在馬上喊的是:正規軍來了,正規軍來了,可見當時民眾依然把自己當做英國人。
在萊剋星頓槍聲之後,這些民兵向英國政府遞交了《橄欖枝請願書》,請願書中要求更多的自治權利,北美殖民地的行政、立法權都要歸各州所有。如果當時英國政府同意了這份請願書,也就沒有後來的獨立戰爭了。
至於為什麼沒有同意這份請願書呢?還是英國政府從一開始就沒有尊重北美殖民地,覺得這幫鄉巴佬沒有能力管理好自己。另外英國政府當時非常自信,覺得完全有能力解決這些民兵勢力,畢竟剛剛解決掉法國、西班牙這些強國。
獨立戰爭過程
1775年萊剋星頓槍聲響起後,逮捕了反抗軍首領約翰.漢考克和塞繆思.亞當斯,並摧毀了當時的軍械庫,但是偷襲過程中被一分鐘人連隊發現,他們開始組織民兵襲擊英軍。
1775年6月,各殖民地代表齊聚費城,召開了第二屆大陸會議,會議決定組建大陸軍,任命華盛頓為總司令,從此開啟了漫長的獨立戰爭。
為什麼選擇華盛頓呢?其實這是一種政治的妥協,因為華盛頓是佛吉尼亞人,而佛吉尼亞是南部殖民地中最大和最重要的殖民地,任命華盛頓可以爭取南部殖民地的支持。
當時選華盛頓並不是看中華盛頓的軍事才能,而是看中華盛頓的政治素養。你看當時的歐洲,英國議會打贏了和國王的戰爭,結果卻產生了一個獨裁者克倫威爾,殺龍者成了惡龍,而且比之前有過之而無不及。法國大革命轟轟烈烈,但是也誕生了一個獨裁者拿破崙。所以大陸會議選華盛頓是看中他的對民主政治的立場。
為了爭取國際的支持,1776年7月7日,大陸會議公布了《獨立宣言》,宣布北美13個殖民地脫離英國的統治,成立獨立的美利堅合眾國。到了1777年,大陸會議又通過了《邦聯條例》,規定各州保持主權自由和獨立,為了共同防禦、保障各州的自由,彼此自願加入同盟。當時邦聯只設立的國會,各州派代表參加,但是只有一票表決權。邦聯是一個議事機構,沒有執行機構以及獨立的司法機構。各州派一名代表組成委員會,負責處理全國性事務。而且規定委員會主席輪流擔任,每一屆不超過1年。
所以早期的大陸會議是一個鬆散的組織,組織起來的大陸軍也是一群烏合之眾,缺少軍人起碼的紀律與秩序。華盛頓按照英國軍隊的訓練模式,改變大陸軍散漫的軍事作風,讓民兵逐漸成為正規軍。
但是在戰爭中,大陸軍面對日不落英國久經沙場的老兵,還是處於劣勢。1776年,在紐約戰役中華盛頓敗於長島,後又在包圍曼哈頓中失利。到1776年年底,華盛頓所率軍隊僅剩三千人,撤退到賓夕法尼亞。1777年英國企圖占領費城,結果華盛頓再一次戰敗,迫使大陸會議從費城轉移。1778年大陸軍又在進攻薩凡納中失利,在查爾頓戰役中,班傑明.林肯率領5千大陸軍投降英軍。
可以說在戰爭的開始階段,大陸軍節節敗退,但是戰爭推進過程中,戰爭逐漸取得了一些勝利,比如薩拉托加戰役,華盛頓迫使6千英軍投降,這也成為美國獨立戰爭的轉折點,因為它極大鼓舞了北美殖民地人民,讓他們堅定了信心。
不然可否認,整個戰爭如果沒有法國人的幫忙,戰爭很難勝利。1781年約克鎮大捷中,華盛頓聯合法國艦隊完成了對英軍總司令康華里的重重包圍。在康華里彈盡糧絕之時,率領7千名英軍投降。從此美國獨立戰爭結束,雙方在1783年簽訂美英巴黎合約,英國承認美國的獨立。
當然美國獨立戰爭也有它的偶然性,北美13個殖民地本想獲得更大的政治自由,但是頑固的英國政府低估了殖民地的軍事實力,給拒絕了,但是不可否認,英國當時所面臨的稅收壓力,迫使他們不得不做出這樣的選擇。
班傑明•富蘭克林與法國的談判也具有戲劇性,他與法國政府的談判中最終獲得法國的支持,其中大陸軍大部分火藥、炮彈幾乎都是法國人援助的。當時法國與英國死磕了七年的戰爭,財政也非常吃緊,能提供這麼大的幫助也需要巨大的戰略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