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累計確診新冠肺炎病例超272萬例,華人留學生過得還好嗎?

2020-04-27     中國發展網

央視網消息(記者 陳欣):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續蔓延。北京時間4月27日,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累計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超281萬例,中國以外累計確診病例已超過272萬例。為防範疫情,許多國家採取了加強出入境管控、嚴格隔離等防疫政策措施。國際航班大幅縮減,一些國家與外界斷航。

一個段子在海外華人、留學生圈中頗為流行:新冠疫情阻擊戰,中國打上半場,外國打下半場,海外華人、留學生打滿全場。段子的背後,多少透露出無奈和心酸。身處疫情風暴中,有人踏上了回國的路途,而更多的人選擇繼續「留守」。他們的真實境遇如何?疫情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變化?在當地,戴口罩真的會被歧視嗎?

「根本沒有人會在意你戴不戴口罩」

今年1月初,韓緒在瑞士日內瓦開始了為期半年的聯合國實習工作,按照原本的計劃,他還要利用這段時間游遍歐洲。可沒想到,突如其來的疫情讓這一切都成了泡影。

在韓緒的印象里,情況似乎是在2月22日開始急轉直下的。

正在米蘭過周末的他偶然在新聞中看到義大利確診人數激增,並首次出現死亡病例,便決定連夜買車票回瑞士,「當時車票就很難買了,我們只能搶到第二天晚上的票。」

回程的車上,50個座位基本都滿了,幾乎人人都戴上了口罩。兩個月來,韓緒第一次看到這樣的場景。

緊張的氣氛在抵達瑞士境內時被瓦解,全車人沒有接受任何檢測就順利入境回家了,「當時隱約感覺瑞士有點危險」,韓緒告訴央視網記者,「瑞士緊鄰義大利疫情最嚴重的北部地區,兩國的經濟文化交往極其頻繁。」

2月25日,一位從義大利米蘭返回瑞士鐵辛州(與義大利接壤)的七十歲老人被確診感染新冠病毒,瑞士新冠肺炎疫情由此開啟。

隨後的日子裡,感染人數不斷增加,疫情迅速蔓延至瑞士全境。

起初,韓緒也考慮過回國,但想到途中有很多未知的不安全因素,還是決定留在當地居家隔離。讓他感到慶幸的是,瑞士政府的抗疫舉措也在隨著疫情發展而升級。

3月16日,瑞士政府歷史上首次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軍隊隨之出動,在街頭進行巡邏管控。瑞士國防部長曾表示,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大的動員」。「從來沒想到有一天,我會在瑞士見證歷史。」

韓緒發現,瑞士人終於開始緊張起來了,街頭的行人明顯減少,戴口罩的人也多了。此前,街上很少有人戴口罩,偶爾有幾個戴口罩的也都是亞洲面孔。

韓緒也曾在上下班途中戴過口罩,車廂里,雖然只有他一個人戴著口罩,卻並沒有遭到異樣的目光,也沒有人會刻意和他保持「安全距離」。韓緒稱,這跟他在網絡上看到的「歐洲華人戴口罩遭歧視」的新聞不盡相同,「根本沒有人會在意你戴不戴口罩。」

韓緒觀察到,周圍居民生活受到的影響較小。「剛剛封城時,當地超市曾出現搶購衛生紙的狀況,但第二天就補齊了。封城前售罄的口罩和消毒液現在也都可以買到了。」

超市裡,物資供應充足,但仍有工作人員未佩戴口罩(受訪者供圖)

「瑞士人普遍對自己國家的醫療體系、科研體系充滿自信」,韓緒對央視網記者說道,「所以這裡並沒有發生恐慌。」

「還是有很多人上街,或者外出燒烤」

為了完成只剩一年的研究生學業,2月初,王然從國內飛回俄羅斯沃羅涅日市。讓他沒想到的是,2月18日,俄羅斯政府就發布消息,自莫斯科時間2月20日零時起,俄方臨時禁止持工作、私人訪問、學習和旅遊簽證的中國公民入境。

「俄羅斯人做事比較簡單直接,實行這樣的措施也算情理之中。」王然稱,「對於無法按時返校的留學生,學校也採取了遠程網絡教學,所以課程上影響不大。」

「只是沒想到前期俄羅斯關閉了口岸,防住了中國,後期卻沒能防得住歐洲。」王然感嘆道。

據俄羅斯媒體報道,從4月6日開始,莫斯科的疫情就開始惡化,肺炎重症患者快速增加,從每日數百人被送往醫院治療,增加至1300多人。

4月17日,中國駐俄羅斯大使張漢暉表示,「現在俄羅斯的疫情不僅僅是洶湧,而是有點兇險。」

為此,俄羅斯近期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呼籲居民嚴格執行居家隔離。

相較於疫情嚴峻的發展形勢以及政府的強硬措施,王然發現,當地民眾卻是真的「心大」。

「就我所在的沃羅涅日市而言,人們雖然已經開始帶薪休假,學校也都停課了,但還是有很多人上街或者外出燒烤,街上基本也只有一半人戴口罩吧。」

王然的口罩和防護物資還算充足,除了從國內帶來的一部分,國內的愛心企業也捐贈了一些,之前收到消息,中國大使館也即將派發健康包,這都讓身處異國他鄉的他覺得踏實了不少,「真的感覺到祖國就在自己的身後」。

「擔心戴口罩出門被『另眼相待』,我選擇貴一倍的網購」

3月9日,雨欣所在的美國北達科他州出現第一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第二天上午,正在上課的她接到學校的通知郵件:3月16日—3月20日春假結束後,學校的全部課程均改為網課。

在郵件中,學校除了要求進入辦公樓必須要戴口罩,也建議大家去超市時戴上口罩。「這是我第一次在當地被建議『戴口罩』」。雨欣告訴央視網記者,「在我周圍,美國人都不戴口罩,一些美國人對『戴口罩』好像也是有看法的。」

開啟長時間居家模式,就需要採購大量生活物資。最初,由於擔心戴口罩出門會被另眼相待,雨欣把去超市購物改成了網購,網上物資雖然充足,但從下單到收到所購物品一般需要3-5天,再加上送貨費和小費,有時候價格比自己去超市貴了將近一倍。

隨著確診人數的不斷攀升,4月11日,美國50個州全部進入了重災狀態。雖然北達科他州的確診數在全美一直排在倒數,但街上終於能看到戴著口罩的美國人,「現在終於可以放心戴著口罩去超市購物了。」雨欣說道。

4月19日,雨欣收到大使館發放的健康包,她第一時間拍照發朋友圈:「難以想像祖國發給全球幾乎每個留學生這樣一份健康包,要耗費多少人力物力財力,並且效率還如此之高。感覺今天又被重新注入了一股力量。」(受訪者供圖)

從兩個月前忙著擔心國內的家人,到如今忙著擔心自己和身邊的朋友,讓雨欣感觸最深的是,「身處不同的時區,確實會出現信息傳播不對等的情況。」

「國內疫情發生以來,各種政府和民間的努力,在美國的一些社交平台中,似乎並沒有被很大程度上還原。」雨欣稱,她很少能看到國內各地援助武漢的醫務人員在返回時受到最高禮遇的視頻片段,相反,卻總是看到一些對中國疫情的謠言和謾罵。

而就國內對美國的疫情報道,也大多集中在疫情最嚴重的幾個州。一些聲音指責美國政府應對疫情不力,華人也似乎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從我接觸過的美國人來看,還是比較友好的,至少從表面上沒有發現他們對我們的態度有哪些明顯變化。」

除此之外,在雨欣所在的城市,餐廳已不再接受堂食,民眾需要提前在網上訂餐,然後到餐廳指定的位置自行取餐,整個過程不會和店員發生任何肢體接觸。而在一些超市,收銀員和顧客之間也設置了隔離裝置。

「並非所有美國人都對疫情滿不在乎。」雨欣告訴央視網記者。

「等待,似乎成了我們最常做的事情」

在與美國相鄰的加拿大,身處溫哥華的賈岩最大的感受是,辦事情越來越難了。

「比如說有人需要辦理學生簽證,但因為疫情政府工作效率下降,就導致有些人可能上不了學。」

「更讓我理解不了的是,作為一個已開發國家,醫療系統居然這麼容易就癱瘓了。」

賈岩告訴記者,一個同事的母親身患癌症,原本是要在今年三月底做手術的,然而因為疫情,醫院把手術推遲了,到現在也確定不了手術日期,只能每天在家休息做化療。

另一個得鼻竇炎的同事原本也是要手術的,現在被拖到了六月份,「鼻竇炎嚴重的話可能會導致失明,但是沒辦法,現在也只能等待。」

除了病人等待手術,許多普通人也在等待著物資的充足供應。3月17日,仍處於隔離期的加拿大總理特魯多向全體加拿大國民宣布加拿大將採取「封國」措施。此後的幾天裡,超市的貨架上的米、面,廚房用的吸水紙、廁紙也被搶購一空,「一直等到4月中旬,我才買到這些物品。」

4月24日,溫哥華一家華人超市內貨物已供應充足,超市門口也有工作人員測溫(受訪者供圖)

更出乎賈岩意料的是,任天堂的Switch遊戲機也斷貨了,「還不知道什麼時候能補到貨。」

「從來沒有想到自己的生活會這樣被打亂,而等待竟成了我們最常做的事情。」賈岩說道。(應受訪者要求,王然、賈岩為化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74Kv3EBnkjnB-0zc0_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