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絲希望就要拼盡全力 6省區市12名專家聯手救治一名危重症患者

2020-03-23     浙江新聞

網絡圖片

3月21日晚上9時30分,武漢市肺科醫院ICU一區,來自北京、江蘇、浙江、安徽、湖北、內蒙古6省區市的12名呼吸、重症、心外等學科的專家聯手,用先進儀器VAV-ECMO(體外膜肺氧合的最高形式),為一名已經休克的急危重新冠肺炎患者爭取到了5%生的希望。

這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專家強強聯手,藉助精尖技術,在武漢進行的高難度救治行動。

3月19日晚,這名70歲的男患者帶著ECMO(體外膜肺氧合)從武漢市第一醫院轉入武漢市肺科醫院。轉入後,患者持續高燒,血壓降至危險值。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心臟外科專家陳懷東介紹,ECMO替代的是患者的肺功能,當患者血壓降至危險值,預示著他的心臟也不行了,全身缺血、缺氧。這個時候,單純的ECMO已無法將患者的生命留住,必須上VAV-ECMO。

據悉,ECMO可以替代患者的肺功能,VAV-ECMO替代的是心、肺兩個器官的功能。「上了VAV-ECMO,患者將有5%生的希望。只要有一線希望,我們就要盡全力。」武漢市肺科醫院ICU主任胡明說。

21日下午5時,武漢市肺科醫院組織了多學科會診,12位來自全國各醫院的專家共商救治方案,決定進行VAV-ECMO治療。他們根據各自的學科優勢,細緻分工。先進行經皮動脈穿刺置管,如果不成功再讓陳懷東進行外科手術,直視下行動脈留置管路。

陳懷東介紹,操作中,要把一根直徑8毫米的管子插入直徑1毫米至5毫米的血管內。如果患者血管鈣化嚴重,還可能衝破血管,造成崩管。另外,動脈一旦切開,止血難度很大。

陳懷東隔著玻璃窗密切關注著監護室裡面幾位專家經皮動脈穿刺的場景,大約兩個多小時後,裡面的人擺手示意,進程果然和大家預料的一樣,經皮動脈留置未能成功。陳懷東快速進入監護室,他檢查了病人左側的腹股溝區域,因為剛穿刺過,無法再進行進一步的操作。而右側腹股溝的股靜脈已經留著原本的ECMO通路,唯一可行的方案,只能是緊貼著左側股靜脈,進行皮膚切開暴露股動脈。

陳懷東用手摸了一下患者的動脈搏動,比較有力,可以進行操作。正常情況下,這樣的操作,心臟外科醫生基本在5到10分鐘內就能完成,但是穿戴上防護服和護目鏡,整個操作就是霧裡看花,一切都憑著手感和經驗。

陳懷東一隻手摸著動脈搏動,另一隻手用器械小心翼翼地分離組織。分離完股動脈周圍的組織後,他在股動脈外膜用線縫了一個「荷包」,這個「荷包」均不穿透血管。如果在操作過程中不慎發生出血,操作者收緊「荷包」,即可達到止血效果。

當股動脈完整暴露出來後,另外一位醫生需快速無誤地將導管置入動脈。陳懷東說,置管的過程雖然只有短短几秒鐘,他的心提到了嗓子眼。當導管穩穩置入股動脈,監護儀上,患者的氧合指數從之前的50%升至100%。

「成功了!」所有人都為之振奮。

記者22日從武漢市肺科醫院獲悉,患者目前多臟器功能衰竭情況有所好轉。得益於前一晚的手術成功,患者依然維持著生的希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JVmCXEBiuFnsJQV6iA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