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縣匠心」觀《易縣覽勝圖》游「易縣十二景」

2019-10-04     易水渡

來源:易縣文化旅遊

易縣古稱易州,因易水而得名,歷史悠久,風光秀美。2005年被聯合國命名為「千年古縣」,2019年被國家文化和旅遊部評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

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易縣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全域旅遊事業成就顯著。為展示易縣優秀自然、歷史、人文景觀,整合開發旅遊資源,歌頌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偉大成就,由易縣文化廣電和旅遊局牽頭組織,易水書畫院具體實施的易縣十二景遴選命名暨《易縣覽勝圖》書畫長卷創作工程於2018年10月全面啟動,2019年9月27日召開發布會,歷時一年,易縣十二景及《易縣覽勝圖》書畫長卷正式面世。

工程立足全域旅遊和全景易州最新建設成果,在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易州志》記載古易州十景基礎上,對易縣優秀景觀進行梳理,經多輪推薦遴選,最終確定易縣新十二景,即:

易水秋風(易水河) 西陵松濤(清西陵)

郎山競秀(狼牙山) 易水煙霞(易水湖)

荊關紫氣(紫荊關)水鎮鄉戀(太行水鎮)

雲蒙疊翠(雲蒙山)古城春曉(燕都古城)

聖塔雲天(荊軻塔)洪崖積雪(洪崖山)

千佛飛瀑(千佛山)金台夕照(燕下都)

十二景突出易縣人文歷史與自然風光,藝術再現全景易州,構建新時代易縣全域旅遊發展藍圖,必將對京南生態文化旅遊名城建設產生深遠影響。這是繼明朝弘治《易州志》勘定易州十景五百年之後,重新勘定易縣新十二景,是易縣重大文化事件,必將載入史冊。

《易縣覽勝圖》書畫長卷,運用詩、書、畫、印等中國傳統藝術形式,創作以易縣新十二景為題材的書畫長卷。長卷以易水為脈,藝術地將易縣十二景彙集一卷。長卷由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河北省書法家協會主席劉金凱先生題寫卷名,著名山水畫家唐利中先生執筆,十二省書法名家題跋,篆刻景觀印章,眾多專家學者共襄盛舉,精心創作,歷時一載,終成巨製,氣勢磅礴,蔚為壯觀。畫卷長26米,寬0.5米。

為宣傳易縣十二景,促進文旅融合發展,遂將易縣十二景圖片、簡介、畫作、跋文、書法、篆刻彙輯印成《易縣覽勝圖》畫冊。

易縣十二景遴選命名暨《易縣覽勝圖》書畫長卷創作工程,整個過程既是對易縣旅遊文化資源的一次挖掘梳理,又是一次全國範圍的展示宣傳,堪稱跨門類、跨地域藝術合作的典範,是新時代融合發展理念的實踐成果,必將續寫易縣文化新篇章,切實推動文化旅遊融合大發展。

謹以此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獻禮!

觀《易縣覽勝圖》游「易縣十二景」

易水河(易水秋風)

易水,位於河北省易縣境內,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酈道元《水經注》稱「發西山寬中谷」,即今易縣西部山區。易水是易縣地域的命名實體,隋開皇元年(581年)置易州,十六年置易縣,州縣皆以水名。易水得名於公元前二十一世紀繁衍生息於此的有易氏部落,文化淵源為伏羲氏,與《易經》相通。

春秋戰國時期,燕昭王於易水之濱高築黃金台,實現燕國復興,傳為千古佳話;燕太子丹送荊軻刺秦於此作別,荊軻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史稱「千古絕唱」,義舉名揚天下,樹立起忠於使命的不朽豐碑。

清西陵(西陵松濤)

清西陵位於易縣城西十五公里的永寧山下,是清代帝王陵寢之一,與河北省遵化縣清東陵相對而稱清西陵,始建於1730年,完工於1915年。這裡安葬著雍正、嘉慶、道光、光緒四位皇帝及后妃、王爺、公主、阿哥等80人,共有陵寢十四座,還有附屬建築行宮、永福寺等。陵區內千餘間宮殿和百餘座古建築、古雕刻,氣勢磅礴、規模宏大、體系完整,是現存陵寢建築類型最齊全的古代皇家陵墓群。

清西陵山川秀美,環境幽雅,在方圓83平方公里的廣袤陵區內,有華北地區最大的人工古松林。從建陵伊始,清王朝就在永寧山下、易水河畔、陵寢內外,栽植了數以萬計的松樹,現在這裡有古松1.5萬株,青松幼柏20餘萬株,陵區內松柏蔥鬱,山清水秀,14座陵寢掩映在松林之中,若隱若現,儼然一幅絢麗的山水畫卷。

清西陵1961年被列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9年景區對外開放;2000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1年被評為國家首批AAAA級旅遊景區。

狼牙山(郎山競秀)

狼牙山位於易縣城西南45公里處,因其奇峰林立,崢嶸險峻,狀若狼牙而得名,古稱「郎山」,明代「郎山競秀」即為易州十景之一。抗戰期間,以五勇士捨身跳崖而聞名於世。

狼牙山由五坨、三十六峰組成,主峰蓮花瓣海拔1105米,西、北兩面峭壁千仞,登高遠眺,可見千峰萬嶺如大海波濤,起伏跌宕。近望西側,石林聳立,自然天成,大小蓮花峰如出水芙蓉,傲然怒放,澗峽雲霧縹緲,神奇莫測。漫山遍布松、柏、樺、楓等植被,飛瀑流泉,鳥語花香,金風送爽時,紅葉吐艷,層林盡染,漫山紅遍。

狼牙山集紅色文化與綠色旅遊於一身,現為國家AAAA級景區、國家級森林公園、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百家經典紅色旅遊景區之一。

易水湖(易水煙霞)

易水湖位於易縣城西南25公里處,上連「拒馬奔濤」,下啟「易水寒流」,南望「郎山競秀」,北界「雲蒙疊翠」。現為國家AAAA級景區,國家級水利風景區,保定十佳景區,總規劃占地約108平方公里,水域面積約27平方公里,依託絕佳的山水自然資源,已經建設有易水文化休閒度假小鎮、養生島康養小鎮、老子峰3100米臨水棧道、高端度假湖景酒店、易水山谷、水上運動等業態項目。易水湖,山勢雄奇險峻,空氣潔凈無塵,湖水清澈柔美,林木繁盛茂密,是山水類休閒旅遊度假的絕佳之地。煙雲彩霞籠罩五峰寨,倒映易水湖為標誌性景觀。

紫荊關(荊關紫氣)

紫荊關位於易縣城西北45公里的紫荊嶺上,古稱上谷關、五阮關、金坡關,後因山多紫荊而名「紫荊關」。關城東為萬仞山,千嶺聳立,峭壁懸崖;城西有犀牛山,蜿蜒向西,與盤石口相接;城北為拒馬河,谷寬坡陡,浪高水急;城南是黃土嶺,背千山萬壑,層巒疊嶂。紫荊關城就建在這依坡傍水、兩山相夾的盆地內。四周形成天然屏障,是內長城的重要關隘之一。古人對其地勢和軍事地位有一段形象描述:「南阻盤道之險,北負拒馬之淵,近以浮圖為門戶,遠以宣大為藩籬。一關雄踞於中,群險翼庇乎外,規模壯麗,屹然為畿輔保障。」紫荊關位於居庸、倒馬二關之間,號稱「內三關」。紫荊關是進入太行的要口之一,是「太行八陘」的第七陘,稱為「蒲陰陘」。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太行水鎮(水鎮鄉戀)

戀鄉·太行水鎮是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鄉村旅遊小鎮,位於易水湖畔的安格莊村,按國家旅遊局AAAA景區標準規劃建設,有「太行水鎮核心區、休閒農場、長壽村、芳香養生區、田園康養區、養心谷、文化創意園、濱水休閒區、綜合服務區、生態涵養區」。集「太行民俗體驗、鄉村美食、傳統手工、民俗客棧、土特生產、房車營地」於一身,項目以旅遊產業為龍頭,集七種新業態、七種鄉村旅遊和六種旅遊扶貧新模式於一身,驅動農村三產融合,搭建農村資源平台。被國家旅遊局列入「公司+農戶」全國旅遊扶貧示範項目。太行水鎮核心區2016年投資2.6億元,戀鄉館、風情小吃街、傳統十二工坊、主題餐飲、太行山貨街、大師工坊、風情客棧、酒吧街、民俗廣場、太行民宿、遊客服務中心、鄉淘院子已正式投入運營。

雲蒙山(雲蒙疊翠)

雲蒙山位於易縣城西25公里處,總面積40平方公里,由77道山峰、33道峽谷組成,頂峰海拔1120米。因山中常年雲霧繚繞,細雨濛濛而得名。晨曦和薄暮時分,山上霧海茫茫,雲峰峭壁,頗為壯觀。登臨峰頂舉目眺望,但見峰巒疊嶂,翠色橫空,密林古樹,林壑幽雅。歷史上不少名人雅士在此隱居,寄情于山水林泉之間。南宋紹興十四年(1144)建的靜覺寺雙塔仍傲然挺立,清乾隆年間將雲蒙山賜名為永寧山。

由於雲蒙山地形複雜和季節的變化,四時皆有佳景,桃花、瀑布、紅葉、冰雕堪稱「雲蒙四絕」。「太寧疊翠」「雲蒙疊翠」先後被列入「易州十景」和「西陵八景」。

燕都古城(古城春曉)

燕都古城位於易縣新城區中心地帶,雄踞易水河兩岸,規劃占地1900畝,建築面積80多萬平方米,投資規模59億元,其占地面積比北京故宮大1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是故宮的5倍,落成以後將成為華北地區最大的仿古建築群。在規劃設計上充分體現了以易水為脈、以燕文化為魂、以明清建築為體、以旅遊為媒、以商貿為用、以樂居為本的核心理念。整體布局,獨具匠心。燕風廣場、忠孝戲台、八拜樓、古樂坊、伏羲園、義士風雨橋、黃金台、凌雲書院、文王園、鳳凰雙塔、易州八景等文化景點,以特有的方式分布在景區內。另外,在古城四周分別規劃設計了5個遊客服務中心,四通八達,出入便捷,充分具備了AAAA級景區的功能。

燕都古城的落成,將進一步填補易縣的旅遊空白,拉長易縣的旅遊產業鏈,形成一山一帝陵,一水一古城的旅遊格局,在京西南乃至京、津、冀地區成為最大的遊客集散地。熠熠生輝的燕都古城,必將成為易縣的又一張精美的旅遊名片。

荊軻塔(聖塔雲天)

荊軻塔位於易縣城西南2.5公里荊軻山上,又稱聖塔院塔。戰國末期,燕太子丹為復秦仇,廣招勇士。納衛國人荊軻(?一公元前227年)為上卿,修館待之。荊軻好讀書擊劍,性豪爽,為挽救燕國危亡,毅然渡易水往刺秦王,未遂捐軀。為紀念其慷慨悲烈壯舉,後人在荊軻館旁築衣冠冢,後又稱荊軻山。遼乾統三年(公元1103年),在冢上建塔。遼代此處建有聖塔院,明萬曆六年(公元l578年)重修,清代又加修葺。荊軻塔之名,最早見於《弘治易州志》,因塔建於荊軻山上,且傳為紀念荊軻而建,故名。

現存塔及清「重修塔院記」碑。塔為樓閣式實心磚塔,密檐八角十三層,八角各懸風鐸,通高25.36米,為遼代典型建築手法。2006年荊軻塔作為遼代古建築,被國務院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洪崖山(洪崖積雪)

洪崖山位於易縣城北15公里的流井鄉馬頭村,為北方道教勝地,山上后土皇帝廟香火鼎盛,每逢農曆初一、十五都有善男信女上山進香,以每年三月十五為最多,涉及全國十餘省市。在當地廣為流傳的後山奶奶救劉秀及其安撫鄉民、普救眾生的神話故事,賦予了景區獨特的文化內涵。

洪崖山風景優美,山勢險峻,松柏常青,溪水環繞,山頂積雪經久不銷,蔚為壯觀,「洪崖積雪」為著名的易州十景之一。山腳下有「神湖」(馬頭水庫),湖水清澈,碧波蕩漾,良好的生態環境為洪崖山增添了幾分仙氣。

千佛山(千佛飛瀑)

千佛山位於易縣城西北16公里處,是省級森林公園,占地面積2萬餘畝,景區內怪石林立,群峰凸起,林木茂盛,溪水潺潺。傳說在隋朝年間,有一些佛家能工巧匠在沙峪口的一個溶洞內雕刻了一千尊佛像,供佛家弟子學習、奉仰,由此得名千佛山。

山上植被茂密,物種繁多,擁有國家重點保護植物及名貴藥材60多種,珍稀鳥類20多種,森林覆蓋率達到90%以上。園內有6條6至10公里長的山谷,每條溝谷均有泉水順流而下,有大小瀑布40多個,最高瀑布落差達到40米,在海拔約1000米處有2眼千年不斷流、不結冰的泉水奔流不息。千佛山自然景觀秀美,四季各有特色,春看山花、夏戲山泉、秋賞紅葉、冬遊冰瀑為千佛山四絕。

燕下都遺址(金台夕照)

燕下都遺址位於易縣城東南4公里處,是戰國時期燕國的都城遺址。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3月被評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同年,國家文物局又將其列入百項重大遺址保護項目。

城址呈長方形,東西長約8公里,南北寬達4公里,是戰國都城中面積最大的一座。城址中部有一道隔牆,將城分為東、西二城。東城分為宮殿區、手工業作坊區、居民區、墓葬區、古河道區五個部分,文化遺存相當豐富,保存較好。西城為一防禦性的附城,遺存較少。城址內除出土有銅器、鐵器、陶器、石器等生產、生活用具外,還發現有許多獸首陶水管、筒瓦、板瓦等建築構件。

燕昭王於此高築黃金台,招賢納士,復興燕國,是具有深遠歷史意義和重要現實意義的標誌性事件。

易縣覽勝圖書畫長卷跋文

易縣十二景篆刻

易縣十二景遴選命名《易縣覽勝圖》書畫長卷創作工程

主辦:易縣文化廣電和旅遊局

承辦:易縣易水書畫院

長卷題名:劉金凱

長卷跋文:王淑彥

易縣十二景遴選名組

楊春立、潘新宇、於正萬、李文通、王宏偉、李國月

《易縣覽勝圖》書畫創作組

李國月、唐利中、楊寶賦、李國勝、李良東、程曉海、

夏碧波、王志安、鞠聞天、樊利傑、傅紹尉、周紅軍、

岑 嵐、楊文瀏、王堂兵、李國良、杜一清

《易縣覽勝圖》文字創作組

潘新宇、於正萬、李國月、王宏偉

《易縣覽勝圖》攝影組

於正萬、王江山、於志浩

《易縣覽勝圖》文字審定組

李文通、潘新宇、於正萬、王宏偉、李國月、馬泉、於友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DBLl20BMH2_cNUgQUo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