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易怒愛發脾氣?媽媽別著急,專家:這是個性完整的表現

2020-08-07     育兒小米

原標題:孩子易怒愛發脾氣?媽媽別著急,專家:這是個性完整的表現

有次去同事小葉家送東西,恰逢小葉家的「母子大戰」,原來小葉兒子語文不太好,小葉要求兒子每天上午寫一篇作文。這天十點多了,孩子的作文還沒有動筆,他跟媽媽解釋說上午沒靈感,正準備看幾篇作文,保證下午完成。但是小葉並不認可這個做法,「說好上午寫就必須準時寫完!你語文這麼差就得趕緊學!」

小男孩看到我這個「客人」,有些不好意思,暗示母親不要再談論這個話題。沒想到小葉反而把我也拉了過去。

你讓

阿姨聽聽,期末考試語文只考了

85分

,還不努力……」

沒想到母親如此揭短,孩子氣的兩三下把作文本撕個稀碎,轉頭進了臥室,將房門重重摔上。小葉有些下不來台,尷尬的說,你看看這個孩子,脾氣差得很,天天發脾氣破壞東西,愁死了。

找到孩子憤怒的原因

美國心理學家雅克·希拉爾說:「憤怒是一種內心不快的反應,它是由感到不公和無法接受的挫折引起的。」

也就是說,小孩子愛發脾氣,並非都是無理取鬧。對此,美國心理學會曾做過一個實驗,將新生兒放置在軟墊上,

控制

頭部,

不允許

自由扭動,

孩子

便開始

哭鬧

不止

。隨後分別小心控制新生兒的其他部位,都得到了類似的憤怒反應,即使這些控制動作根本就沒有產生真正的疼痛。

由此可見,

當孩子的

行為

阻止和控制時,

就會

引起孩子的憤怒反應

。對於年紀小,生活內容簡單的小孩子來說,憤怒的來源可以劃分為三類。

1、

敷衍

粗魯的

日常照料

孩子從出生到長大,有很長一段時間口不能言、手不能提,必須依賴大人的照顧。可是如果成人在

照顧過程中

過於

敷衍或者沒關注細節

比如穿衣服扭到胳膊,梳頭拉扯頭皮,每次洗頭眼睛都會進水,都會引發孩子的憤怒反應,甚至最後對幫助他的大人和這件事都產生嚴重的抗拒心理。

2、

能力

不足引發

憤怒

孩子是逐漸掌握生活的基本技能的,在此之前,

他很可能被自己無法控制的事情激怒

。我家妹妹還不太會說話時,如果她需要什麼東西,但自己無法準確表達,

而我們也猜不出來的時候,就會

崩潰的

大哭,甚至打

人。因為孩子的自控能力不如成人,當他無法隨心所欲完成自己想要進行的事情時,憤怒的表現會更直接。

3、

社會化需求。

當小小的人兒走出家庭,就踏進了社會。他會希望自己像成人那樣被尊重,但有些長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在潛意識裡把孩子當成自己的所有物,希望他時刻遵循自己的指令,

忘記蹲下了平等地與他對話

小葉的大兒子就是因此而憤怒,母親強行給他安排了功課,還規定了時間,並且不聽他的解釋。更讓人痛苦的是,當著我這個「外人」的面,缺點被指出,孩子怎麼可能不憤怒?

壓抑

還是爆發?

憤怒情緒是好是壞呢?

心理學家艾耶·古羅·勒內說:「我們必須要傾聽自己的憤怒,因為它能幫助我們保持個性的完整。」

而心理學的研究也證實了,在出現緊張情緒時,那些以短暫憤怒進行反應的人,會有一種控制和樂觀的感覺。

「忍一時風平浪靜」、「衝動是魔鬼」,我們認為憤怒會造成許多過錯,所以在孩子出現憤怒表現時,

家長

一味的

對這種情緒進行批判和壓制,而孩子可能也習慣

隱忍、逃避和否認

。最終會導致孩子與家長逐漸疏遠,甚至產生一系列心理問題。

因此與其將孩子的情緒爆發,當做是一件「錯誤」的事情,不如引導孩子,學習如何和「壞情緒」相處,如何在不傷人不傷己的情況下表達憤怒。

家長要學習

如何

應對憤怒

當寶寶第一次出現憤怒時,我們應該高興,這是他

社會性發展

過程中必然會經歷的一種現象,宣告著獨立意識的產生。我們需要做的是,如何正確處理孩子的憤怒。

A

認可

孩子的感受

孩子憤怒時,我們要蹲下,與孩子目光接觸,輕輕擁抱或觸碰孩子。

首先表達理解,「你真的很生氣,生氣沒關係

,你可以告訴我是誰讓你不高興了嗎?還是遇到了什麼事情?」如果孩子難以壓抑情緒,我們可以耐心等待孩子憤怒宣洩後,再和他溝通。避免粗暴地否定孩子的感受:「你不應該生氣,有什麼好生氣的?」

B 找出

引起孩子憤怒的因素

爸爸媽媽可以在生活中多多觀察,儘量找出那些總是引起孩子憤怒的「點」。是孩子年紀太小能力不足?是你不斷干涉他的事情,比如對他的朋友、功課不停說教?還是家中玩具太少,兩個寶寶總是爭搶? 這樣就可以依據孩子憤怒的原因理性應對了。

C

家長

學會道歉

有句耳熟能詳的話說「父母一直在等待孩子的感謝,而孩子卻在等父母的道歉。」

如果孩子憤怒的原因,真是因為我們不經意間表現出的不尊重,或者是無心的傷害。那麼正確的做法是第一時間向孩子道歉,

D

引導孩子合理表達憤怒

當孩子暫時的憤怒消除,理性歸回後,我們可以找一個安靜、愜意的時間,和孩子好好聊一聊,當下次再出現這樣的情緒時,能用什麼樣的方式控制自己。或者可以藉助一些孩子容易理解的繪本,教會他合理地提出自己的要求,適當的發泄情緒。

媽媽

來叨叨

攻擊與自信地主張自己的權利是不同的,我們鼓勵孩子開口說出自己的情緒和態度,合理地發泄憤怒等不良情緒,但也需要控制並糾正,孩子傷害自己和他人的行為。

一位開始創作的二胎媽媽,我手寫我心,點滴都是我帶倆孩子的育兒經驗。希望我的育兒經驗能帶給您一點幫助!

往期精彩內容推薦:

孩子哭了怎麼辦,媽媽的反應直接影響心理發展,別做錯了坑娃

孩子被媽媽訓斥後,依然哭著只讓媽媽抱,其中緣由你可知?

經常對孩子發脾氣的媽媽,想過對娃的影響嗎?成年後都難消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ObexnMBeElxlkkaLLQ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