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鐵棍和背棍,是清徐、晉源的民間表演藝術之一。
太原鐵棍,造型精美,它本身就是一個活動的小舞台。這個舞台,縱橫不過四尺,高不過三尺,舞台兩側有兩條近兩尺長的橫杆,前後由十六名男性抬起,可以抬著顫動,穿街過巷,站在這個被抬起的舞台上的人,可表演各種姿勢的節目。
背棍的淵源,可追溯至明朝嘉靖年間。是年,當地旱災嚴重,百姓心急如焚,於是縣城內「十老社」組織部分人去太谷縣的白村龍王廟求神祈雨。不幾日天降大雨,百姓大悅,為感謝神靈恩賜,將龍王泥身置一高桌上,並配一對童男童女侍奉,抬著遊街慶賀,稱之「抬閣」。後來發展成為童男童女扮成王母娘娘、七仙女等神仙,由人抬著,在棍尖上舞蹈。
背棍的內容取材於民間傳說、戲曲故事及現實生活,一個背棍就是一台戲,比如黛玉葬花、天仙配、白蛇傳、孔雀公主等等,不說不唱,只以鑼鼓、舞蹈傳情達意。
在太原女孩子眼中,上背棍和鐵棍是讓人最羨慕的事情。因名額有限,只有長相俊俏、體態輕盈的女孩才有機會被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