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磕磕絆絆中前行。
翻自穿越火線(CF)的電競劇《穿越火線》熱播,肖楓和陸小北跨時空相遇;
翻自陰陽師的《侍神令》發布片花,桃花妖、河童、山兔、鐮鼬等式神相繼亮相;
橙光遊戲「戲中戲」《遇龍》宣布劇版陣容……
近來,遊戲影視化市場不可謂不熱鬧。在無數的期待和無數的質疑聲中,一部又一部的遊戲改編影視作品出現在觀眾面前。從《仙劍奇俠傳》至今,15年過去,國內的影戲影視化有了哪些發展,又有了哪些新趨勢?
仙俠系式微,電競、橙光成後來之秀
1995年,一款國產單機中文角色扮演電腦遊戲面世。
正值世紀之交,借著家用台式計算機逐漸普及的東風,這款名叫《仙劍奇俠傳》的RPG遊戲走進了不少家庭。
2005年,《仙劍奇俠傳》開啟征程的第一個十年,唐人影視向遊戲製作公司大宇購買了《仙劍奇俠傳》電視劇改編權,遵循遊戲「宿命」的底色,拍攝了胡歌、劉亦菲、安以軒、彭于晏主演的電視劇《仙劍奇俠傳》,推出國產遊戲影視化的開篇之作。
據統計,2005年,在地方衛視首播的《仙劍奇俠傳》創造下11.3%的平均收視率。
四年之後,唐人影視再次出手,邀請胡歌再次擔綱另一部游改劇《仙劍奇俠傳3》的男主角,「無胡歌,不仙劍」的民間slogan由此在部分觀眾間打響。
前後兩部游改劇的高熱度,讓不少人對這塊「肥肉」虎視眈眈。隨後幾年間,影視化的仙/劍俠系IP紛紛面世——「仙劍系列」如《仙劍客棧》《仙劍雲之凡》,「劍俠情緣系列」如《劍俠情緣之藏劍山莊》《劍網3番外之四海流雲》《劍網3·俠肝義膽沈劍心》,「古劍系列」如《古劍奇譚》《古劍奇譚2》《古劍奇譚之流月昭明》,「軒轅劍系列」如《軒轅劍之天之痕》《軒轅劍之漢之雲》。
然而,不比其它題材作品在後來越戰越勇,仙俠系游改劇自己的「宿命」仿佛定格在《仙劍奇俠傳》這座巔峰,不只仙劍系列越拍豆瓣評分越低、口碑越差,2014年李易峰、楊冪主演的《古劍奇譚》也讓仙俠系游改劇回春的希望成為曇花一現。到了2018年的電影《古劍奇譚之流月昭明》,豆瓣評分僅有4.3,市場反響更是平平。
冷飯炒得不吸引人了,游改劇開闢「新航道」迫在眉睫。轉觀今日的游改劇市場,電競和橙光遊戲成為遊戲影視化的熱門類型。
作為當下年輕人喜歡的大熱門,各類型的電競也被陸續搬上銀屏和熒幕。原本不被看好的《穿越火線》意外「味道不錯」,不少觀眾直呼「真香」;《你是我的榮耀》內涉及大量王者榮耀劇情,王者榮耀遊戲方直接參與出品;騰訊體育和耀客傳媒宣布合作,將以LPL為原型,打造一部真實的《英雄聯盟》電視劇。
橙光遊戲方面,除《逆襲之星途璀璨》《遇龍》外,翻拍自《好色千金》的《絕世千金》,恰與近兩年間觀眾喜愛的「沙雕風」契合,收攬了一波觀眾。相比之下,成本更小但熱度不低的橙光遊戲,有著類型豐富和敘事結構更適合影視化等優勢。
1:1復刻呈現成過去式
遊戲影視化是從近乎1:1「復刻」遊戲劇情開始的。
當然,直接翻拍並不等於全盤照搬,一方面,觀眾無法在影視化作品中藉助道具、提示獲得幫助,從而快速了解一個嶄新的世界;另一方面,由於遊戲與影視作品之間存在一定的區別,影視化作品必須按照電影與電視劇的邏輯重新梳理劇情,對人物性格、故事脈絡進行調整。
「李逍遙有流氓氣,林月如太霸道,阿奴過於古靈精怪。」不亞於今天觀眾在線追劇對劇情的批判,當年,劇版《仙劍奇俠傳》收到了鋪天蓋地的罵聲,不少玩家視其為「魔改」,討伐和質疑不斷湧來。
能成為今天的「白月光」,《仙劍奇俠傳》靠的並非是貼童年濾鏡標籤。劇集播出後,觀眾發現,這部電視劇的劇情不為悲而悲,人物立體鮮活,有著清晰的成長軌跡,加之彼時遊戲影視化市場空白,劇集熱度只增不減。
差異化色彩明顯的一把牌,讓《仙劍奇現在》成為了無數80後、90後的白月光。
劇版《仙3》對遊戲劇情的改動更大,一度被譏諷為「OST大賞」,今天的情懷回憶向混剪視頻中,仍有網友發彈幕表達對景天一角改編後性格出入大、紫萱角色形象自私化、邪劍仙戰鬥力成bug等改動的不滿,但劇中普通人不耽於小情小愛拯救大義的主題,讓這部作品脫離了成色平常的「古偶」隊伍。
不得不承認的一點是,對於仙俠系游改劇來說,直接對照復刻,服化妝造與三次元世界的難以匹配,以及對特效「不五毛」的要求,看似是基本操作,其實難度係數並不低。
十五年間,游改劇的改編幅度,也從對著遊戲復刻翻拍,逐漸過渡到在劇中融入遊戲元素。
有的遊戲IP雖大,本身卻不適合直接翻拍成電視劇。
拿正在播出中的《穿越火線》為例,遊戲本身是一款第一人稱射擊遊戲,人物的快速移動和瞄準、開槍固然能帶給觀眾刺激感,但如果僅僅將遊戲內容放上大螢幕,那麼觀眾的觀看體驗,與坐在電腦前觀看遊戲主播直播應該差別不大,更撐不起如今36集的內容。
再比如,剛釋出預告片的《侍神令》,翻拍自網易公司研發的3D日式和風回合制RPG手游,如果不採取融入遊戲元素的方式,陳坤、周迅等演員或許只能變成觀眾們肝得痛並快樂的SSR、SR卡牌。
翻拍成果:電影弱於電視劇
儘管仙俠系游改劇聲量漸弱,但畢竟有8.9分和8.5分的《仙劍奇俠傳》和《仙劍奇俠傳3》坐鎮遊戲改編的電視劇。
對比而言,遊戲改編的電影交出的成績單就有些不盡如人意,僅有幾部動畫電影口碑不錯。
2010年上映,根據同名經典遊戲改編的《拳皇》,劇情和對打招式都飽受詬病,豆瓣評分僅3.1,被網友稱為「一場演員間互相摸來摸去的鬧劇」。
今年7月底網播的《征途》根據同名巨人網絡遊戲改編,這款網遊曾創下210萬玩家同時在線的紀錄。該片講述了清源村少年東一龍與楚家軍武士楚魂,為參加南趙國兵馬大元帥選拔而踏上征途,途中遇上金剛小妹,三人結伴一起完成自己使命的故事。
電影《征途》特效鏡頭數量1850個,占比80%,由負責《流浪地球》特效和參與《哪吒之魔童降世》特效製作的團隊MORE VFX負責視覺效果。
結果,就這,就這?類型俗套,角色扁平,畫風重返20世紀,特效再努力,最終成片也實在難以令人滿意。
這與藝術取捨和技術水平不無關係。
首先,電影普遍時長近兩個小時,在短短的兩小時內,遊戲改編的電影通常難以兩全。由於沒有玩遊戲時自身參與體驗的互動感,遊戲玩家會覺得電影作品並不沉浸;而對於觀眾中的更大多數,普通觀眾需要時間來在腦海中接受一個素未謀面的世界觀。不想失去原汁原味又不想太過晦澀這件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故而,想要兼顧兩種觀眾的製作方,常常兩頭不討好。
其次,如果太過「還原」遊戲,畫面觀感很大可能傾向於坐在電影院觀看遊戲的CG和過場動畫,而非看電影;同時,相較於電視劇,電影大銀幕會放大妝造和特效的視覺體驗,一旦「塑料」,這一缺點必然成為眾矢之的。往遠了說有《魔獸世界》,近看有《刺蝟索尼克》,國外遊戲電影化雖有成功案例,但整體而言,國內的特效團隊水平還有提升空間,且國內同類型電影的投資成本也不比上述作品。
從《仙劍奇俠傳》至今,遊戲影視化道路並不平坦,創作者們一路中也遇到不少磕磕絆絆,《穿越火線》算是帶給觀眾的一次小驚喜,各種男性向、女性向的遊戲也為翻拍提供了更多母本。特效水平的提升且待來日,但跳脫遊戲思維講好故事本生,應該是創作者們眼下就要重視的事情。
-END-
輪值編輯:依梧
作者:朱雲
編輯:五鹿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