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孩子去超市,孩子看到什麼要什麼,「媽媽,我想吃花生!」「媽媽,我想吃毛豆!」「媽媽,我想吃鹹鴨蛋!」「媽媽,我想買玩具!」「媽媽,我想要這個雙層床!」
孩子這些要求有些是合理要求,比如想吃花生、毛豆,健康食品自然樂得滿足。有些又是不合理要求,就不情願滿足他。比如鹹鴨蛋比較咸,吃多了影響健康。比如玩具家裡已經有一樣的了,不想重複購買。比如雙層床,家裡已經沒有空間放了,也無法購買。
有時候跟孩子說一下,他能夠理解,有時候就會要挾大人,非要購買不可。
比如想買玩具,拿在手裡就是不放下,再不給買就嚎啕大哭。
比如買雙層床,不給買,怎麼拽他也不走,就像釘子一樣固定在床邊,讓人左右為難。
還見過一些孩子因為媽媽不給買東西,就直接躺地上撒潑打滾的,讓媽媽好生尷尬。
相信這樣的場景,很多媽媽都遇到過。
孩子為什麼見啥買啥呢?
*好奇心
孩子最大的特點是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慾,這正是健康的表現。他看到什麼東西都想看一看、摸一摸、嘗一嘗,感受一下,他不知道有些時候會給大人帶來不變,還可能會給身體帶來傷害,自然就產生了一些我們認為「不合理」的要求。
*占有欲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了「自我為中心」的概念,孩子到了2-3歲就開始萌發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占有欲開始變強。他喜歡看到東西據為己有,認為看到的東西就是他的。雖然也知道要買,但實際上不懂買的真正含義,不知道父母掙錢是要付出努力的,買東西花的錢都是父母的辛苦錢。
*控制欲
有的時候,孩子就想通過讓大人買東西,達到控制大人的目的,享受這種心理上的優勢。他們有的知道買東西是不合理的,就是想證明「父母對自己是否有求必應」以及「大人是否聽我的」,他非常享受和依賴能控制大人的感覺。
面對孩子「我就要這個」,家長都會怎麼做?
孩子的索買願望分很多種類型,到底如何應對孩子無限制的要求呢?面對不同的情形,不同的家庭會採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做法會對孩子造成不同的影響。
*直接拒絕孩子「不給買」
有的家長害怕慣懷孩子,孩子要買東西直接拒絕不給買。孩子也看出端倪了,以後再也不開口要東西,家長會沾沾自喜,認為孩子懂事了。其實孩子是真懂事了嗎?誰沒有一丁點小願望?
這種方式容易導致孩子委屈求全或者過分壓抑自己,內心是傷感的,容易產生「補償心理」,補償自己或者補償自己的孩子。有一個朋友依然能回憶起被媽媽拒絕的情形,一直在失落的陰影中長大。自己做了媽媽,絕不想讓孩子吃苦,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就是把自己小時候沒有得到的轉嫁到了孩子身上。
還有的孩子會養成「順手牽羊」的毛病,有一個小男孩特別喜歡小火車,家長就是不給買,每次他去同學家的時候,都會把同學的小火車偷偷裝兜里,被同學看到了就說「借我玩幾天」,看不到就據為己有了。
*無限制地滿足孩子的要求「好好,買買」
過去經濟條件不好,很多孩子小時候都是在限制中長大,自己成為父母后,不想讓孩子過那種苦日子,所以孩子要啥就給啥,一味地滿足孩子的需求,恨不能把超市搬回家。
有時候家長也不想給孩子買,但是孩子一哭又妥協讓步。孩子也瞅准了家長的弱點,如果家長不給買,孩子就會故意大聲哭鬧、引起眾人的關注,家長們礙於面子只好給買上。
這種方式也不好,孩子要買就給買,就會讓孩子養成「索買東西」的不良行為。孩子會不斷地提出索買要求,以至於貪得無厭。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教育學教授托馬斯·里可納說「電視和廣告在不斷地激起孩子們的購買慾。他們不斷地向人們販賣著一種理論,即花錢就能買到孩子們的快樂。」
《孩子:挑戰》中也說:我們沒有必要滿足孩子所有的要求,特別是孩子提出不恰當的要求時,我們要說「不」。不限制的滿足孩子的要求,會讓孩子認為金錢的來源沒有限制,容易讓孩子發展出不健康的物質觀。
*告訴孩子「這個太貴,買便宜的」
孩子想要一個東西的時候,有的家長因為嫌棄太貴,不想給孩子買。有的直接告訴孩子「這個太貴,買便宜的」,或者含蓄地說「這個不好,那個好!」讓孩子退而求其次。
不論是直接告訴孩子買便宜的,還是委婉地欺騙孩子買便宜的,孩子都會明白家長的良苦用心,以後在選擇物品時,會照著便宜的東西購買,而不會選擇更合適的東西。
曾經諮詢過心理學家李雪類似的問題,「孩子總選便宜的東西怎麼辦?」李雪回答說「孩子本身不想選擇便宜的,是因為家長總是讓孩子選擇廉價物品導致的。孩子會對自己的要求不高,凡事都不做過高追求,將來的生活質量也不夠優質!」
面對孩子「我就要這個」,家長應該怎麼做?
在處理孩子買東西這個問題上,家長是拒絕還是滿足,確實是一門藝術,既要呵護孩子幼小的心理,又不能讓孩子養成鋪張浪費的習慣,確實需要好好琢磨。
*分清情況
孩子的要求其實也是不同的,不能一概而論。面對孩子的要求,要進行分類處理,有益的購買,無益的拒絕。
正好需要的:如果孩子提出想吃蔬菜、水果這些食物,有益於孩子身體健康,自然無需拒絕孩子的要求,買回家,大人孩子都要一起吃,同時也讓孩子學會了分享。如果孩子想買的玩具、書籍等,家裡沒有,又對孩子的發展是有利的,可以選擇購買。
家裡已有同款:對於有些玩具,家裡已經有同款了;或者衣服,家裡已經有很多了。就要拒絕孩子的要求,耐心地告訴孩子家裡已經有這樣的玩具了,有這樣的衣服了,不需要重複購買。
完全不需要:對於一些垃圾食品、無益健康的食品,要拒絕孩子的要求,防止孩子養成不良的飲食習慣。對於超出經濟能力的、家裡無法容納的物品,也要跟孩子說不能買。
拒絕孩子時,不需要拖泥帶水,給孩子講一大通道理,比如告訴孩子「買這麼多東西鋪張浪費!」孩子哪懂得鋪張浪費的意思,簡單地告訴孩子「不能買,沒用,對你不好」就可以,能用5個字說明的就不要用10個字。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說得越多越容易觸發孩子的不良情緒。
*轉移注意力
當孩子想買東西,家長不給買的時候,有的孩子安靜接受,有的則會情緒爆發。對於情緒爆發的孩子,可以採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帶孩子去玩遊戲或者看另一個平時喜歡的東西,悄悄轉移注意力,孩子很快就忘了剛才要買的東西。
有個媽媽的做法很絕,她說兒子要撒潑打滾,她也學他的樣子裝出可憐相,孩子一看這樣子太難看,一抹眼淚不哭了。找恰當的時機,不妨試試這個方法,很奏效。
*溫柔而堅定
既然決定不給孩子買,就堅持到底,不要因為孩子哭鬧做出讓步。
《不嬌不慣把孩子送進清華北大》中有這樣一個案例:父母二人帶凱凱逛頤和園。凱凱看見有賣水槍的,鬧著要買。媽媽說家裡有一個就不給買。凱凱大哭, 不走了。父母不理他,徑直朝前走。凱凱哭著跟在後面,引得周圍的人都往這兒看,其中還有外國人。爸爸媽媽覺得自己這次現眼現大了,可是不能慣著孩子的毛病。凱凱跟在父母后面,一面哭一面窺測家長 的態度,看見沒有希望,哭聲越來越小,最後終於不哭了。 爸爸媽媽有意放慢腳步,讓凱凱追上來,領他回家,卻絕口不提水槍的事。
父母堅持不給凱凱買,中間也沒有訓斥孩子,而是偷偷等著他,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堅決,但是能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關愛。
*出門前做好約定
出門前要預見到孩子會要東西,所以要跟孩子做好約定,一次只能買一樣東西,垃圾食品不能買、家裡有的不能買,可以買健康的食物、有用的書籍和玩具等,讓孩子有界限感,孩子就會遵守這個約定。再要東西,家長不給他買,他就提前有個心理準備,不至於心理上受傷害。
*搞好親子關係
有很多家長反映,無論採用怎樣的方法,軟硬兼施,都不奏效,孩子就是賴著不走,你說怎麼辦?非打他一頓他才聽話。
如果遇到這樣的情形,就把孩子抱離現場,找一個僻靜的地方,讓孩子安靜下來,再慢慢跟孩子講道理。不要在商場、超市當著眾人的面教訓孩子,一是影響周圍人的情緒,二是會讓孩子喪失自尊。找一個沒人的地方,就給孩留了面子,讓他有歸屬感,也顯示了自己的素質。
如果孩子總是不聽話,那真的該考慮下親子關係的問題了。是不是缺少對孩子的陪伴,是不是平時經常吼孩子,孩子心裡沒有安全感,在疏導情緒時就會遇到阻力。所以一定多審視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緒,修復親子關係,孩子的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如果您覺得有用,麻煩點個贊再走唄!如果還有不清楚的可以留言,我們一起討論哦!感謝支持!
點擊加入嬰幼兒養育指南圈,第一時間獲取科學育兒知識:
二胎寶媽,高級育嬰師,個性化訓練指導師,多平台原創作者。愛孩子、愛生活,願與萬千媽媽分享育兒經驗,關注我,獲取更多育兒知識。