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中國最珍貴的兩件國寶嗎?一件不知去向,另一件蹤跡難尋

目前在消失的「國寶」中,有這樣兩件價值最高的寶物,無論是其代表意義還是蘊含的歷史底蘊都能令其他「國寶」望而卻步。一個是大禹的九州鼎,一個是秦始皇的傳國玉璽。


先說說普通收藏品和「國寶」的區別

收藏品一般來說又分為兩種,一種是在市面上流通轉讓的物件,價格參差不齊,一般稱作普通的收藏品,這種收藏品的擁有者沒有限制。第二種則是特別珍貴的文物,通常都是無價之寶,一般由國家機構所擁有,也可以說其所有權屬於整個民族,我們稱之為「國寶」。

下面說說這兩件價值連城的國寶:


大禹的九州大鼎

相傳先秦夏王朝成立初期,為了能夠統一管理,夏王大禹便將整個天下劃分為九州,分別是:揚州、荊州、梁州、徐州、豫州、雍州、青州、兗州和冀州。從此以後,「九州」一詞便成了中國和華夏的代名詞。

大禹在劃分好九州之後,又在各州設立最高行政長官,稱作「州牧」。為了彰顯自己的功績,大禹又命各州牧向自己貢獻青銅,並鑄成了九座大鼎。大鼎整體氣勢雄渾,大氣醇樸,鼎身上還分別雕刻了各州的山川湖泊,風土人情,代表著所處州。


下落不明的九州鼎

九鼎製作完成後,大禹分別將其安置在國都一帶,以夏王朝開始的歷朝歷代統治者都將其沿襲了下來。從此九鼎便成了象徵的國家政權,象徵著整個天下的珍貴寶物。當年楚莊王就因向周王詢問了九鼎的重量而被認為是有著爭奪天下的野心。

然而不幸的是,周顯王時國家動盪不安,周王室國力衰微,九鼎終究沒能保住,沉入到了泗水一帶。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也迫切想要得到這傳國之寶,可惜未能如願。九鼎從此也就石沉大海、不知所蹤。後世王朝雖然有過幾個九鼎的仿製品,但其象徵性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


秦始皇的傳國玉璽

「祖龍」始皇帝在統一六國之後,同樣是為了彰顯自己的功績,從此稱為皇帝,並命令丞相李斯將趙國至寶「和氏璧」進行加工製作,成為了象徵著皇位傳承,國家延續的無上至寶——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大小有四寸左右,上面篆刻著八個大字——「受命於天,即壽永昌」八個大字,意思是:老天爺給了自己這樣偉大的使命,我就應該順應天命,讓老百姓安居樂業,國家繁榮昌盛。從此傳國玉璽便成為了象徵著國家權力的另一大至寶,數千年來在中國歷史上掀起了波濤駭浪。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經過洞庭湖時湖水突然風浪不止,秦始皇眼看著龍舟將要被風浪吞噬,不得已之下將傳國玉璽丟入了湖水之中,頓時風平浪靜,相安無事。八年之後,傳國玉璽被當地人打撈出來進獻給了秦始皇,從此又物歸原主。


傳國玉璽去了哪裡?

此後,傳國玉璽先後在兩漢王朝、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相繼流傳,唐王朝覆滅之後,傳國玉璽又開始在亂世之中顛沛流離,最後到了後唐皇帝李從珂手中。不久之後,李從珂被契丹人打敗,自己也抱著傳國玉璽在樓中自焚而死,傳國玉璽從此不知所蹤。

後來宋王朝時期、明清時期的皇帝們都分別對傳國玉璽進行過偽造,也有民間偽造出來的玉璽,但也只是統治者的自我滿足罷了。無論是蘊含的價值還是本身的材料,傳國玉璽都是千古無二的珍貴寶物,但願有朝一日能被挖掘出來,重見天日。


九鼎一璽,九州一帝

九鼎和傳國玉璽可以說就是中國歷史上最為珍貴的寶物,是屬於獨一檔的存在。雖然像乾隆寶劍、《蘭亭序》等文物也是國家的至寶,但是比起這兩個來說,還是有一定的距離。

九鼎一璽,九州一帝。如今這兩尊象徵著華夏民族的至寶早已經沒了蹤跡,或許早已經化作了歷史的煙塵,抑或埋藏在某處地下,等待著炎黃子孫的發掘。這一切,或許又是一個問號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enEEGwBmyVoG_1ZKRb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