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背後的秘事,1949年他們神奇交會

2019-10-12     科學網

吳明靜

9月1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主席令,授予于敏等人 「共和國勳章」。10月1日,諸多戰略裝備莊嚴地駛過天安門,接受檢閱。

艱苦奮鬥、功勳卓著的核武器科技工作者集體,名雖不顯,但他們的功績早已刻入大國基石。本文抓取于敏及其同行者在1949年這個特殊年份里的人生軌跡,披露某些至今仍不為公眾所熟知的人和事……


核武器研究所

1949年4月,上海。交通大學數學系學生李德元夾著個大皮包出門上學。他出身官宦世家,父親是銀行經理,家境優裕,不用像普通學生一樣住校。但很少有人會想到,這個衣冠楚楚的資本家少爺,還有另一個隱秘身份:中共地下黨員——每天,他在上學途中所見的建築物、弄堂、拐角、店鋪的前後門,夜深人靜時會悄悄標註在一張地圖上。這是上級交給他的任務,為解放上海作準備。

5月26日,上海,法租界。離李德元家不遠處的一條平民里弄里,周毓麟和家人惴惴不安,徹夜未眠。這天白天,京滬杭警備總司令湯恩伯舉辦了一個虛張聲勢的慶功宴,當天夜裡,地處市中心的周家和鄰居們就聽到了槍聲,擔驚受怕的人們打開廣播,聽到的是新華社的安民告示。

第二天清晨,大膽的周毓麟和媽媽打開房門,走出里弄,他們看到的是在大馬路上密密麻麻和衣而眠的解放軍戰士——從來沒有見過這樣一支軍隊,不入民宅,不擾商鋪。上海市民的心很快便安定下來了。

上海解放了,李德元可以亮明身份工作了。他開會、寫文告、組織愛國學生上街做宣傳、與擾亂市場的投機分子做鬥爭。其中有一項工作,是組織各街道的閒散人員參加工作,那些無業游民、失業學生、家庭婦女,都可以報名,或者去革命幹部大學學習,或者直接參加社會工作。

老上海 概念圖

有一位病弱的少年,鼓足勇氣也到街道報名,鄰居們了解這位身世坎坷的少年,父母雙亡,只依靠一位保姆照顧,初中就因病輟學。這位陳姓少年走出宅居的公寓樓,也就走向了鮮活的人世間。他羞澀地告訴工作人員,自己在家自學了高中課程,工作人員立即建議他繼續學習,並為他開具了一張證明,讓他去附近一所高中插班復讀。一年後,這位少年順利考入大學。

在1949年的春末,河南,一個偏僻的農村,也有一位失學少年如願考上縣中學。在他的家鄉解放後不久,一位工作隊員敲開了這戶寡母弱子支撐的家門,春風撲進了簡陋的農舍,15歲的李姓少年驚喜萬分地得知,他獲得了每月15斤小米的資助。於是,這位白天勞動、晚上去私塾旁聽的少年得以正式入學。幾年後,高中畢業的他以優異成績被選為留蘇預備生。

在中原腹地和上海都陸續解放之後,寧波的市民們還生活在飛機轟炸的驚慌中。日本侵略者的飛機曾在寧波市區投擲過鼠疫細菌,製造過慘絕人寰的細菌戰,此時不甘敗退的國民黨飛機也以舟山群島為據點,對寧波市輪番轟炸。

這個秋天,寧波西郊一位剛上初中的胡姓少年,為躲避轟炸,不得不在晚上點起煤油燈上課;還有一位賀姓少年,本來該上初中,因為隨家人逃難,不得已輟學一年,他在田間地頭四處閒逛,無聊中去讀那些大戶人家的墓志銘,早慧早熟的少年開始思索人生的意義。

寧波的安定要等到1950年之後了,胡姓少年和賀姓少年的故事此時還平淡無奇,我們暫且把目光轉回1949年,轉回9月的上海。

前中央研究院數學所助理研究員周毓麟接到一封北京來函,通知他到清華大學任職,他立即北上。這對周家來說是很不一般的選擇,周家是小業主,他們習慣於法租界的生活,在抗戰勝利後,剛剛大學畢業的周毓麟本來有機會到山東大學任講師,他寧可失業也不願離開大上海。而此時他的決定,緣於對新政權的好感。

9月30日,周毓麟坐火車到達北京。次日,他在清華園走走看看,奇怪怎麼沒啥人。原來,這一天是開國大典,人們都進城去了。周毓麟見證了萬人空巷的這個「空」字。

此時,10月1日的天安門廣場,窮盡周毓麟的遙望與遙想,怎麼也想像不夠一個新時代的隆重開場。在天安門城樓旁的觀禮台上,嘉賓雲集,有一位與他同年同月同日生的數學家正受邀觀禮——哈佛大學博士秦元勛在香港積極參加各種解放鬥爭,特邀參加開國大典。

此時,來自清華園的一位大學生周光召正在歡呼新中國的建立,兩年後他會考入北京大學彭桓武教授的門下。而1949年的夏天,北京大學的研究生院,增添了一位名叫于敏的優秀學子。

這些散落在中華大地各處的人們,在1949年這個神奇的年份,各自獲得了不同的轉機。不久,他們的命運將被吸引到同一個地點。

在遙遠的大洋彼岸,還有另外一群重要的人,他們也在歡呼新中國的建立。當時,這些留美學者還不知道,他們的回國路會異常艱難。一年後的1950年,密西根大學博士畢業生朱光亞與51名留美同學聯名撰寫了《給留美同學的一封公開信》,呼籲海外學子回國參加祖國建設。他們中有人在博士答辯後迅疾踏上回國路,如鄧稼先;有人則被美國移民局刁難威脅,如陳能寬;還有人為明報國志向不惜焚燒掉全部論文與工作資料,如郭永懷。

當我們以倒敘的方式來回顧歷史,至此,歷經1949年的春、夏和秋,中國核武器科技事業的一大批領導者和卓越貢獻者們已經出現了。當然,他們還要等待,要等到1958年之後,才會陸續匯聚到北京城北郊。那時,在一片莊稼地里會建起一個不起眼的大院,鄧稼先和一批年輕大學生將最早到達那裡,他們白手起家、披荊斬棘,其中,就有來自寧波的胡姓少年。

隨後,大批心甘情願隱姓埋名的專家會被中央陸續調到核武器研究所。中央決定靠自己的力量攻克原子彈,維護新中國的國家安全。這批專家中,有彭桓武、王淦昌、郭永懷、朱光亞、陳能寬、秦元勛、黃祖洽、周光召、周毓麟、李德元……當然還有大批優秀的大學畢業生,如來自河南農村的李姓少年、上海的陳姓少年、寧波的賀姓少年——除了于敏,他要等到集中力量攻克氫彈時才正式加入這個星光璀璨的群體,此時他在另一個研究所里,按照錢三強先生的安排,默默開展氫彈的前期研究。

就在這些人的努力下,集全國之力,在短短不到十年時間裡,東方巨響,聲震寰宇。

原子彈 概念圖

1964年10月16日,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兩彈成功,上文提及的老一輩科學家大放異彩。

1949年的少年們,則在上世紀80年代先後成為了中堅力量。

胡姓少年胡思得,組織領導了中國核武器研製設計的關鍵發展階段。

陳姓少年陳樂山,成為了核測試技術領域的傳奇人物。

賀姓少年賀賢土,上世紀80年代中期,科學思維方法臻於成熟,率研究小組攻克中子彈原理。

李姓少年李智偉,二十年磨一劍,終於實現了一次重大技術突破。試驗成功,在大漠深處空曠的馬路上,他朝著北京的方向,含淚狂奔大喊「成功了!成功了!」

正如上文提到的,核武器科技研究集體,人才輩出,星光燦爛,卓越人物,不勝枚舉,難以備述,本文列舉的僅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代表。

本文也僅僅抓取他們的部分人生軌跡。至於他們面臨的選擇、直面的挑戰、經歷的苦難、獲得的成就,需要更為鋪張的篇幅方能放下。

偉大的事業成就偉大的科學家,偉大的科學家也成就偉大的事業。共和國給了他們改變人生的機遇,他們以加倍的努力回報國家與民族。他們所取得的橫空出世的巨大成功,關乎國運,而為國鑄盾無疑更是他們的幸運。

我們總喜歡說:歷史選擇了某某人。從後往前看,仿佛是歷史選擇了鄧稼先、于敏,但是,眾生芸芸,只有那些不甘後進、抓住機遇、真誠待己者,方能在歷史重大事件的挑選中脫穎而出。

閱讀1949年的片段,不能不感動於歷史在悄無聲息處的種種伏筆。

(作者單位:北京應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

本版組稿負責人:張佳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nPsvW0BMH2_cNUg4Gk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