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問媽媽要10元錢,媽媽的不同反應,對孩子一生影響很大

2019-11-07     積木育兒

曾在一個親戚家,遇到過這樣一件事:

6歲的女孩跑到媽媽面前要錢:「媽媽,給我十塊錢吧?」

媽媽頭都沒抬地問:「不行!你要這麼多錢幹什麼?」

女孩一下愣住了,說道:「同學都有零花錢買自己喜歡的東西,就我沒有!」

「別人有你就得有?這麼想要就認別人當媽去啊!」媽媽惱羞成怒,大聲斥責道。

女孩嚇得眼淚在眼眶裡打轉,她不懂為什麼媽媽會為了十塊錢突然翻臉。

也許是看到孩子要哭了,媽媽開始講各種理由拒絕她,但結果就是——不會給錢。

孩子失望地帶著哭腔大聲問道:「媽媽,你為什麼總是見不得我開心?」說完便跑回了自己的房間,不再出來了。

場面一度有些尷尬,媽媽為了緩解氣氛,跟周圍的親戚寒暄說:「小小年紀就要錢攀比,長大了還得了?」

媽媽說得有理,孩子卻也受了委屈,除了心疼這個女孩之外,旁人似乎也幫不上任何忙。

因為,給不給錢,真的就是這個媽媽的權力。

但是,我實在不喜歡她拒絕孩子的方式,除了斥責、威脅、謾罵,還有這種高高在上、凌駕於孩子之上的態度。

僅僅是因為孩子要了十元的零花錢。

這種感覺,微博上許多網友深有體會:

@小七:「小時候每次媽媽給我錢,總要念叨兩句自己賺錢不容易,後來我寧願不要錢,也不想聽她說這些話。」

@你不在我在:「我媽每次給錢,都是隨意往桌上一扔,我感覺就像被施捨了一般。怎麼說呢,錢給了,但我心裡很彆扭,總過不去這道坎。」

@caddie晴:「我小時候從不問我媽要零花錢,因為根本要不到,還會招來一頓罵。有時候為了交學校的正常收費,她也會藉機威脅我,不聽她的話就不給錢。這種無助、屈辱的感覺我一輩子也忘不了。」

為什麼有些父母,總會在金錢這件事情上對孩子處處較勁?

知乎上,點贊最高的答案是:因為只有在錢上面,父母能完完全全地控制我們。

確實,中國許多父母的控制欲特彆強,尤其是在金錢上更甚。

因為,對金錢的支配權,也是體現父母權威最直接、最有成效的一種方式。

但是,父母們有沒有想過,孩子問大人伸手要錢的時候,本質只是說明他們需要我們的幫助,不管是生活上、玩樂上的需求,還是真的遇到了什麼麻煩事,他們第一想到的「求助」對象,都是父母。

但很多父母卻把「給錢」這件事當作控制孩子的武器,把孩子對父母的依賴、信任和愛踐踏在腳下。長此以往,父母與孩子的關係一定會出現裂縫,甚至就此崩塌。

這一點,我深信不疑。

知乎上,有個關於「問父母要錢」的真實故事(來源知乎):

故事的主人公是個男孩。

一年暑假,班上兩個女同學到他家串門。

他們坐在一起聊天,這是他平生第一次與同齡女孩交往。後來,女同學提議去街上轉轉。他身無分文,便去找母親,希望給他一點零花錢。

媽媽不肯給,他一再懇求。最後媽媽掏出五毛錢,扔到地上「拿去!」

他彎下腰,撿起那五毛錢,和女同學上街了,請她們一人喝了一碗茶,就各自散去。

當年的男孩子現在30多歲了,大學畢業,經濟獨立,也早已到談婚論嫁的年齡。

但他一直不肯結婚,也不回家。他知道他的父母非常孤寂,但目前他只想這樣過。

他說,這一切都源於那扔在地上的五毛錢。

對於這個男孩來說,他是懂禮貌、有教養的,知道朋友來訪應該熱情款待,所以,他去尋求媽媽的幫助,向媽媽要一點零花錢來招待自己的朋友。

在他伸手的那一刻,他對媽媽是依賴的、信任的,在他心中母親的形象是完整的,是在遇到困難時可以尋求幫助的人。

然而,隨著扔到地上的那五毛錢,男孩的尊嚴徹底被母親踩在了腳下,碎了一地。

男孩雖然覺得屈辱,但卻又不得不接受,因為他需要這五毛錢,他不能拒絕。

痛苦的是,母親的態度讓他覺得絕望,最信任的人傷害他最深;

矛盾的是,他不明白,這只是一個合理的請求啊,為什麼母親會如此對待他。

這種屈辱卻無力反抗的感受伴隨著他直至成年。

然而,最令人諷刺的是,這位母親可能從頭到尾都不知道,兒子因為這五毛錢心理上發生了如過山車般的變化。

當知道問父母要錢=屈辱=痛苦之後,有的孩子可能會隱藏起自己內心真實的需求,變得小心翼翼,委曲求全;有的孩子則會另闢蹊徑,用自己的辦法去解決自己的需求,比如對父母撒謊,甚至去偷、去搶、去犯罪。

不入流的父母,只會想著用對金錢的支配權來彰顯自己的權威,而聰明的父母懂得用尊重孩子,來贏得孩子的信任和愛。

要錢與被要,是小孩和大人之間永遠的博弈。

永遠不要輕視孩子問自己伸手要錢這件事,因為不同的對待方式,會給孩子帶去無法預知的後果。

1、孩子要錢就大方的給——無原則的滿足只會養出白眼狼

看到過這樣一則新聞:

南京一名34歲的海歸男,回國後不工作,啃老十多年。父親實在看不慣兒子整天遊手好閒,一氣之下,賣掉了給兒子買的轎車,還將兒子家裡砸得一片狼藉。父親氣憤地說道:「我在他身上花了幾百萬了,車和房子都是我買給他的。」

網友驚嘆:原來一個10多年不工作、沒有收入的人,竟然可以有車,還有房!

兒子的不上進,父母難辭其咎。

這種不讓孩子在金錢方面受任何委屈,面對孩子提出的要求無原則地去滿足的教養方式,只會把孩子養成白眼狼。當他們無止盡地找父母要錢都覺得是理所應當的時候,父母再想後悔就晚了。

父母對金錢的給予過度無原則,把一個普通的孩子養成富二代,這樣的行為不是愛孩子,而是在親手毀掉孩子。

2、孩子要錢就講條件——踐踏孩子的自尊只會換來惡果

在央視節目《一線》中,曾經採訪過一個少年犯。

講到他的犯罪心路的時候,他這樣說:

小時候問父母要錢,總是被他們講條件、羞辱,於是乾脆就不要了,因為去偷,去搶都比問父母要錢容易。剛開始需要錢的時候,就找同學要,一點小錢他們也不敢伸張,後來膽子慢慢大了,就開始搶劫犯罪了。

英國作家王爾德說:「使孩子品行好的最好方法,就是使他們愉快。」

而大多數父母在讓孩子愉快這點上,都顯得出奇的吝嗇,尤其是在金錢上。

面對孩子伸手要錢,家長覺得逮住了教育的機會,甚至拿孩子正常的用錢需求來威脅孩子,就因為他們沒辦法妥協。

拿孩子暫時沒有能力擁有的東西來要挾孩子,實際上是一種很大的失敗。

3、孩子一要錢就哭窮——會讓孩子的內心嚴重受傷

有很多網友有同樣的經歷,自己的家庭不是大富大貴,卻也沒有窮到揭不開鍋。可小時候,父母在對他們要錢的態度上,出奇一致:

「我們賺錢很辛苦,捨不得吃穿就是為了供你讀書,你還亂花錢?」

「別總想著買這買那,別人有是別人的事,我們沒條件就不要想。」

「不要總跟同學比吃穿,怎麼不比比學習成績呢?」

……

這些話是不是特別耳熟?

這些看似特別有道理的話,實際上讓孩子倍感壓力。

一位網友說,直到現在,自己花錢的時候,都會有一種強烈的愧疚感。

過度的「哭窮」會讓孩子有嚴重的匱乏感。

他們表面上看起來十分的懂事、不任性、順從父母,但實際上,他們往往是悄悄在壓抑自己合理的需求,變得「不敢要」甚至「不配要」。

他們最終會知難而退,放棄自己的正常需求。

而這種自卑、不自信的心態一旦萌芽,就會跟隨孩子一輩子。

《無條件養育》中有這樣一句話:

我們父母總是殫精竭慮地思考該如何管教孩子,而忽略了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忽略了從根本解決問題。

有個小故事:

孩子說:「媽媽,給我50元錢我要買東西。」

媽媽答:「我猜,你要錢買東西一定是想製造一個驚喜吧?」

孩子興奮地回答:「媽媽,你是怎麼猜到的?艾倫要過生日了,我要買一把漂亮的羽毛扇子送給她。」

媽媽答:「因為我也特別喜歡那把扇子呀。但據我所知,那把扇子只需要10元錢就能買到,所以我只能給你10元錢,如果買不到你再來跟我說好嗎?」

孩子高興得答應了媽媽,拿著錢開心地走開了。

所以,當孩子開口要錢時,我們到底該怎麼才是正確的呢?

首先,要給孩子說的權力。

當孩子跟我們要錢時,不要上來就是打擊、拒絕甚至是咒罵:「你一個小孩,要錢幹什麼!」

正是因為孩子看起來不需要花錢,而跟父母要錢時,一定有特別的理由。

有個小女孩跟媽媽要100萬塊錢,被媽媽批評了一頓後,孩子哭著說:「我就想給媽媽買一串項鍊,小姐姐說大人的項鍊都很貴,要100萬......」

媽媽聽後後悔不迭。

孩子敢於伸手向父母要錢,其實是好事一件,那證明,父母是他最信任、依賴的人,他們才敢於說出心裡的話。

其次,當孩子要錢的理由父母不能接受時,不要談錢色變,甚至辱罵孩子,一定要給孩子留自尊。

因為斥責、咒罵的話,只會給孩子增加內心羞辱感,毫無意義。

父母可以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根據實際情況選擇給或不給、給多少的決定。

如果孩子要的東西確實超出父母的經濟承受範圍,沒辦法滿足孩子的需求,也不用遮掩或哭窮,大方告訴孩子即可:

「爸爸媽媽現在沒有這麼多錢,等發了工資再給你買。」

「這個東西有點貴,媽媽沒有那麼多錢,等攢夠錢再買可以嗎,你一定會體諒媽媽的吧?」

這樣,孩子儘管不能立即得到想要的東西,但是他們會知道不是自己不配得到,而是父母確實暫時有困難,但父母還是愛自己的。

父母不需要多完美,但至少要誠實。

孩子也許只是跟父母要了幾塊錢,但背後卻能折射出很重要的金錢教育。

正如《窮爸爸富爸爸》中說的:「金錢教育不是讓孩子變成守財奴,而是給他健康的價值觀引導,讓他對金錢有認識。」

面對金錢,父母要先拿出不卑不亢的正確態度,才能在孩子的教育上,坦然面對。

所以,當孩子下次伸出小手跟我們要錢時,不妨蹲下來,把他抱在懷裡,跟他好好聊聊吧!

也許你的那個小人兒,是想給你一個驚喜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3AcSm4BMH2_cNUgoXh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