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山河無恙》將播 梳理中國百年防疫史

2020-03-31     黔中平壩

30多年前,一場大型的A肝疫情在上海暴發,短短3個月就感染了近30萬人。對上海人來說,這場A肝大流行是1988年無法抹去的記憶;對這座城市而言,嚴峻的疫情與激增的病患,更是對疫情防控能力的一次考驗。

3月31日起,由優酷和上海廣播電視台紀錄片中心聯合出品的5集紀錄片《山河無恙——影響中國的疫情檔案》將在紀實人文頻道播出,首集《狙擊A肝》聚焦30多年前的這段抗疫往事。「人類的發展史就是和傳染病不斷鬥爭的歷史。」製片人馮迪韡介紹,紀錄片將從A肝、血吸蟲病、鼠疫、流感、非典等歷史上的重大公共衛生防疫事件入手,通過專家解讀、親歷者講述,結合國內外一手歷史資料,梳理百年中國防疫史。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上海廣播電視台紀錄片中心很快組建了一個10餘人的團隊,農曆大年初三就啟動了紀錄片《山河無恙》的策劃。「從百年前的烈性傳染病到在全球肆虐的新冠肺炎,人類如何防控疫情帶給我們很多思考。」總導演朱宏說。節目製作期間,由於檔案館、圖書館閉館,許多歷史資料無法查閱。為此,上海音像資料館利用各種技術手段,全力幫助節目編導「雲搜集」資料。「在紀錄片中,我們還採訪了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上海市疾控中心等的12位專家學者及一批親歷者,幫助還原當時的情況。」

上海人胡芷苓是1988年A肝大流行的親歷者。她喜食毛蚶,原本上海市場比較常見的毛蚶來自山東濰坊,以養殖為主,那一年,量大便宜的啟東毛蚶成了餐桌主角。「我喜歡吃生的,從小就看父母這樣吃。」她記得,住在弄堂里的寧波人同樣如此,「寧波人乾脆不燙,洗乾淨、冷開水一衝就挖開來吃了,非常鮮。」吃過毛蚶一周左右,胡芷苓就被確診患上了A型肝炎。當時,上海所有醫院病床數僅5.5萬張,無法收治全部病人。為此,中小學教室、文化館、企業廠房等都開闢了臨時病房,用於隔離、診治A肝病人;各大新聞媒體則大力宣傳科普知識。多種有效防疫舉措疊加,讓A肝疫情在短期內得到有效控制。在朱宏看來,紀錄片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反思」,「每一次重大疫情的應對,見證了中國公共衛生系統的自省與完善。」

《山河無恙》每集20分鐘,節目中,一批珍貴的影像資料首次公開。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朱宏與主創團隊找到了一段公共衛生學家伍連德與夫人的活動影像,100多年前,正是他指揮撲滅了在東北暴發的鼠疫。攝製組還向一家國外影像機構購買了版權,這是一段俄羅斯人拍攝的影像資料,展示當時東北是如何處理鼠疫的,包括撒藥粉、送病人就醫等,均是首次在國內媒體上呈現。「紀錄片回顧影響中國的幾次重大疫情,展現公共衛生系統逐步建立、完善的過程。」朱宏介紹,在拍攝過程中,團隊了解到防疫中必不可少的口罩,最早正是誕生在百年前的東北,「它是兩層紗布,中間放了藥水,目的是防止鼠疫的擴散。」

「這次疫情發生後,紀錄片中心製作了不同類型的多檔節目,希望呈現和探索一個圍繞疫情的紀錄片矩陣,從不同角度挖掘關於疫情的紀錄片表達。」上海廣播電視台紀錄片中心主任李逸說,《山河無恙》是其中一環,「它不僅聚焦於新冠肺炎,還將視野轉入更廣闊的歷史長河中,將解讀歷史與觀照當下結合,展現面對疫情,中國人一以貫之的積極應對。」

2020年03月31日09:23 來源:上觀新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f1VLnEBfwtFQPkdGxM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