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時所說的「忌口」是什麼?其實真正要忌的就6類

2019-12-03     生命時報

「忌口」一詞出自中醫。在多數人看來,忌口是中醫的專利。

事實上西醫也講究忌口。開藥時,醫生常常叮囑要少吃辛辣、油膩、生冷等食物,這也是忌口。

適當忌口不僅可以預防疾病復發,還能增強體質。

《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邀請專家,教你通過多角度科學「忌口」幫助身體恢復。

受訪專家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普外科副主任醫師 蔣斌

國家級名老中醫、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 崔述生

忌口之說,2000多年前就有了

忌口也稱「禁口」「食忌」。狹義的忌口是指患病時的飲食禁忌;廣義的忌口還包括因年齡、體質、地區和季節不同,忌吃或少吃某些食物。

  • 中醫忌口由來已久。早在2000多年前,《黃帝內經》就提出「五味所禁」,即「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腎病禁甘,肺病禁苦。」《傷寒雜病論》中有「食復」的概念,指的是得了熱病後,飲食不當會導致疾病復發。

西醫一樣需要忌口,有的還特彆強調忌口。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普外科副主任醫師蔣斌告訴《生命時報》記者,西醫沒有五行陰陽論等複雜的理論基礎,而是根據食物的營養成分來判斷是否需要忌口。

比如,蕁麻疹病人忌食海鮮,以免其中的異種蛋白導致病情復發;糖尿病人應少吃西瓜等容易導致血糖升高的水果……

要忌口的食物就這6類

1 發物類

即富含營養或有刺激性、容易誘發某些疾病或加重已發疾病的食物,包括鵝肉、豬頭肉、雞肉、狗肉、蝦、蟹、竹筍、芥菜、木薯、南瓜、韭菜等。『

2 辛辣類

包括辣椒、大蔥、生薑、大蒜、花椒、酒類等。

3 生冷類

包括西瓜、梨等生冷水果,蘿蔔、苦瓜等寒涼蔬菜,冰淇淋、冷飲等。

4 海腥類

包括蝦、蟹、貝類、魚類等水產品。

5 油膩類

包括豬油、動物內臟、油炸及燒烤食品。

6 其他類

如濃茶、食鹽、醬油、豆醬、鹹菜、含糖多的水果、糖果、糕點等。不同疾病要結合食物的五味屬性來忌口。

忌口也分3大「派系」

根據疾病屬性、四季的變換和服藥種類的不同,要忌口的食物都會發生變化。患者還要應情況而定,靈活運用。

01 根據疾病不同

現代醫學中,不同疾病有不同的食物禁忌。例如:

  • 胰腺炎和膽結石病人:不能吃油膩食物。

  • 高血壓病人:飲食要少油少鹽。

  • 酒糟鼻、脂溢性皮炎等皮膚病患者:因皮脂分泌旺盛,應忌食高脂肪及多糖飲食,少吃刺激性食物。

02 根據季節不同

根據「天人相應」理論,不同季節,飲食也有側重:

  • 春季陽氣升發,肝膽氣旺,脾胃功能較弱,應多吃蔬菜、豆類,不宜多吃羊肉、狗肉、鵪鶉、炒花生、炒瓜子等化熱之物,以及海魚、蝦、螃蟹等發物,以免內生火熱。


  • 夏季脾胃受困,消化功能減退,飲食應以甘寒、清淡為主,但不要過於寒涼。


  • 秋季燥氣當令,易傷肺,應多吃梨、芝麻、蜂蜜等滋陰潤肺,少食蔥、姜、蒜、八角、茴香等辛辣食物。


  • 冬季寒邪正盛,可多吃羊肉等溫熱性食物,勿食生冷。

03 根據服藥的不同

病證藥物忌口
口苦咽干、煩熱不安、大便乾燥、血壓升高、神衰不寧、心動過速清熱涼血、滋陰降火的中藥生薑、大蒜、韭菜、大蔥、羊肉、胡椒等香燥辛熱食品以及高糖、高脂食品
脾胃虛寒、手足冰涼、大便溏薄、血壓偏低、心動過緩溫中和胃、滋補氣血的中藥西瓜、冬瓜、蘿蔔、綠豆、生梨、甘蔗、蜂蜜、鱉魚等生冷寒涼、滋膩、黏滑之物
畏寒發熱、頭痛心煩、便秘尿黃、口舌潰爛清熱解毒的中藥毛筍、豆芽、絲瓜、韭菜、茄子、蝦、蟹等發物。

服西藥也有飲食禁忌。一些食物和藥物之間會產生衝突,或影響藥物吸收,或破壞藥物結構,有的還會增加藥物的毒性和不良反應。

例如:服頭孢類藥物時飲酒,兩者相互作用,會引起胸悶氣短、呼吸困難、心率增快、頭痛、噁心嘔吐等症狀,嚴重時會造成過敏性休克,危及生命。

藥物忌口
所有藥
絕大部分藥
抗過敏藥、降壓藥、降脂藥、避孕藥、安眠藥、免疫抑制劑柚子(以及柑橘類水果)
抗生素、強心藥物、阿司匹林、生物酶類助消化藥、黃連素、補益類中藥、補鐵劑、補鈣劑、補鋅劑茶水
磺胺類等抗菌藥
止瀉藥牛奶
布洛芬咖啡
磺胺類藥物果汁

別把忌口變成「閉口」

古醫籍曰:「不遵禁忌,誤在放縱;概不敢食,誤在拘泥;而當食不食,坐失亦多矣。」

忌口是相對的,沒有絕對不能吃的食物,只有適合與不適合,不要苛求,尤其是老人和兒童。

老人臟腑衰退,如果太過忌口,容易出現營養不良,妨礙康復,建議以溫熱、熟軟的食物為主,控制脂肪和糖類,忌黏、硬、生、冷食物。

兒童正處於生長發育期,過於忌口會影響發育,降低抵抗力。兒童需注意補充蛋白質、維生素及礦物質,少吃油膩、寒涼食物。

科學的忌口應根據自身狀況,不要毫無禁忌,放縱飲食;也不要盲目忌口,將忌口變成「閉口」,導致營養不良,危害健康。

本期編輯:劉雲瑽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微信號:LT0385)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歡迎朋友圈。

我們不傳小道消息和謠言

我們不取吸引眼球的聳人標題

我們不做只為轉發量而存在的媒體

請你相信原創的力量

健康路上,我們願意陪你一起認真走下去

人民日報主管 環球時報主辦

微信ID:LT0385

電話垂詢

業務合作:010-65363765

內容合作:010-65363786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jvWyW4BMH2_cNUgjRu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